開咖啡店先問有沒有這4個本錢
開咖啡店先問有沒有這4個本錢
2004.01.01 | 人物

看看馬路旁的地攤、巷子裡各家精緻或平價的小餐館、住宅區裡的家庭手工業、甚至網路上形形色色的拍賣網站,創業因子埋藏在社會的各個角落中,隨時隨地隱隱跳動著。然而,創業者眾,成功者少,究竟該如何創業才能免於成為市場競爭下的砲灰?或者即使戰敗也能全身而退?丹堤咖啡創辦人兼副總經理方淑宜,倒是有一肚子的創業經可談。

**創業叮嚀1
選擇所愛才能堅持

**「其實呀,這真的是性格決定命運,」方淑宜提起當初創業機緣時,有感而發地說。從文化大學新聞系畢業後,方淑宜陸續擔任過雜誌編輯,而後轉任廣告公司,前後待過東方廣告、華商廣告、華威廣告等。她工作起來總是有股很強的幹勁,往往不管休假,一個禮拜工作七天都沒問題,「老闆請到我這種員工算福氣啦,」雖然認真,工作表現也經常引起矚目,方淑宜卻經常換工作,「我的個性很不穩定,常常因為和主管意見不合,一賭氣就走了。」
此外,廣告界人才濟濟,競爭壓力也讓方淑宜興起了轉行的念頭。創業前,她其實已經當上廣告公司的主管,「但如果要繼續升上去,就得付出更多心力,」即將結婚的她不禁思索起自己的未來,「我不想因為工作影響了家庭生活,」因此,方淑宜興起創業的念頭,「那時候想得很好,覺得自己當老闆時間彈性很多,事情做不完交給底下的員工做就好,真正做了才知道根本不是這麼一回事。」
有了想創業的動力之後,選擇哪一種行業又是一大學問。「第一點就是一定要選自己有興趣的做,」方淑宜強調,「創業很辛苦,選自己有興趣的事情才撐得下去,」於是,平常就喜歡在街頭巷尾尋找美味咖啡的方淑宜,便決定開一家咖啡店。

創業叮嚀2
練好基本功才開始

決定創業後,創業前的準備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步驟。方淑宜在1993年創辦丹堤咖啡之前,國內的咖啡連鎖店還很少見,「很多咖啡店不是做黑的就是做黃的,」當初方淑宜要租房子開咖啡店時,房東還不想租,她只好將房東帶去速食店參觀,解釋自己想開的是間有點像速食店的咖啡店,並帶著爸爸媽媽和房東見面,「希望他看到我父母的模樣,知道我是想正當做生意的人」。花盡心思,最後房東才願意出租。
雖然知道自己想開的是什麼樣的咖啡店,但方淑宜卻沒有任何開店經驗。於是,27歲的她乾脆跑到速食店取經,做了一個月的速食店小妹。「那時候要蹲著擦桌子、擦地板,做的時候不覺得怎樣,一站起來整個人差點昏倒,才知道27歲和17歲畢竟是不一樣的,」雖然辛苦,但為了理想,方淑宜告訴自己,一定要咬牙撐過去,「從裡面學到很多細節的東西。」

創業叮嚀3
自有資金開店較佳

除了心態及專業能力上的萬全準備,資金取得更是創業者必須最直接面對的現實問題。拿出自己嫁妝以及存款500萬元,方淑宜開了第一家丹堤咖啡,創業的每一分錢都是自己所有,並沒有向銀行或親友借錢。「其實我滿不建議為了創業借一大筆錢,這樣萬一創業失敗,會跌得很慘,」沒有負債的創業,讓方淑宜開店時的心理壓力減輕不少,「反正萬一不成功,頂多就是戶頭的錢沒了,其他也沒什麼損失。」
丹堤咖啡成立至今已邁入第十個年頭。從單一店面做到連鎖店,從連鎖咖啡店少見的年代,到本土、國際各式咖啡品牌競逐市場的今日,一路走來,方淑宜終於將丹堤咖啡經營成為本土的知名咖啡品牌。「從當初創業的夢想看來,我非常滿意現在的實現程度,」未來,方淑宜除了打算把丹堤經營得更大更好,也打算進軍海外,目前已經在大陸開了兩家分店。此外,丹堤還將與全國加油站合發聯名卡,在店內裝設無線上網設備,「其實,店開到一定規模之後,可以玩的東西真的很多,」方淑宜興致高昂的說著。

創業叮嚀4
一窩蜂容易被淘汰

回顧這一段創業的歷程,方淑宜覺得當初進入的時機點是關鍵,「那時候的咖啡店沒有現在這麼多,競爭也沒這麼激烈,開一家新的咖啡店比較容易存活下來,」她建議創業者盡量選未來可以發展,但現在還沒有很蓬勃的行業,「不然市場競爭激烈,新的人進來,很容易就被淘汰,」如果現在還有人想自己開咖啡店,方淑宜則建議採加盟的方式,「不然你的咖啡店就得很獨特才有機會成功。」
創業代表的,往往不僅是開創了一個事業,更多的,是替自己的生命開創出無限可能性。帶著方淑宜的細心叮嚀,想創業的你,準備好了沒?

丹堤咖啡小檔案
成立時間:1993年
連鎖店家數:87家(不包含中國在內)
2003年營業額:已破7億台幣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從「製造中心」到「亞洲NASDAQ」!詹文男揭示創新籌資平臺的附加價值與關鍵策略建議
從「製造中心」到「亞洲NASDAQ」!詹文男揭示創新籌資平臺的附加價值與關鍵策略建議

面對國際地緣政治的「去風險化」浪潮之下,長期觀察臺灣產業發展趨勢的數位轉型學院院長詹文男建議,臺灣不能再依賴單一的製造能力來換取戰略保障,而是將國家戰略從「製造中心」升級為「技術與系統整合」的樞紐。

在此背景下,金管會、證交所與櫃買中心共同成立的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詹文男觀察該平臺的價值,絕不僅是為資本市場引進活水,更能放大產業附加價值,成為驅動臺灣產業整合的關鍵引擎,打造下一波更多護國群山。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可望創造的三個附加價值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核心宗旨,希望在臺灣本土打造「亞洲的NASDAQ」市場板塊,詹文男認為除了「籌資」的任務之外,其實平臺更可以扮演產業轉型的重要角色,進一步擴大其附加價值,其中可以體現於以下三個面向。

首先是先前美國商務部長提出「美臺晶片產能五五分」的主張,詹文男認為臺灣不能只靠單一「矽盾」作為我國戰略的屏障,也就是調整「重製造、輕解決方案」的現狀,讓製造轉向技術及解決方案的綜合發展,成為我國的新籌碼。隨著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建立,加上精進創新板上市及交易制度,開放當沖交易,提升創新板規模及流動性,都能讓更多具備利基技術的企業有機會進入資本市場。

第二個是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能成為「軟硬整合」與「以大帶小」的創新引擎。詹文男指出,臺灣有數家市場領頭的電子硬體製造商代表,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能進一步驅動這類科技業者與新創企業合作,例如以大帶小模式,當新創技術獲得大廠的認可,進而藉助大廠的商業人脈,打進全球大型客戶的供應鏈合作網絡,讓新創開發的技術方案與服務,有更多機會在全球落地。

詹文男認為第三個附加價值,有助於加速中小企業的AI轉型及數位化落地。他觀察臺灣多數中小企業仍處「數位化」階段,加上目前政府積極推動「百工百業用AI」,當越多加入創新板的企業推出類似AI as a Service的解決方案,能讓資源相對不足的中小企業,以較低門檻、不需高成本導入AI解決方案,又為新創企業帶來實際營收。「此模式促使新創和中小企業的Win-Win局面,同時驅動產業朝向AI轉型的助力,」詹文男補充道。

勿為上市而上市!登板企業應具備「全球思維」與「治理韌性」

不過對於渴望進入資本市場的創新經營團隊,詹文男院長也提醒,切忌把「募資作為單一手段,上市視作唯一目標」。詹文男提供企業創辦者幾個思考方向,第一是確立全球市場目標,臺灣可當成實地試驗(Field Try)和建立最佳實踐(Best Practice)的試煉場,但也建議新創在發展初期以全世界市場為目標,募資的規劃也可以從全球市場的角度出發,確保產品應用在國際市場獲得青睞。

第二是提升透明度與公司治理能力。上市後,投資人會高度關心公司治理及獲利能力,若要提升流動性,新創必須加強企業的透明度。因此詹文男院長強調,千萬不要「為上市而上市」,而是要有一個完整的規劃並依據目標按部就班,資本市場會給予相對的回饋。另外他也建議平臺針對上市前的企業,能提供「治理的輔導」,而非僅是「程序上的協助」,協助新創導入更健全管理制度。

建構亞洲NASDAQ的驅動引擎,給平臺的三大策略建議

因應亞洲創新籌資平臺成立後,迎來創新板交易制度改革、放寬外國企業上市櫃規範、帶動轉板彈性、鼓勵大眾參與等多項舉措。在此基礎之上,詹文男分享三大策略建議,期許平臺日後運作持續成長茁壯。

首先是強化非傳統資訊揭露,提升市場流動性。詹文男觀察創新板企業多處早期發展階段,傳統財報資訊較不足,導致降低投資人進場意願。為了強化流動性,他建議主管機關要求企業揭露更多反映成長性的實質指標,例如使用者數據、研發進度、商轉里程碑或專利成果。透過降低資訊不對稱,以活絡交易量。

第二個建議是建立研究報告體系,深化產業洞察。由於創新板企業的研究報告仍稀少,導致價格難以反映基本面,降低機構投資人的參與意願。詹文男認為平臺可透過獎勵機制、研究補助或資料庫資源的方式,邀請投信、券商或研究機構成立專責團隊,藉由定期提供具產業洞見的研究報告給投資人參考。

第三個方向是促進制度國際化,吸引跨國創新企業來臺上市。詹文男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不僅是鼓勵臺灣企業在地上市,也希望吸引國際創新企業走進來。除了持續制度鬆綁開放,也要讓制度與流程國際化。」他舉例,推動跨境申報文件與流程的全面英語化、提供具預測的審查流程、以及稅務制度透明化,讓臺灣在全球資本競爭持續脫穎而出。

對於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最終期許,詹文男認為其價值可從「募資導向」轉向「品牌導向」。一方面讓全球瞭解臺灣除了半導體之外,還有領先的解決方案,進而建立起全球市場對我國產業的信任;另一方面,強化「說故事」能力,讓登板的企業協助全球打造AI及ESG「雙軸轉型」,進而建立起嶄新的國家形象。透過上述的努力,相信臺灣將能持續造山,確保下一波的護國群山如春筍般持續成長茁壯!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