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認的,政策常常會影響商業與行銷作為。每當有重大政策發布時,我們能觀察到報導新聞的電視台或針砭時事的頻道,都會評價這些事情的影響。然而,這一次在政府開放美豬美牛一事上,我們發現到除了新聞報導或政論節目探討外,一些常在針砭時事的頻道或KOL相對沉默許多。同時,在風傳媒中正巧一則報導提到這現象。註:可參考〈蔡英文開放美牛美豬,卻沒有嚴重負面聲量?網提數據揭真相〉。
沉默的背後具有什麼行銷意義?
的確,在筆者3天內的觀察,從YouTube相關搜尋裡,扣除新聞頻道與政論節目外,其它針對政府開放美牛美豬的社群聲量上甚少。這個現象在行銷上我們可以學到什麼呢?
假想整個台灣環境是一種社群的話,這個現象可以用「沉默的螺旋」(spiral of silence)來解釋。人們心裡大多希望得到多數人的認同,不想被視為異樣。如果評估所持意見與社會主流方向不同時,很多人可能會選擇不說。
因此「沉默的螺旋」(spiral of silence)顯示說,當心中想選擇逆風操作時,因為考量這是非主流的言論,就選擇沉默下沉。當心中想表達的意見是主流時,而選擇發聲上升。這類社會現象正是所謂的沉默的螺旋(spiral of silence)。
這類現象也存在許多網路社群上,比如職場工作者為主的社群,鮮少看到企業主出來討論。以企畫為主的社群,鮮少看到設計背景的人會出來討論。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沉默的螺旋,進一步可說是產生「社群同溫層」的原因之一。
試想當你面對擁有817主流民意時,若有逆風的想法卻選擇沉默不語,也是非常自然的作法。所以,看不到什麼嚴重負面聲量,是自然不過的現象了。
沉默的螺旋在企業轉型中的隱憂
我們可以延伸此現象在企業文化裡。如果企業裡充滿某種主流意識,當具有衝擊性的想法發生時,創新的想法可能因擔心與多數主流意見不同而在企業中消失,一如往常。
這種現象最可能在企業面臨轉型或跨領域時發生!企業轉型或跨領域不僅僅是商業模式的不同,更有著企業文化上的衝擊。當少數人有其它新穎想法,卻擔心與企業內部格格不入,或擔心被貼上某種異樣的標籤時,這類別具想法的人就可能選擇沉默或離開。對企業發展來說,終究回到原點無法突破。
沉默的螺旋,可以說是群體中的一種慣性力,讓集體的方向朝集體共識中去走。企業文化朝向開放討論的風向,團隊文化自然活潑熱絡。企業文化朝往成本考量,那關注的視角自然是成本優先。
然而,許多個案中發現,成功的轉型大多是仰賴突破框架的作為。
沉默的螺旋,能幫助我們築起群體的同溫層,卻無法幫上位者得到突破框架的作為。
所以,作為群體的上位者,如果想避免「沉默的螺旋」造成的誤區,一定要重視並傾聽群體中的那些「非慣性力」。 最後,從沉默的螺旋再次呼應一句話,即「從善如流」的重要性。
(本文由江仕超授權轉載自其Medium)
責任編輯:陳建鈞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