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時代,行銷人的生存指南:堅持品牌信念為一切之本
後疫情時代,行銷人的生存指南:堅持品牌信念為一切之本

《數位時代》舉辦的「數位行銷趨勢年會」,特別邀請陽獅媒體集團、台灣萊雅、台灣奧美、全家便利商店、Cyntelli科技&adGeek行銷顧問公司、綠藤生機和鮮乳坊等七位專家,從網紅、體驗和內容行銷三大面向,為所有品牌主與行銷人提出解方。

消費者黏度高,是品牌最佳代言人!

如今,社群網絡已是最大的流量來源,而社群上的行銷方式百百種,文字、影片浪潮的時代已過,對品牌主來說,「網紅行銷」絕對是這兩年最夯的關鍵字。

_MG_2218
圖/ 侯俊偉攝影

對此,陽獅媒體集團副總經理兼策略長張志豪直指,現今許多網紅行銷都失了焦,網紅成為主角,產品反而成了配角,他認為,千萬不要付錢讓網紅更紅,而是要讓自己的品牌更紅,「一定是品牌優先。」

至於選擇網紅也要從自身目標出發,大咖網紅粉絲多,卻未必和品牌有關聯,「號稱百萬粉絲,不等於百萬TA。」實際合作時要與目的切合,例如想打品牌知名度,產品呈現就要夠大;希望消費者考慮品牌,便要讓網紅說出產品特色;若目的是導購,非買不可的原因一定要說。

他也提到,目前100篇提及產品的發文中,有5篇來自代言人,15篇出自微網紅,剩下的80篇全由消費者貢獻,「利用這些消費者,將80%的人再往上不斷相乘,是品牌的機會點所在。」

建立網紅資料庫提升心占率

2020數位行銷趨勢年會_2020_09_28_蔡仁譯攝-53
圖/ 蔡仁譯攝影

旗下有36個國際品牌、年營業額超過300億歐元的萊雅集團,便是網紅行銷的佼佼者。光是2019年,台灣萊雅集團便和931位網紅合作,台灣萊雅總裁陳敏慧透露,和網紅共創內容,帶動與消費者互動,是讓消費者更愛品牌的方式之一。

事實上對於網紅的管理,台灣萊雅早在2018年就逐步建立SOP,三大策略分別是建立網紅數據庫、強化網紅關係管理和以消費者為核心出發。

網紅數據庫會依據不同的內容關鍵字,為網紅和粉絲的屬性分類,並在活動結束後,做集團內跨品牌、跨行銷活動的整合性分析,做為下次決策依據。

網紅關係則由萊雅委託六家代理商集中管理,與網紅間也簽有合約。集團內部則會不定期舉辦與網紅間的培訓與交流,以更理解與粉絲溝通的方式。

網紅行銷呈現方式多元,今年受疫情影響,「直播」成了最夯的方法。近期集團內各部門都在做直播。接下來,她看好「網紅商務」,不論是網紅內容導購、直播導購、或是開發品牌聯名商品,都是萊雅可能嘗試的方向。

行銷不只賣東西,還要能幫助人!

不論要不要找網紅合作,好內容永遠是吸引粉絲與否的關鍵。在談論內容行銷時,台灣奧美集團創意長龔大中提醒,要注意準確度、感染力、啟發性和時代感四個關鍵。

準確度是最基本的要求,要傳遞對的訊息、打到對的人;感染力則要讓人產生喜怒哀樂等各種情緒;啟發性著重能否為人帶來知識,引發行為轉變;時代感則希望內容能反應身處環境。

龔大中以全聯全年最大檔的中元節廣告為例。全聯一開始在廣告詮釋上希望中元節能帶有溫度、文化價值,以及這個世代關心的議題。因此奧美在最終廣告呈現上就以三個年輕人分別和水鬼、紅衣女子、魔神仔的對話作為廣告創意的呈現,並在社群網站上創造12個鬼帳號,塑造出各自的個性與粉絲互動,12個帳號在鬼門關那天退場後,至今仍讓許多人懷念不已。

「行銷不只是賣東西,還要能幫助人類。」龔大中認為,每個品牌都應該在自己的領域內找出值得關注、宣揚的價值,「當你愈想達到理想價值,就會愈賺錢。」

_MG_2383
圖/ 侯俊偉攝影

沉浸式消費體驗,圈出千萬超級會員

隨著科技工具發達,「用一個App將會員經濟、虛實融合做到極致」非全家莫屬,早在2018年,便推出全家自有APP,如今會員數已達到1,200萬。

2020數位行銷趨勢年會_2020_09_28_蔡仁譯攝-89
圖/ 蔡仁譯攝影

全家便利商店會員暨電商推進部部長黃士杰透露,串聯全通路、發展社群電商、打造會員生態圈和隨買跨店取,是全家的四大策略。

所謂全通路,就是做到線上線下的虛實融合。黃士杰強調,想達到虛實融合,必須不斷精進實體產品,形成差異化。近年來,全家花了超過台幣50億元研發鮮食,最近推出的鼎泰豐聯名鮮食便是最新商品;全家也積極跨界合作,開出內有洗衣店、炸雞店的新店型,補足線下不足的商品組合,「我們希望透過場域滿足消費者食衣住行育樂。」

此外,全家還擁有一群強大的店長部隊,在各社群網站開直播、發起團購,增加與消費者間的黏著度。

「唯有把自己的產品和體驗做到好,才能成為消費生活的領航者。」黃士杰說。

把數位轉型當旅程,實現全通路增長

數位轉型之於全家、全聯等大品牌有著非做不可的迫切,對於台灣許多中小企業而言,「要不要做」更得耗費不少腦筋。

深耕數據整合的Cyntelli科技&adGeek行銷顧問公司執行長陳建銘指出,若以消費者為核心來看,消費者現在接觸的網紅、通訊軟體、社群網站,都集中在線上,「消費者都在線上了,怎麼能不做數位轉型?」

但怎麼做也是個大問題。消費者在網路世界使用App、官網時,會產生各個接觸點,陳建銘指出,要做數位轉型,接觸點不離數據,必須思考優先順序,因為所有的接觸點皆有不同的數據採集工具。

陳建銘將數據分為三種,第一方數據是品牌主自己能掌握的,包括App、官網、社群網站和CRM等;第二方數據是合作通路或付費媒體、其他公司擁有的數據,例如線上線下媒體、電商、實體通路等;第三方則是透過數據平台購買其他公司的第一方數據。

他強調,品牌主一定要掌握第一方數據,即便是同公司的數據,也有可能散落在各部門,因此整合數據變得相當重要;掌握了第三方數據,再搭配品牌自身擁有的數據,便能深度經營消費者,做到精準行銷。

「數位轉型是一趟旅程而非終點,目標是要實現全通路的增長,」陳建銘提醒,為了實現目標,組織領導人要有一定的決心,接著再據此掌握數據和需要的人才,數位轉型才不會淪為口號。

2020數位行銷趨勢年會_2020_09_28_蔡仁譯攝-199
圖/ 蔡仁譯攝影

說自己相信的,與消費者正向互動

除了善用科技工具,資源有限的中小企業若透過精準行銷,反而有機會在多變的時代中,更做自己。

2010年創立的綠藤生機,在2015年臉書紅利末期才進入電商;LINE官方帳號1.0版結束前,才姍姍來遲建了帳號。笑稱自己總沒趕上最好的時機的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鄭涵睿轉念告訴自己,「要是錯過,就讓他走了,因為永遠有下一個機會。」

能如此豁達,是因為鄭涵睿經營綠藤生機時,更在乎傳遞品牌價值與好的內容。他提到,好內容會透過各種渠道傳播,一旦被消費者認知到是更好的品牌,再搭配SEO,就有機會創造更多流量,「也能讓品牌不受每個風口影響,因為客戶總是會在。」

2020數位行銷趨勢年會_2020_09_28_蔡仁譯攝-332
圖/ 蔡仁譯攝影

為了琢磨出好內容,鄭涵睿細分行銷與領導人、產品╱研發團隊和消費者間的關係。綠藤生機負責內容的同仁,便直接對鄭涵睿匯報,他堅信,精雕細琢的內容會讓品牌長出自己的韻味;同時,行銷花時間了解產品後,才能產出好內容。

綠藤生機選擇將心力放在傳遞重要的理念上,「因為消費者不是買你的產品,而是買品牌所相信的事。」

為群眾而生,打造有態度的品牌

企業規模同樣不大的鮮乳坊,發跡途徑相當特別。創辦人龔建嘉是獸醫師,為了顛覆乳業的不公平交易、食安問題與通路遊戲規則,於2015年發起一場「自己的牛奶自己救」的群眾募資。募資結束後,許多群眾紛紛詢問鮮乳可以在哪裡買,才讓龔建嘉繼續這場品牌之旅。

鮮乳坊幾乎是由下而上被推動成立的品牌,自然擁有極大的群眾力量。這些「奶粉」們在線上成立社團,也在自己線下的玩具店、寵物店賣起鮮乳。雖然龔建嘉總說,自己只是一個獸醫師,不懂行銷、不懂品牌,是「野生的」,但他卻很清楚,品牌是人的事業,在發展品牌的過程中,唯有看見顧客、創業夥伴與利害關係人,才能打造出有態度的故事品牌,因此鮮乳坊做的每件事都和這群人的個性相符。

近幾年,隨著鮮乳坊建立生產履歷、獲得米其林認證,逐步做出產品差異化後,也開始進入全家、全聯等零售通路,並與路易莎、大苑子等品牌跨界合作。

龔建嘉認為,要與夥伴成功「換粉」,達到一加一大於二的價值,一定要先了解品牌初衷和在乎的事物,「確認了彼此是一艘船的夥伴,才有機會在品牌間創造更大價值。」

2020數位行銷趨勢年會_2020_09_28_蔡仁譯攝-438
圖/ 蔡仁譯攝影
確實,這是資訊太多、選擇太多、產品太好的時代,行銷人得用三頭六臂掌握多變的環境、顧客需求,並學習新技術。但只要堅持不變的品牌信念,一定會讓喜歡的人更喜歡,不認識的人也進而愛上。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一個帳戶整合所有投資金流:永豐金資金管理帳戶,打造新世代「投資錢包」
一個帳戶整合所有投資金流:永豐金資金管理帳戶,打造新世代「投資錢包」

在台灣,投資的第一步往往不是研究市場,而是跑流程。投資人首先要開立證券戶,過程中還得額外申辦一個銀行帳戶作為交割戶,如果同時往來多家券商或涉獵不同金融商品,手上的交割戶就會越開越多,久而久之,資金與投資收益被分散在不同帳戶,不只增加管理難度,一旦忙碌忘了轉帳、交割戶餘額不足,還可能面臨違約交割的風險。

這套交割制度雖然保障了交易安全,卻也讓不少投資人覺得進場門檻比想像中更繁複,投資體驗因此大打折扣。永豐金證券總經理蘇威嘉表示:「永豐金證券很早就觀察到這個市場痛點,在『分戶帳』服務上路後,我們看到一個能夠改善流程痛點、讓投資管理更有效率的機會。」

為此,永豐金證券推出「資金管理帳戶」,以「投資錢包」的概念重新整合投資人的金流,讓投資人透過單一帳戶即可掌握各項投資的資金流入與收益,不必在多個交割戶之間切換,讓投資管理變得更直覺、更便利,也讓投資績效更容易被看見。

創新1》開證券戶不必再加開銀行戶

蘇威嘉進一步說明,資金管理帳戶為傳統證券交易流程帶來三個創新,其中最核心的一點,就是讓投資人能夠直接使用自己原有的銀行帳戶作為交割戶。

目前永豐金證券已串接25家銀行,投資人可以從中選擇慣用帳戶進行綁定,而且整個綁定流程都能透過手機App完成。對於新手投資人而言,開立證券戶後就能直接開始投資,不需要再跑一次銀行申辦交割戶;至於已在永豐金證券交易的客戶,也能改用自己最熟悉、最常使用,甚至具有特殊意義的銀行帳戶進行交割,讓投資相關的金流能在同一帳戶中運作,大幅提升管理效率。

創新2》自動授權扣款、降低違約交割風險

在資金管理帳戶的基礎上,永豐金進一步從使用者體驗出發,以eDDA電子直接扣款授權機制為核心,提供自動授權扣款與入金申請兩大功能,打造證券交易流程的第二項重要創新,不僅省去投資人在不同App間切換的麻煩,也能避免因為忘記轉帳或餘額不足所導致的違約交割風險。

永豐金證券通路事業處副總經理高政雍表示,只要完成自動授權扣款設定,日後投資人在進行台股現貨交易時,系統會自動確認資金管理帳戶的餘額、是否足以支付「台股T+2日交割款」,若餘額不足,系統會自動從事先約定的銀行帳戶將差額轉入資金管理帳戶(投資人須確保約定銀行帳戶內有足夠資金),以確保交割順利完成。

永豐金證券
永豐金證券通路事業處副總經理高政雍
圖/ 數位時代

「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情形,交割前一天的帳戶餘額明明足夠,但隔天一早若剛好遇上信用卡、水電費等費用自動扣款,恐會造成交割款不足」高政雍認為,對投資人來說,若因帳戶上的小疏忽而傷及自身信用紀錄,實在非常可惜,因此,永豐金證券希望藉著資金管理帳戶,協助投資人從根本來避免這類痛點。

至於「入金申請」,凡完成自動授權代扣設定,爾後投資人只要打開永豐金證券大戶投 App的資金管理帳戶專區,就能直接點擊「入金申請按鈕」,把資金從綁定的銀行帳戶匯入資金管理帳戶,免額外再透過網銀App進行轉帳程序,且單筆匯入與匯出的上限皆為 5,000 萬元,不僅轉帳更方便,目前更不收取匯款手續費,長久累積下來,可以為投資人省下一筆不小的支出。

(備註:資金管理帳戶推廣期間,申請出金及授權扣款入金之銀行間通匯費用由永豐金證券負擔,惟永豐金證券日後保有優惠方案調整之權利。)

創新3》同時支援證券與複委託交易、資金管理更Easy

資金管理帳戶所帶來的第三項重要創新,是同時支援證券與複委託交易。無論投資人是買賣台股、美股、港股,採取定期定額或定股方式布局美股與台股,甚至進行台股的融資融券、申購競拍、有價證券借貸等交易,都能以資金管理帳戶完成交割;唯海外股票目前僅支援新台幣交付,未來則將視市場需求持續擴充。

過去,台股和複委託交易往往得綁定不同銀行帳戶,導致投資人必須在不同帳戶間反覆調度資金,不僅繁瑣,也容易在忙碌時漏轉、轉錯,增加管理難度。如今,只要透過一個帳戶即可支付所有交易往來,真正從源頭簡化了跨市場投資的資金管理流程。

化身投資錢包,重塑投資人的金流管理方式

蘇威嘉強調,永豐金推出資金管理帳戶服務,不僅是為了優化證券交易流程、提升投資人的操作體驗,更希望重新定義投資人在數位時代的投資管理方式,讓這個帳戶真正化身為「投資錢包」,一來協助民眾將投資資金從日常收支中獨立出來,二來完整記錄投資金流的變化軌跡,使投資績效、資產變動一目了然,還能逐步養成更有紀律、更有效率的投資習慣。

舉例來說,使用資金管理帳戶的投資人,可以再進一步於永豐金證券的豐存股平台,使用股利再投入功能。爾後當股利發放至資金管理帳戶時,只要沒有出金申請,即可將配發股利留在資金管理帳戶中,讓系統協助執行定期定額策略的同時,還能將配發的股利自動再投入市場,確保每一筆投資績效都有望創造複利,成為累積資產增值的一部分,避免發生股利回到日常使用的銀行帳戶後「不小心花掉」的狀況。

(備註:股利再投入功能及適用範圍,依豐存股平台公告為主)

目前,資金管理帳戶上線雖然只有一個月時間,但使用率已突破 20%,顯示投資人對更直覺、整合式的資金管理方式有明顯需求。蘇威嘉表示,未來,永豐金證券將持續優化相關功能並擴大應用場景,讓投資人能以單一帳戶完成資金集中、靈活調度與多市場交易,全面提升理財效率與使用體驗。

為鼓勵更多用戶體驗資金管理帳戶,永豐金證券也設計了「過關打怪」式的互動行銷活動,只要在活動期間完成指定任務,就有機會獲得限量900 元的股票禮品卡,還能參加iPhone17 Pro Max等好禮抽獎。若想提升投資效率、改變過去繁瑣的資金管理模式,現在正是申請資金管理帳戶的好時機。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