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第二大消費性電子公司Sony今年4月至6月的淨利與去年同期相比,出現負98%的成長,這對Sony而言是個值得關注的警訊,為了全力開發新產品並且擺脫大陸與南韓業者的價格競爭,Sony決心花下大手筆金額,要在研發上全力衝刺。
然而,Sony的這項壯舉,分析師的反應卻相當冷淡。美林證券分析師栗山說:「通常投資人對公司這方面的努力不會給予太高的評價。投資人關切的是短期內能不能有具體結果和實質獲利。」瑞穗證券公司分析師大澤也持懷疑態度:「近年來,消費電子產業的超人氣商品少之又少。」
**組織僵化 表現每下愈況
**
事實上,Sony的問題並不在研發上。資策會產業分析師陳文棠指出,Sony目前表現不佳,主要在於組織轉型的問題。Sony目前備受各界質疑的「Digital Dream Kids」的口號雖然不錯,但由於Sony組織太過龐大,各個部門間各行其事,往往導致組織運作不夠靈活。例如Sony的遊戲部門推出的PSX,功能強大,一台PSX同時具有硬碟暨DVD錄放影機功能,對遊戲部門來說,PSX可能因為功能強大而熱賣,但對電子部門來說,卻擠壓到DVD錄放影機的生存空間。各個部門產品彼此內耗下,Sony表現自然不佳。
此外,陳文棠也表示,由於Sony各部門各自獨立,財務報表與獲利也獨立計算,因此各部門的營運情況股東看的一清二楚。由於股東投資大多只看當下、短期內的表現,長期下來,也造成各部門的投資與研發偏向短期獲利,而喪失長期眼光。因此,自從Sony從1994年變成地方分權的組織狀態以來,就再也沒有破壞式創新的產品出現了,之後發展的產品,如個人電腦、液晶螢幕、DVD錄放影機等,每一樣產品都是別人的跟隨者,而非領導者,造成Sony表現一路下滑。
**組織重整 3年後毛利達10%
**
當然,Sony也並非全然不知自身的問題。已經訂定出的2003年到2006年的一連串改革計畫中,組織重整被列為首要目標。Sony將目前各行其事的地方分權架構,重新往中央集權的方向調整。除了將底下的事業群重新界定出八個主要事業單位外,另外在這之上再設立一個控管體系,讓Sony總公司的高層人員,能夠更加準確的掌握集團營運的狀況。Sony公司董事長出井伸之曾經承諾到了2006年,一定會把Sony的營運毛利提高到10%。如此看來,Sony的改革並非無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