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海每年砸800億研發、坐擁4萬項專利!為何劉揚偉說願意分享「祖傳祕方」?
鴻海每年砸800億研發、坐擁4萬項專利!為何劉揚偉說願意分享「祖傳祕方」?

「雖然一般人看不到,不過專利佈局都是基本功。」經濟部長王美花說,台灣產業技術密集度高,如果你不做專利佈局,有可能會被告,專利也不是只有我們現在看到的產品,對未來的產品布局,也是非常重要的指標,更是今天台灣經濟表現的重要支撐。

專業資訊服務商科睿唯安(Clarivate)今(20)日發布「2021 年全球百大創新機構報告」,台灣共有工研院、鴻海、廣達、華碩、金寶五家企業獲獎,數量是歷年來最多,也是全球第三,超越德國、英國。

其中,工研院是全球上榜的五家研究機構之一;鴻海則是台灣唯一連續四年上榜的民營機構,科睿唯安台灣總經理范永銀說,因應大環境波動,復甦經濟和驅動成長的創新力,在2021年極為關鍵。

科睿唯安
科睿唯安台灣總經理范永銀說,因應大環境波動,復甦經濟和驅動成長的創新力,在2021年極為關鍵。
圖/ 科睿唯安

王美花:台灣缺乏天然資源,必須要研發跟創新

現在台灣的專利審查,時間所縮短到一年多,比歐美平均的2~3年還要快,經濟部長王美花說,台灣缺乏天然資源,產業發展必須走研發跟創新。

台灣企業重視智慧財產權的技術創新,在美國每年平均拿下超過1萬件專利,王美花回憶,20多年前到鴻海的土城總部參觀,就對內部展示的連接器專利印象深刻,此外通訊、喇叭等技術,也都超出當時在外面看到的技術,「鴻海在技術專利佈局上,很早開始就有想法。」

10年前,廣達董事長林百里就親自到經濟部講AI趨勢,王美花說:「企業不是只有表面看到的產品,像是是金寶、華碩、廣達這些公司,都有替未來產品做技術布局。」

每年花800億做研發,劉揚偉:專利讓祖傳祕方可被分享

鴻海是台灣唯一連續四年入榜的民營企業,「專利除了鼓勵創新,更重要的是在於分享。」鴻海董事長劉揚偉說,以前大家常常會覺得祖傳秘方、秘笈很厲害,但是缺乏了分享的概念,而西方人透過「專利」解決了這個問題,透過法律去保護知識財產,好處是,所有人不需要重複地做一樣的研發,能快速累積人類集體智慧。

為了讓集團研發成果發揮更多影響力,鴻海對智財的管理與佈局策略做出轉型,從去年開始,就以董事長辦公室智權組,來協調集團各子公司智財管理單位。

鴻海劉揚偉
「專利除了鼓勵創新,更重要的是在於分享。」鴻海董事長劉揚偉說,以前大家常常會覺得祖傳秘方、秘笈很厲害,但是缺乏了分享的概念,專利解決了此問題。
圖/ 鴻海

鴻海董事長辦公室智權組主任林忠億說,鴻海現在從過去的勞力密集,轉向腦力密集,平均每年都花800億做研發、花3億在專利相關費用上。鴻海目前手上有超過4萬件全球專利,每年平均提出3千多件專利提案,劉揚偉分享,鴻海內部有一個單位,專門在研讀外部專利,「希望能增進知識分享,不要浪費時間做重複的事情。」

在鴻海的專利中,又以老本行電腦零組件,占比18.47%為最高,過去兩年鴻海的專利申請,有超過20%屬於「3+3」領域;過去五年申請的專利中,超過5.13%比例為車用零組件及電池;人工智慧、半導體、新世代通訊等三大新技術,則占比約一成。

劉揚偉說,鴻海集團對專利智財的策略是「有質、有量、有多用」,不只是強調品質與數量,也強調「有用」,也就是要能對人類社會有貢獻,用專利做為分享知識與技術的管道。

廣達張嘉淵:面對危機,重新發明明天

廣達技術長張嘉淵說:「面對危機最好的方法,就是重新發明明天。」像是疫情改變了全球科技發展的走向,提早看到機會的企業,就能提早布局,把危機變成機會。

他舉例,廣達早年做筆電出生,20年前就開始思考,以後如果沒有筆電要做什麼生意。

2005年,廣達開始投入智慧醫療領域,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合作,簽訂為期5年的「T-Party計畫」,聚焦在以人為核心的運算技術(human-centric computing)。2010年,雲端市場開始成熟,廣達再與MIT簽訂第2個歷時5年的「Qmulus計畫」,將AI與醫療結合,分析病人的健康狀況。

工研院
去年廣達3分之1的產品都要智慧化,董事長林百里說:「需要創新的模式,不然你有最好的硬體,也無法完成任務的。」
圖/ 工研院

廣達董事長林百里說,廣達成立30多年來,一直在做的事情就是創新,他的創業史,就如同台灣電子業演進過程,現在的客戶不只要求硬體,對軟體是更加重視,早年做筆電,現在布局雲端、軟體。

林百里說,去年廣達3分之1的產品都要智慧化,「需要創新的模式,不然你有最好的硬體,也無法完成任務的。」還要把人類行為模式、商業模式考量進來,這也是台灣系統業界共同的考驗。

投入轉型,金寶3D列印專利超過五成佔比

1973年成立的金寶,本來被定位做純代工,近年積極投入研發,就科技與生活結合,近期也有推出結合AI技術的「智慧鏡」等產品。

總經理陳威昌說,趁著這次獲獎,也一次檢視這幾年金寶投入研發的成果,從2014年開始,就陸續有超過1000件專利,事實上,現在金寶3D列印的專利,佔比高達56%,數量超過500件,目前在台灣、中國、日本、韓國各地都有申請專利,內部也積極推動專利檢索與迴避,要讓專利國際化,。

危機也是轉機,華碩從疫情抓住轉型機會

華碩共同執行長許先越表示,2020年對產業帶來衝擊,也帶來機會,例如:遠距工作、線上學習等。華碩內部也抓住轉型機會,透過整合、併購推動新事業,像是與陽明大學合作,打造慧醫療產學平台等等。

許先越說,華碩成立30多年,一直以來都是從使用者的痛點,去找到新的創意跟方案,像是華碩做筆電很久了,切入智慧型手機市場,就鎖定遊戲手機領域;筆電也朝電競筆電去開發,就是看到這塊市場還沒有被滿足。

此外,華碩內部有成立創新發展統籌相關單位,鼓勵員工提創意,內部審核通過後,可以運用公司資源加內部創業。

全球唯五上榜研究機構,工研院專利瞄準兩大策略

在今年的榜單中,工研院從全球14,000家機構脫穎而出,是全球上榜的五家研究機構之一,上榜率僅有0.7%,今年已經是第五度獲獎,也是亞洲獲獎次數最多的機構,相當不容易。

過去五年,工研院專利已授權企業915家/次以上,超過4,900件,工研院院長劉文雄說,智慧財產權為國家競爭力重要的一環,「如何善用專利,提升企業價值,已是刻不容緩的議題。」

工研院
工研院院長劉文雄說,智慧財產權為國家競爭力重要的一環。
圖/ 工研院

在專利上,工研院有兩大策略,首先是「積極活化專利」,工研院累積一萬七千多項有效專利,為了確保能被產業應用,工研院推動資本市場連結科技市場,與中小企業信保基金及26家銀行,推動無形資產鑑價、技術加值融資等,讓新創公司可以用專利去融資及創業,提升創新價值。

第二是「強化研發」,透過布局早期關鍵專利,工研院希望國內廠商可以超前部署,運用專利組合概念,藉工研院跨領域的能量,將不同專利整合,用來解決產業問題。

以自駕車產業為例,工研院致力於模組化軟體設計,目前已成功在小貨車、轎車、休旅車、大卡車、巴士等載具進行SAE Level 4自駕技術驗證。與新竹市政府合作於南寮開放場域進行技術研發試驗,並帶領跨法人團隊完成國際車廠自駕技術合作開發案

又或者近年跟車王電子合作,投入國產自駕電動巴士試量產開發,整合國內車用電子之設備及軟硬體廠商。這些例子都是工研院針對新趨勢,協助產業布局重要專利,做到完善智財保護網,與建構產業生態鏈的目標。

責任編輯:錢玉紘

關鍵字: #鴻海集團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