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台灣近幾年金融科技領域的關鍵字,純網銀、開放銀行、生態圈絕對是榜上有名,勤業眾信總裁賴冠仲分析,加上去年疫情加速數位轉型的腳步,金融業無論是在商業模式,或是跟客戶互動的方式都出現變化,也出現了不少新的挑戰。
跨產業整合,資安意識必須整個生態系一起同步
賴冠仲認為,金融科技帶來的改變,更多是產業內部的思維,像是人才的需求、法遵與資安的重視,彼此之間都是緊密相關,因此金融科技服務要成功,企業應該要用「生態圈」的思維來制定相關政策。
勤業眾信風險諮詢服務資深執行副總經理溫紹群說,疫情加速了全球金融業數位轉型,也提升了民眾使用數位服務的意願。溫紹群提醒,生態圈的發展要考量業務策略、人才組織、數據整合、資訊系統架構支持性、資訊安全及生態圈治理等議題。
他認為,數位轉型應該要「為客戶而變」、資訊架構應「為業務而變」。金融生態圈發展帶來的想像空間背後,其實藏著巨大挑戰。業者要回到「透過數位轉型以提供客戶更好的服務」的轉型本質上,藉資訊轉型更好的支撐營運、藉由生態圈共創新商業模式。
隨著開放銀行及生態圈的形成,加速跨產業融合,資訊共享趨勢崛起,資安風險也提高。勤業眾信風險諮詢服務資深執行副總經理林彥良說,第三方服務(TSP)業者網路安全風險管理資源與能力相對薄弱,很容易變成生態系中駭客鎖定的標的,建議金融業必須調整整體網路安全風險管理策略,將網路安全風險管理範疇進一步擴大到整個生態系,也就是整體防線需要擴大到整個生態系。
趨勢下一步:從自動化走向智慧化
「台灣金融產業,正面對十年轉型浪潮的開端。」勤業眾信金融服務產業負責人吳怡君說,組織改革和數位轉型,是現在所有業者必須要做的事情。
金融科技的應用,也產生許多法遵議題,例如消費者保護、公平待客原則、洗錢防制、資料應用等。勤業眾信風險諮詢服務執行副總經理劉曉軒表示,各類金融服務之內外作業都可透過導入機器人流程自動化(RPA)、法遵平台及法報自動化等解決方案,從自動化走向智慧化。
即便是信用風險模型、市場風險模型、自動化理財模型、洗錢或資恐可疑交易模型等,也都可透過導入數據分析及AI等技術,以客觀數據為基礎,即時產出風險告警,能夠在風險發生前,採取可能的因應作為,面對不斷加強的監管要求,業者應善用相關科技工具,改善法令遵循機制。
政治大學金融科技研究中心主任王儷玲談到,開放銀行與資料共享,將有助於提升金融機構在跨公司與跨產業的發展潛力,「業者非常期待在資料共享、雲端服務與監管科技上能有更大的法規突破。」
後疫情時代,台灣的金融科技發展將面臨更多的數位轉型的挑戰,目前台灣金融科技人才需求大增而市場供給不足,王儷玲認為,未來能透過產學合作方式,結合業界經驗與學術界研發優勢,創造全新金融科技產業價值與就業機會,為台灣培育具世界級競爭力的金融服務與創新人才。
責任編輯:錢玉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