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日報才揮別香港,台灣「蘋果新聞網」也將出售!潛在2大買家是誰?
蘋果日報才揮別香港,台灣「蘋果新聞網」也將出售!潛在2大買家是誰?

6月30日更新:壹傳媒擬出售台灣《蘋果新聞網》

壹傳媒表示,於29日已與潛在買家簽訂意向書,將出售台灣《蘋果新聞網》,市場盛傳台灣的兩大買家,就是寶佳集團和愛爾麗集團。

而根據《財訊》報導,愛爾麗集團創辦人常如山證實正與寶佳集團競爭,但對於市場上傳言7月9日完成交易,表示為錯誤消息。

6月24日更新:發行最後一期

香港蘋果日報今天出版最後一份報紙,以「港人雨中痛別,『我哋(們)撐蘋果』」為頭版標題,內文提到,對於報章管理層決定停止運作,壹傳媒集團創辦人黎智英表示充分理解。其網站、臉書等社群媒體也已停止運作。

香港蘋果日報
圖/ IG_appledailyhk

24日的社論則以「給香港人的告別書」為標題,內容指「蘋果死亡,新聞自由是暴政的犧牲品」。

6月23日更新:香港蘋果日報停刊

香港蘋果日報腹背受敵,先前香港警方國家安全處先是拘捕了蘋果日報及其母公司壹傳媒集團5名高層,隨後又凍結了蘋果日報等3家關連公司港幣1800萬元資產,使這個26年的媒體界傳奇集團陷入巨大困境。

壹傳媒的聲明如下:

壹傳媒有限公司(「本公司」)董事會(「董事會」)遺憾地宣佈,由於香港當前的 情況,蘋果日報 的印刷版不遲於 2021 年 6 月 26 日星期六最後一期結束,而 電子版亦不遲於 2021 年 6 月 26 日星期六晚上 11 時 59 分停用。本公司感謝 讀者忠實的支持,並感謝我們的記者、員工及廣告商在過去 26 年的信任。

隨後「香港蘋果日報」也在臉書上發佈聲明:

《蘋果日報》管理層根據壹傳媒集團董事局的公佈,基於員工安全及人手考慮,決定午夜後即時停止運作,明日(24日)出版的將是最後一份實體報紙,網站將於午夜後停止更新。

至於員工離職安排、訂戶善後詳情將由壹傳媒集團稍後公佈。蘋果感謝讀者、訂戶、廣告客戶及香港人26年來厚愛的支持。在此別過,珍重。

另外,壹傳媒旗下的《壹週刊》也宣布將結束營運。社長黃麗裳在臉書上感性發文表示,「編輯部相信大時代下已經到臨終點前」、「過去大家為壹週刊努力過,享受過做新聞的自由,就無悔了」。

下為原報導

今(14)日,18歲的《台灣蘋果日報》宣布下週二停刊,並發布了一封給讀者的公開信,指出數位洪流超乎想像,尤其是Google、Facebook等數位平台的壟斷,造成媒體廣告資源的大量流失,成了對蘋果日報的沈重打擊。

事實上,蘋果日報的告別,也反映出新聞媒體(不論線上線下)求生的艱辛。2019年蘋果新聞網「封網」,開大型新聞媒體第一槍、推出訂閱制,希望藉由讀者付費來擺脫數位廣告的綁架,然而該計畫維持不到一年,在去(2020)年7月1日宣告終結,又重新開放免費閱讀。

如今紙本蘋果日報將停刊,蘋果也表示未來採訪團隊將會更集中資源在《蘋果新聞網》,對於這樣一個一向敢於嘗試、挑戰的媒體集團,未來能否在數位戰局中殺出血路,大家都等著看。

以下為《蘋果日報》致讀者信

致讀者:

18年前的5月2日,台灣SARS疫情最嚴重之際,《台灣蘋果日報》宣布創刊。如今造化弄人,新冠肺炎在台灣進入社區感染,造成疫情全台恐慌之時,今天要向各位讀者沈痛的宣布:《台灣蘋果日報》紙本在五月十七日出刊最後一次報紙後,將在十八日起停刊。

十八年來,《台灣蘋果日報》紙媒以創新的內容改變台灣媒體環境,但今天,我們也被媒體環境所改變。因營運上虧損持續,在非常不得已的情況下,壹傳媒集團決定《台灣蘋果日報》紙本停刊,集中資源發展《蘋果新聞網》。

我們相信,台灣沒有一份媒體如我們這麼重視讀者:我們辦讀者會聽取你們對我們紙媒版面的批評;每天見報的「錯與批評」,真實刊載你們對我們的鞕策;追蹤你們每天上百件提供的爆料與投訴線索,揭開各種醜陋或感人的真相。每日報紙的上架,貪官者懼,犯科者畏,樂活者愛,這是每天一蘋果,和台灣民眾生活貼近的寫照。作為台灣最貴的一份日報,迄今每天仍有十萬份的銷量,要非常謝謝讀者十八年來的支持,我們才能堅守至今。

我們是台灣第一份全彩的綜合報紙,也是第一份以零售為主的報紙。在各擁政治立場的媒體環境裡,我們致力於建立超越藍綠的一份報紙,批判執政者,也監督在野者。我們擺脫傳統媒體的報導型態,強調有圖有真相,一切看證據說話;我們也創造紙媒的創意空間,精緻的王建民海報、年年不間斷的奧斯卡及國內金馬、金鐘、金曲奬跨頁特刊、每年跨年的大幅煙火專刊,都陪讀者迷走過最燦爛的一段時光。蘋果開花結果,《台灣蘋果日報》曾經長期是台灣銷量最高與傳閱率最高的報紙。

但網路發展徹底改變讀者閱讀習慣,雖然《台灣蘋果日報》是台灣媒體轉型的先行者,無論是動畫、影片、即時新聞,乃至於網路的訂閱制,我們都勇於嘗試,勇於改變。但數位洪流超乎我們想像,尤其是Google、Facebook等數位平台的壟斷,造成廣告資源的大量流失,對紙媒不啻是沈痛打擊。

香港政治局勢的加速惡化,民主蒙塵,新聞自由更是遭受全面打壓。創辦人黎智英為追求民主,卻因言論獲罪,如今繫獄於香港監獄。親中勢力封殺各種廣告資源,使香港《蘋果日報》營運萬分艱辛,幸賴讀者追求自由的信念支持,依然守住新聞自由最重要的堡壘。

《台灣蘋果日報》在新聞戰場並沒有輸,但內外的交迫,我們是輸在另一塊戰場:輸在廣告資源被壟斷,輸在香港局勢惡化,造成我們無法再長期支撐虧損,縱然我們努力縮減虧損,仍然無法挽回頹勢。不得不宣布紙本停刊,把所有資源專注於數位。

我們問責自己,也要深感自己努力不夠,愧對支持的讀者,把紙本《台灣蘋果日報》停刊,是我們最不願意做的決定,但當這一天來臨,我們只能向讀者深深說聲抱歉。

我們痛惜《台灣蘋果日報》紙本的停刊,痛惜消失一份不問藍綠,只問是非的報紙;痛惜民意在傳統媒體少了一個出口;痛惜在報架上,讀者少了一個重要的選擇。

但我們要說的,我們忍痛割捨紙本,但不敢,也不能割捨我們的媒體責任,為民喉舌,追求公義,捍衛民主自由。

因此在紙本停刊後,我們堅實的採訪團隊將會更集中資源在《蘋果新聞網》。《蘋果》的精神不會打折,只會更挺直腰桿,以最好的報導回報支持的讀者,

《台灣蘋果日報》啟

責任編輯:蕭閔云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從「製造中心」到「亞洲NASDAQ」!詹文男揭示創新籌資平臺的附加價值與關鍵策略建議
從「製造中心」到「亞洲NASDAQ」!詹文男揭示創新籌資平臺的附加價值與關鍵策略建議

面對國際地緣政治的「去風險化」浪潮之下,長期觀察臺灣產業發展趨勢的數位轉型學院院長詹文男建議,臺灣不能再依賴單一的製造能力來換取戰略保障,而是將國家戰略從「製造中心」升級為「技術與系統整合」的樞紐。

在此背景下,金管會、證交所與櫃買中心共同成立的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詹文男觀察該平臺的價值,絕不僅是為資本市場引進活水,更能放大產業附加價值,成為驅動臺灣產業整合的關鍵引擎,打造下一波更多護國群山。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可望創造的三個附加價值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核心宗旨,希望在臺灣本土打造「亞洲的NASDAQ」市場板塊,詹文男認為除了「籌資」的任務之外,其實平臺更可以扮演產業轉型的重要角色,進一步擴大其附加價值,其中可以體現於以下三個面向。

首先是先前美國商務部長提出「美臺晶片產能五五分」的主張,詹文男認為臺灣不能只靠單一「矽盾」作為我國戰略的屏障,也就是調整「重製造、輕解決方案」的現狀,讓製造轉向技術及解決方案的綜合發展,成為我國的新籌碼。隨著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建立,加上精進創新板上市及交易制度,開放當沖交易,提升創新板規模及流動性,都能讓更多具備利基技術的企業有機會進入資本市場。

第二個是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能成為「軟硬整合」與「以大帶小」的創新引擎。詹文男指出,臺灣有數家市場領頭的電子硬體製造商代表,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能進一步驅動這類科技業者與新創企業合作,例如以大帶小模式,當新創技術獲得大廠的認可,進而藉助大廠的商業人脈,打進全球大型客戶的供應鏈合作網絡,讓新創開發的技術方案與服務,有更多機會在全球落地。

詹文男認為第三個附加價值,有助於加速中小企業的AI轉型及數位化落地。他觀察臺灣多數中小企業仍處「數位化」階段,加上目前政府積極推動「百工百業用AI」,當越多加入創新板的企業推出類似AI as a Service的解決方案,能讓資源相對不足的中小企業,以較低門檻、不需高成本導入AI解決方案,又為新創企業帶來實際營收。「此模式促使新創和中小企業的Win-Win局面,同時驅動產業朝向AI轉型的助力,」詹文男補充道。

勿為上市而上市!登板企業應具備「全球思維」與「治理韌性」

不過對於渴望進入資本市場的創新經營團隊,詹文男院長也提醒,切忌把「募資作為單一手段,上市視作唯一目標」。詹文男提供企業創辦者幾個思考方向,第一是確立全球市場目標,臺灣可當成實地試驗(Field Try)和建立最佳實踐(Best Practice)的試煉場,但也建議新創在發展初期以全世界市場為目標,募資的規劃也可以從全球市場的角度出發,確保產品應用在國際市場獲得青睞。

第二是提升透明度與公司治理能力。上市後,投資人會高度關心公司治理及獲利能力,若要提升流動性,新創必須加強企業的透明度。因此詹文男院長強調,千萬不要「為上市而上市」,而是要有一個完整的規劃並依據目標按部就班,資本市場會給予相對的回饋。另外他也建議平臺針對上市前的企業,能提供「治理的輔導」,而非僅是「程序上的協助」,協助新創導入更健全管理制度。

建構亞洲NASDAQ的驅動引擎,給平臺的三大策略建議

因應亞洲創新籌資平臺成立後,迎來創新板交易制度改革、放寬外國企業上市櫃規範、帶動轉板彈性、鼓勵大眾參與等多項舉措。在此基礎之上,詹文男分享三大策略建議,期許平臺日後運作持續成長茁壯。

首先是強化非傳統資訊揭露,提升市場流動性。詹文男觀察創新板企業多處早期發展階段,傳統財報資訊較不足,導致降低投資人進場意願。為了強化流動性,他建議主管機關要求企業揭露更多反映成長性的實質指標,例如使用者數據、研發進度、商轉里程碑或專利成果。透過降低資訊不對稱,以活絡交易量。

第二個建議是建立研究報告體系,深化產業洞察。由於創新板企業的研究報告仍稀少,導致價格難以反映基本面,降低機構投資人的參與意願。詹文男認為平臺可透過獎勵機制、研究補助或資料庫資源的方式,邀請投信、券商或研究機構成立專責團隊,藉由定期提供具產業洞見的研究報告給投資人參考。

第三個方向是促進制度國際化,吸引跨國創新企業來臺上市。詹文男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不僅是鼓勵臺灣企業在地上市,也希望吸引國際創新企業走進來。除了持續制度鬆綁開放,也要讓制度與流程國際化。」他舉例,推動跨境申報文件與流程的全面英語化、提供具預測的審查流程、以及稅務制度透明化,讓臺灣在全球資本競爭持續脫穎而出。

對於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最終期許,詹文男認為其價值可從「募資導向」轉向「品牌導向」。一方面讓全球瞭解臺灣除了半導體之外,還有領先的解決方案,進而建立起全球市場對我國產業的信任;另一方面,強化「說故事」能力,讓登板的企業協助全球打造AI及ESG「雙軸轉型」,進而建立起嶄新的國家形象。透過上述的努力,相信臺灣將能持續造山,確保下一波的護國群山如春筍般持續成長茁壯!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