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銷大廠Nu Skin宣布推出AI美膚顧問服務「Vera」,當消費者透過官方APP填寫3分鐘線上肌膚諮詢問卷、拍1次臉部照片後,即可得到個人化養膚建議,購買到更符合身體狀況的產品。
6月份正式推出的「VERA」 AI服務,蒐集來自全球近50個市場、超過1萬筆資料。 值得注意的是,這項服務不僅面向消費者,同時也結合了Nu Skin自家的客戶管理系統,比方直銷人員邀請顧客體驗AI測膚質後,可持續追蹤顧客的膚質變化、下單進度。
如新台灣總經理張雅婷表示,「疫情邁入第二年,全球社會就業結構也出現轉變,更湧起一股創業轉職潮,我們看見了許多新的機會。希望在科技幫助下,讓夥伴增加專業化、客製化、體驗化。」
對Nu Skin而言,這項嘗試並不算是危機轉型,因為他們在2020年疫情期間仍繳出營收25.8億美元成績,反而是比較像跟進大廠的AI美妝、保養趨勢。
近年來,想透過AI幫顧客找到適合產品、增加品牌黏著度的國際企業不在少數,如資生堂(SHISEIDO)在2019年推出一套物聯網膚質管理裝置「Optune」,強調可結合外部環境(濕度、溫度、花粉)與用戶個人變化(月經週期、情緒)等偵測每日膚質變化,用來搭配適當的保養品。
萊雅(L'Oréal)集團於2000年消費電子展(CES)秀出了AI美妝保養機「Perso」。設備同樣主打個人膚質偵測,但多了底妝,唇色分析。
研究機構Forrester指出,當品牌能推薦或提供個人化服務時,能吸引高達77%的消費者;Accenture則發現當品牌提供個人化服務時,會有75%的消費者更願意購買商品。
這股趨勢也吸引台灣本土廠商投入,包含訊連科技旗下的玩美移動、新創公司元盛生醫。
玩美移動的「YouCam AI智慧膚質檢測」主打兩大功能:第一,建立七萬張不同膚色、膚況的照片資料,分析使用者膚質狀況,第二,透過擴增實境(AR)標定瑕疵分布與種類,並根據瑕疵分布狀況分析嚴重程度及AR預覽保養品使用效果。玩美移動表示,目前可針對皮膚的七大瑕疵-皺紋、黑眼圈、斑點、紋理、保水度、油光與泛紅於相機擷取影像後進行即時辨識分析。
元盛生醫則主打技術差異,強調自家iCi肌膚檢測儀是市面上「唯一可量測黑色素及含氧量的隨身可攜式肌膚檢測儀」,同時還能提供肌膚含水量與油脂分泌量分析。透過APP提供1至7分的膚質分析,搭配元盛生醫的保養瓶身外頭刻度,消費者可輕鬆生成適合當天膚質的保養品質地。
另外,東森集團旗下的自然美公司去年與華碩簽約,目標在3年內打造東方人專屬的膚質檢測平台。東森集團看好利用自家累積超過32萬張臉部照片庫,能有機會打造更好的AI檢測商品。
不過研究機構CB Insight提醒,目前有太多品牌都推出基於自家產品的AI膚質服務,其實忽略了消費者的「深層需求」——更想要基於跨品牌的AI產品建議。他們認為,會使用單一品牌「全套」美妝商品的消費者仍是少數。
責任編輯:蕭閔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