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垮的蹺蹺板
壓垮的蹺蹺板
2003.05.15 | 人物

這種說法,最多只能視為黑色幽默。以政府整體的財務狀況來看,政府為了防疫所挹注的經費,將會讓台灣持續惡化的財政,益發向赤字的方向傾斜,就像是被壓壞的蹺蹺板。
政府財政如同公園中的蹺蹺板,收入和支出兩端交替起伏,執政者希望能取得動態的平衡。
當收入充裕時,政府可以推行更多公共建設及社會福利,但是當入不敷出時,就難免要刪減開支或是另闢財源。這樣的道理,量入為出的市井小民,應該也不陌生。
然而台灣現在的財政,稅基逐漸流失,開支與日俱增,就像是一直坐在蹺蹺板的同一邊,總有壓垮的一天。關鍵,就在於「不平衡」。
台灣的財政,充斥著種種不平衡。不但是表面上收支無法平衡,在徵稅運用的根本原則,就已然不平衡。人民動輒要求社會主義國家的福利,卻只願意支付資本主義國家的稅金。原則上社會主義國家的稅率,可以偏高,以期能支應社會福利的指出,資本主義國家的稅率,相對較低,但是人民不應期待有太多福利。台灣的現狀是:低稅高福利,入不敷出是再自然也不過的。
最弔詭的是:台灣看似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的色彩竟也遍地開花。例如台商感染SARS希望能夠移回台灣就醫,就是人道主義的展現。然而,台商或台幹要求政府協助返台治療,情有可原,但是誰來負擔這筆動輒百萬以上的支出?即使在社會主義國家,這種特殊要求,也是「使用者付費」的原則,但是在台灣,要求政府打開荷包的聲浪卻很大。

**權利和義務極度不平衡

**
長久以來,台商以申報極低的薪資來少繳健保費用,卻定期飛回台灣看病,或甚至在國外看病,再回來申請高額給付,這也是健保長年累賠的元兇之一。再看到台幹為了避稅,把收入劃分為「台灣/大陸/香港」三塊,以達成三地都不必繳稅的做法,實在不得不問:為什麼在繳稅時就充分發揮資本主義自利的精神,在出了狀況時就要求人道主義的關懷呢?
換個角度來看,「移民」(emigrants)和「駐外派遣」(expatriates)是不同的概念,移民一去不回,外派將會回流,因此大部分國家對外派的公民,依然課征所得稅。但是台商在付稅時,要求視同移民不需付稅,在享受福利時,卻希望享受如外派福利,是權利和義務極度不平衡的例子。當然,設計制度的人也責無旁貸,因為就是這種不平衡的制度,才造成人民有縫隙可鑽。台灣的稅制,屬於義務的,像繳稅就是「屬地主義」,人一溜到國外就耳根清靜,但是像健保之類的福利,則是「屬人主義」,管你離境多久,隨時歡迎回來分享。如此一來,當然加速財政的崩解。
其實諸如此類的「不平衡」,在台灣可不少見。企業發給員工紅利,明明員工拿到的是市場實際價格,為什麼偏偏課稅時是用面值(一律每股10元)計算。為什麼央行和健保局發紅利給員工,不是以獲利多少為計算標準,而是用收入來衡量。諸如此類,如果不是原先制定規則的人缺乏遠見,就是當初訂規時打瞌睡。如果不及早修正,台灣將來還會有更多被坐垮的蹺蹺板。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電商終局戰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