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創公司Just Kitchen,是第一間在北美上市的雲端廚房新創公司,運用數位科技突破餐飲業供應鏈的限制。「天下經濟論壇」邀請Just Kitchen策略長劉揚,分享雲端廚房的商業策略。以下是演講摘要:
Just Kitchen是一家2019年創立的台灣新創公司,獲得許多天使投資者支持,去年初加入國際加速器SparkLabs Taipei,今年4月也成功在加拿大多倫多的創業板公開上市。
Just Kitchen在做什麼?我們其實是一家連鎖、但只有廚房的餐飲集團,目前在台灣有16個幽靈廚房,幾乎涵蓋雙北市服務範圍。
透過中央廚房烹煮料理,再送到幽靈廚房加熱包裝,同一廚房能提供不同菜色。當消費者打開外送平台,下訂的無論是健康餐盒「Body Fit」、日式咖哩飯「匠魂」或牛肉麵「淚牛滿麵」,可能都是離消費者家最近的Just Kitchen幽靈廚房所準備的餐點。
創辦Just Kitchen的團隊成員,彼此在餐飲業合作超過5年,分別具有設計、經營、財務專長,也有對餐飲有興趣的純投資者,我們對餐飲業懷有熱情與夢想。
省去裝潢和外場,人力成本減半
在疫情發生前,我們就發現餐飲業面對的難題:租金高漲、人事成本壓力,以及食材成本持續增加。
當時,幽靈廚房的概念開始出現。我們思考如果只租下廚房,就能省去裝潢費用,也無須聘請外場服務生,人力成本減少一半。在這樣假設下,我們在2019年從傳統餐飲業者,轉換成為做純外送的幽靈廚房。
目前Just Kitchen合作對象,不僅有米其林餐廳大三元、連鎖滷肉飯鬍鬚張以及Smith & Wollensky牛排等知名品牌 ,還推出眾多自有品牌。
另一方面,供應鏈管理也相當重要,每個幽靈廚房的庫存要有效與上游廠商串接。我們是上市公司,庫存管理要很嚴謹、財務報表要透明,透過數位化串接和系統整合能力,可以減少食材浪費,有效掌握訂單以及利用空間,更能降低成本。
外送的重點:開箱體驗
在無法提供內用氛圍與服務狀況下,我們也發現外送的重點是「開箱體驗」。包裝本身是加深餐飲體驗很好的商品,不是只用簡單的塑膠盒裝便當,必須要好看、精緻並符合環保。Just Kitchen也努力從這方面突破。
餐飲業在近兩三年快速變化,Just Kitchen團隊也常在討論,餐飲業的核心能力到底是什麼?
過去我在密西根州立大學讀餐飲管理系、研究所主修企管,因緣際會進入電影業負責電影院選址工作。回到台灣進入餐飲業後,主攻開店籌備。 無論是電影院或餐飲,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是人流,而人流正與選址相關。
但如今世界已經變了,智慧型手機和行動網路的普及,讓人能做到即時即地的娛樂,在手機上可以看到最新的影集,在外送平台有上萬種餐點可以選擇。
找出打破場域的在地英雄
而Just Kitchen也抓住數位轉型的機會。
我們透過不同市場研究,蒐集不同客戶的數據,尋找想要打破地域限制的「在地英雄」。
例如Just Kitchen和鬍鬚張合作,目前已經將業務拓展到南台灣,未來也希望能朝國外發展,在餐廳傳統的服務範圍和營業時間之外,也能提供餐點,讓異地的台灣人或華僑可以享用家鄉味。
Just Kitchen是源自於台灣的公司,團隊也正努力研發更多家鄉味料理,希望有一天能帶到全世界。
本文授權轉載自:天下雜誌
責任編輯:林佳葦、蕭閔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