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的「隱形斗篷」成真了!太空船、飛機都能憑空消失,未來10年將迎來隱形時代?
哈利波特的「隱形斗篷」成真了!太空船、飛機都能憑空消失,未來10年將迎來隱形時代?

上個月,一種新型科技材料的默默問世,讓整個科技圈為之驚艷——這款新型科技材料名為「 TVC 」,可以讓人幾乎隱形。

若你剛好看過2020年上映的電影《隱形人》,肯定對影片中的隱身衣印象深刻。隱形概念的引入,讓這部電影注定成為不一樣的驚悚片。

The Invisible Man
電影《隱形人》片中橋段。
圖/ 截圖自Twitter

一般的驚悚片會採用血腥、暴力等畫面來渲染氣氛,令人心生恐懼。電影中有一個細節:剛逃出來的主角西西莉亞,一直害怕有雙眼睛在看不見的地方窺視自己。就連電腦的攝影鏡頭都不放過,西西莉亞用銀色筆刷將其覆蓋,看著自己「隱形」於電腦的螢幕之中,內心的不安才有所減輕。

The Invisible Man
圖/ 愛范兒

對「隱形」的渴望,鼓動著科學家前仆後繼地投身於「隱形材料」的研發之中。但科學家想得比電影更遠,製造出的「隱形材料」不僅不會被肉眼看見,還能憑空消失在熱感應等機械探測中,達到全方位、零死角的真正「隱形」。

在2000年版本的電影《透明人》中,無論是動物或人類,只要注射下隱形藥劑,便能神奇地消失在視線當中。但是,在紅外線儀器的感測下,依然不可避免地顯露真身。

透明人
2000年上映的電影《透明人》。
圖/ 愛范兒

如此看來,在「隱形」這件事上,就連科幻電影中的透明人面對TVC也只能甘拜下風。

鬼才藝術家Max Siedentopf曾經以紅外線的方式,為奢侈品牌Gucci拍攝一系列模特兒照片。若從頭到腳穿上用TVC製作的衣服,恐怕這組照片中的模特兒都必須隱形。

Invisible
圖/ 愛范兒

發明TVC的以色列技術公司北極星解決方案(Polaris Solutions)在採訪中透露, 隱形技術將在5–10年內發展出一系列產品,成為真正的深度技術 。這也意味著,完全隱身的時代即將到來。

如果這項技術來到大眾的生活中,這門技術會被用來做些什麼?

隱身之術!大搖大擺地走過敵人面前

把TVC這種隱形材料推上神壇的,其實是一塊命名為「 Kit 300 」的創新迷彩布,由北極星解決方案公司與以色列國防部合作研發。乍聽之下,如此先進的技術用來做迷彩布,是否太大材小用了?

從表面上看,這僅僅是一塊迷彩布,卻能讓人如變色龍一般隱身在野外環境之中。

Invisible
圖/ The Medialine

Kit 300迷彩布的正反面有著不同顏色,一面用於森林草叢場景,另一面則像是沙漠景觀。未使用時,只要摺疊起來就能塞到背包裡。

但不一樣的是,重量僅僅500克的迷彩布可以變身擔架,承載高達250公斤的重量。此外,Kit 300還能用於骨折的夾板、低溫毛毯。

在戰場上,運送受傷的士兵也是讓軍隊頭疼的一大問題,既不敢行動過於緩慢,增加隨時到來的危險,但擔架上躺著受傷士兵也難以提高速度。

Invisible
圖/ The Medialine

回到2006年,Asaf Picciotto還是以色列國防軍隊的一員,他親眼目睹自己的戰友在敵方先進的熱成像儀器和夜視設備下,完全無法隱匿蹤跡,隨時都有著生命危險。而「隱形」的想法自此在Asaf Picciotto的腦海中埋下種子。

2009年,Asaf Picciotto與前國防隊友一起創建了北極星解決方案公司,總部位於以色列港口城市凱撒利亞。儘管公司才剛成立,但在多名訓練有素的前以色列國防軍人的加入下,讓公司的偽裝技術迅速成為業界標杆。

Invisible
北極星解決方案公司的共同創辦人Asaf Picciotto。
圖/ The Medialine

公司旗下共有4個品牌,其中最主要的RAJUGA品牌則主攻最先進的偽裝及隱藏產品,用的恰好是TVC這種隱形材料。

TVC,全名為Thermo Visual Council,意旨特殊的熱感視覺隱藏材料,由金屬、聚合物和微纖維組成。以此製成的「迷彩布」雖然非常輕薄,與金箔紙相差無幾,卻有著不遜色於機械的強度且能三維塑形。

今年初,這項技術通過了以色列國防軍隊的專業測試,目前已進入採購環節。

目前市面上,TVC是北極星解決方案公司的獨創技術,在許多國家已註冊專利。現在也開始與國外的政府機構合作,Kit 300在國際上被稱為「 Jag Hide 」。

Invisible
圖/ 愛范兒

延伸閱讀:AirPods後下一步是「無形耳機」?音樂直接傳到耳裡,宛如武俠招式的神祕黑科技會成真嗎?

哈利波特的隱身斗篷,可以蓋住軍用飛機、太空船

哈利波特故事裡的魔法道具始終令人心生嚮往,若真能實現,隱形斗篷想必是最受青睞的道具之一。

harry potter
圖/ 截圖自Twitter

看似只存在於小說和電影中的隱形斗篷,讓紐約羅徹斯特大學的Joseph S. Choi和John C. Howell激發起興趣,在2014年發明了「 羅徹斯特斗篷 」。

「羅徹斯特斗篷」是以平價的現有材料製作出四個鏡片的組合,利用光譜的原理去欺騙人體肉眼。只要將角度調整到剛好的位置,任何物品穿過鏡片背後均恍如憑空消失,達到隱形的效果。

Invisible
圖/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對於「隱形技術」的運用,羅徹斯特大學的物理學教授John Howell建議:「使用隱形技術,可以讓外科醫生透過他的手,看到他實際在做什麼。同樣的原理也可以運用在卡車上,讓司機可以透過車輛看到原先視角裡的盲點。」

2016年,羅徹斯特團隊推出了數位化升級版的「羅徹斯特斗篷」。原本的小鏡片換成了iPad Mini大小的顯示螢幕,旁邊連接上一台單眼相機來收集影像,即使稍微調整角度,隱形效果也不會穿幫。

Invisible
圖/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在2011年上映的電影《不可能的任務4》中,有一段重要的隱形橋段。當湯姆.克魯斯飾演的特工和同事深入敵方時,曾用上一款可摺疊的螢幕,根據警衛的視線方向和距離,生成3D建模的圖像,讓兩人得以在警衛的注視之下順利走入目標房間。

Invisible
電影《不可能的任務4》。
圖/ 愛范兒

這塊智慧型螢幕仍需要連接裝置,事先採集背景影像才能使用。但若除去所有附加的機械,僅僅留下一片螢幕,是否也能讓藏在背後的人體、物品隱形呢?

關於這點,有科技研究公司做到了。專攻偽裝技術的加拿大Hyperstealth Biotechnology公司,發明了名為「 Quantum Stealth 」的量子材料,並用它製成透明薄片。

成立於1999年的Hyperstealth,向世界各地的軍隊供應迷彩服,擁有超過14,000種圖案。2011年,該公司執行長Guy Cramer開始研發Quantum Stealth,直至2019年10月產品才得以完善,並開始申請四項專利,目前主要用於軍事場景。

Invisible
圖/ 愛范兒

Quantum Stealth不需要電源,且像紙張一樣薄、平價。它可以隱藏一個人、一輛車、一艘船、太空艙和建築物。一件Quantum Stealth產品可以在任何環境、任何季節、晝夜內維持功能,這是其他偽裝產品無法做到的。 」——Hyperstealth Biotechnology執行長Guy Cramer

經過多次升級後,這塊「隱形斗篷」可以變得非常大,用來隱藏坦克、飛機等軍用設備。即使用上紅外線、紫外線和熱光譜儀器也無法穿透它進行勘測。

隱身之前,要先打造出藏身之處

John Pendry爵士,是最早提出「隱形斗篷」科學概念的英國物理學家。2006年,他先後發表了隱形斗篷的論文,提出使用「超材料」來開發隱形斗篷。

「隱形」的定義圍繞著人體眼睛,只要騙過眼睛乃至紅外線、熱感應等科學儀器,就可以被認定為隱形了。

Invisible
以隱形斗篷而聞名的John Pendry。
圖/ 愛范兒

John Pendry爵士想到的隱形妙招,在於創造出一個讓光無法進入的空間——只要光進不去,東西就能被藏起來。這個概念類似於《哈利波特》中的「 萬應室 」,藏滿了在霍格華茲內找不到的東西。

如何讓光繞過這個「藏身之處」呢?John Pendry從水流中找到了靈感。

將石頭丟進水裡,水流會自動繞開石頭,變成曲線再往前流淌,為石頭騰出空間。若能讓光線像水流一般彎曲而過,繞開這些隱秘角落,角落裡的人與物品自然也可以憑空消失在視野之中。

現有的材料無法讓光彎曲, 因此一種能讓光線彎曲的創新材料將成為「隱形斗篷」的研發關鍵 。無論是TVC或Quantum Stealth,都是應用於光譜的材料。

近年來興起的「隱形建築」也是利用這些原理,與人體肉眼開了一個個有趣的玩笑。座落於韓國仁川機場附近的Tower Infinity(無限塔),將會成為世界上第一座隱形建築。

tower infinity
韓國的Tower Infinity(無限塔)。
圖/ 截圖自Twitter

當年競標的有46個國家且一共提出146個設計方案,GDS建築事務所憑藉著其「隱形建築」的概念拔得頭籌。透過在建築表面安裝18處防風雨攝影鏡頭,捕捉周圍環境的即時影像,組成符合視線原理的環景圖並投影在建築表面,讓建築隱形於藍天白雲之中。

這項技術仍處於初級階段,並未涉及到光線彎曲新材料的運用。但由此可見,對「隱形」的嚮往將推動技術成熟、落地實現。

一定要富有想像力和創新,並且實際執行。當一個新想法誕生時,任何人都有機會進行創新。 」——「隱形斗篷」先驅John Pendry爵士這樣說道。

最新7月號雜誌《零碳新賽局》馬上購:傳送門
「電子雜誌」輕鬆讀:傳送門

本文授權轉載自:愛范兒

責任編輯:文潔琳、錢玉紘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從醫院到工廠,從2B到2C:北醫、光寶、AWS、希達數位以實戰經驗分享碳揭露與AI淨零新路徑
從醫院到工廠,從2B到2C:北醫、光寶、AWS、希達數位以實戰經驗分享碳揭露與AI淨零新路徑

氣候變遷不只是環境議題,而是攸關國際經貿的新政治語言,隨著碳定價時代來臨,去碳化能力將重新改寫全球供應鏈秩序,而這意味著:能源轉型不再只是政府的任務,是每一家企業的必修課。
在這波變局中,光是做好組織碳盤查仍不足夠,領先企業不僅開始管理產品碳足跡、更以AI數據治理提升供應鏈碳管理,例如,光寶科技因應客戶的脫碳淨零路徑積極建立碳足跡資料庫,並號召供應鏈夥伴參與,全面揭露產品碳足跡;以及台北醫學大學攜手希達數位等夥伴取得碳足跡數據與建立標準化的碳排計算方式,更好計算醫療器材設備的碳足跡。
換言之,碳不是被動記錄的數字,而是驅動新價值的槓桿,誰能把減碳轉化為市場優勢,就能在淨零新賽局中掌握主導權。對此,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簡又新進一步解釋:「台灣不僅是全球AI硬體重鎮,也積極開發AI應用服務,其中又以「AI驅動的碳排管理」最受矚目,因為,碳排數據龐大、變化快速,單靠人工根本無法處理,唯有借助AI才能即時解析、快速決策,讓永續不只是口號,而是可以落地的營運模式。」
「為實踐台灣2050淨零轉型,透過兩大–科技研發跟氣候法治–治理基礎,以及四個–能源轉型、產業轉型、生活轉型與社會轉型–轉型策略推動12個關鍵戰略,如發展風電/光電、氫能、前瞻能源等,目標是以削減碳排跟碳匯抵減達成淨零目標。」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副執行長林子倫如是說道。

2.JPG
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簡又新重申減碳的急迫性,並分享:「唯有借助AI才能即時解析、快速決策,讓永續不只是口號,而是可以落地的營運模式。」
圖/ 數位時代

醫療減碳進入關鍵期,AI驅動供應鏈碳足跡管理成顯學

根據國際健康無害組織(HCWH)的統計,全球醫療部門的碳排放量約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 4.4%,這個比例相當於514座燃煤電廠年碳排的總和,其中,超過七成的碳排放來自於醫療的供應鏈(範疇三),例如藥品、器械設備的製造與運輸,以及相關廢棄物的處理,意味著醫療機構光是做好範疇一與範疇二的碳排管理還不夠,必須以供應鏈碳排管理的概念驅動低碳醫療。
「低碳醫療是全球關注的議題,但是,受到三個迷失–推動低碳醫療的成本高、需要更多數據才能展開行動、醫護人員太忙很難參與其中–影響,醫療機構的腳步不一而同,但從統計數據來看,低碳醫療僅需針對藥品、耗材、能源、運輸這些主要排放來源進行改善,即可看到顯著成效。」新加坡國立大學永續醫學中心主任暨教授Nick Watts以英國NHS為例說明,該單位已在2019年的基準下減少61%碳排等,只要從投資能源效率、數位化照護、預防醫療、在地化照護等面向切入、持續前行,即可看到成效。

3.JPG
圖/ 數位時代

台北醫學大學校長吳麥斯表示:「我們的醫療使命是『不傷害』:不僅要治病救人,也要減少對地球的傷害。」再加上環境部於今(2025)年初公告擴大碳盤查適用對象,自明(2026)年起,全國23家經衛生福利部評鑑為醫學中心之醫療機構必須每年定期揭露其溫室氣體排放盤查結果,因此,攜手希達數位等夥伴,透過收攏支氣管鏡、血液透析、核磁共振、雙和醫院健康檢查與冠狀動脈血管攝影等流程的碳排數據資料建立醫療碳排放因子資料庫,之後將進一步擴大到產品碳足跡計算,建立運輸與廢棄物數據庫,目標是在2028年完成三家醫院–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台北市立萬芳醫院–的碳足跡全面揭露。「我們的期許是讓AI驅動的碳足跡管理平台處理繁瑣的碳排數據蒐集、分析等工作,讓醫護人員可以專注於人性化照護服務。」
協助台北醫學大學進行減碳行動的新加坡商希達數位有限公司執行長Torrent Chin表示:「產品的生命週期是固定的:原料、製造、運輸、使用與回收,碳排相對容易蒐集、分析與計算,醫療服務的碳排則沒有明確終點,需要進一步考量耗材、儀器與能源,對於商業模式也著重在服務的教育、旅遊與金融等產業來說,極具參考價值。」

4.JPG
醫療實戰對談,邀請各界重磅貴賓一同交流。左起:數位時代總編輯王志仁、新加坡國立大學永續醫學中心主任暨教授Nick Watts、台北醫學大學校長吳麥斯、新加坡商希達數位有限公司執行長Torrent Chin。
圖/ 數位時代
6.jpg
圖/ 數位時代

製造業淨零突圍的關鍵:從產品碳足跡到循環設計

光寶科技總經理邱森彬表示,商業模式使然,光寶科技的產品碳足跡有90%來自生產製造使用的原料,想要更好落實產品碳排,必須從原物料著手,為了加速產品碳足跡管理,成立希達數位,以巨量數據分析、人工智慧等科學化、系統化的方式著手。「根據統計,我們有1,800萬產品碳足跡活動、19萬個物料,以及3,300個產品系列的資料要處理,若是由外部顧問給予協助,需要100個顧問、花費3年的時間才能完成,但在希達數位的產品輔助下,僅15個顧問、6個月的時間就完成全產品碳足跡揭露,成為全球第一家完成全產品碳足跡揭露的電子製造業。」

7.jpg
圖/ 數位時代

完成全產品碳足跡揭露後,光寶科技發現:每年必須刪減8%二氧化碳量才能在2050年達成淨零碳排,83%二氧化碳來自消費性電子產品跟能源管理,為了更好服務品牌客戶,必須在2030年實踐50%減碳目標,以及19萬個物料中,包材碳排最高,必須即刻行動以高效減碳。「做好全產品碳足跡,我們才可以更精準地推動產品脫碳策略,並且鼓勵供應商一起跳脫框架、共同開發低碳材料。」邱森彬如是說道。
對此,Amazon Web Services(AWS)台灣暨香港企業銷售暨策略方案副總經理謝佳男表示:「產品碳足跡只是第一步,不僅能讓我們知道碳排熱點並採取行動,如降低包材碳排等,更重要的是,可以在產品規劃與設計之初就預測可能的產品碳足跡並予以優化,更好實踐永續營運。」

8.JPG
產業實戰第二場,則邀請到光寶科技總經理邱森彬與AWS台灣暨香港企業銷售暨策略方案副總經理謝佳男,提及從產品碳足跡到循環設計,將為製造業綠色轉型的關鍵。
圖/ 數位時代
10.jpg
圖/ 數位時代

戴爾科技集團永續服務資深總監Bobby Mon Raother表示,該公司自2008年即開始使用再生材料,並在2021年提出Concept Luna,將以循環設計–從設計階段就考慮可修復性、可升級性、材料回收、減少浪費–的概念,如模組化設計、可維修面板、使用再生材料,以及智慧感測與遙測等,藉此延長PC等產品壽命、降低環境衝擊。「在產品碳足跡方面,我們將持續從製造、運輸、能源使用與報廢管理等四個面向切入,積極減少每個階段的碳排放量。」

11.jpg
戴爾科技集團永續服務資深總監Bobby Mon Raother延續製造業對談的內容,分享Dell如何製造、運輸、能源使用與報廢管理等四個面向切入,積極減少每個階段的碳排放量。
圖/ 數位時代

自2005年開始提供永續顧問服務的施耐德電機日本永續事業部ESG數位轉型負責人呂勁毅進一步分享協助世界500強客戶實踐淨零轉型的心得:「除了要擬定策略、採用數位工具、蒐集與分析數據,更重要的是透過治理手法與相關活動加速整個進程,發揮數位與淨零雙軸轉型綜效。」
總的來說,無論是醫療或製造業,淨零已不再只是企業的選修課,而是決定競爭力的新指標,唯有做到產品碳足跡全揭露,同時,結合AI數據治理、循環設計與數位轉型,才能在碳定價與供應鏈重塑的時代突圍,將減碳壓力轉化為成長動能。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