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列印要上太空了嗎?根據3DPrint.com網站報導,NASA今年4月公布新一輪太空科技投資計畫名單。接受「小型企業創新研究」(SBIR)與「小型企業技術轉移」(SBTR)注資的289家美國中小企業與47家研究機構中,11%集中在「積層製造」(Additive Manufacturing,AM),也就是3D列印相關的項目。
攤開NASA的投資名單,雖然大多仍在概念驗證階段,且這些小型企業研發能量自然無法與SpaceX或洛克希德馬丁這樣的航太龍頭相比。但即便是幻想,在NASA的投資名單背後,仍可略知3D列印「飛向宇宙」的趨勢軌跡。
「就地」列印,降低仰賴補給
作為NASA「原地利用計畫」(in-situ resource utilization,ISRU)的第一階段,物理科學公司(Physical Sciences)正與麻省理工學院合作, 開發能以月球風化層為原料,以及太陽熱能提供能量,「列印」出在月球上人類維生設施的系統 。如果第一階段進展順利,第二階段希望能在月球建構出模擬地球環境。
除了在月球上,非航太領域也能受惠。在該公司提交給NASA的計畫書提到,只要在能運用太陽熱能的地面,這項技術可以用在軍事上,利用現地資源(如沙子)製造需要的裝備,亦或是建築物與藝術品。
宇宙級3D「鑄造」,太空垃圾再利用
除了就星球表面物質取材,殘留在宇宙中的太空垃圾也可能成為3D列印的原料。美國太空科技新創「地月間」(CisLunar Industries)希望能建立太空裡的回收再利用體系,將宇宙殘骸以電磁學融化再鑄造,重新將廢棄元件變成可用零件、建造航空器甚至作為金屬燃料。
不論是就地列印或是太空回收,這些技術的成功,不只能減少費用與材料的支出,將泛濫成災的太空垃圾轉為可循環使用的原料,更可能意味著太空工業化的開端。
航太電子設備「瘦身」,以突破環境限制
許多在地球上理所當然的事情,例如重量、面積,在太空嚴峻環境下都成為限制 。美國太空新創Nanovox獲得NASA兩份投資,都是與「 減量 」有關。其一是結合3D列印與奈米複合材料(nanocomposite),製作天線、射頻感測器與傳輸線等航空電子元件,直接組裝用於太空環境航空的無線航空電子設備,例如太空人身上的生命徵象監測器。
第二則是以3D列印技術製作梯度折射率光學鏡頭(GRIN),相較於傳統光學透鏡,GRIN設計可降低鏡頭使用的鏡片數量、體積與製作時間。
3D列印可製造記憶合金,在生醫領域大有進展
除了建築與電子,在生醫領域也有進展。以美國俄亥俄州為基地的新創3Dnol,計畫3D列印技術製造以鎳鈦合金為原料的形狀記憶合金(一種能夠記憶原有形狀的智慧材料)。
在太空環境,這種材料可用於製作火箭助推器、燃氣渦輪引擎或是太陽帆(solar sails);同時鎳鈦合金也是目前最好的醫用不鏽鋼,植入前維持收縮狀態,植入後隨體溫提升回復原本的形狀,可用於骨骼與冠狀動脈血管支架的移植。
3D列印+太空,已成投資新契機
3D列印與太空的關聯還不僅於此。4月日本鏡頭大廠Nikon宣布購併小型衛星製造商Morf3D,主要產品就是以3D印表技術製造小型衛星用的零組件。
另外,美國新股神Cathie Wood在今年發行的太空探索ETF(ARKX),持股名單中第二大標的就是自己在2016年發行的3D列印ETF(PRNT)。這檔ETF可是今年市場大黑馬,基金淨值(NAV)今年至今成長39.52%,勝過標普500的9.81%。
3D列印牽線太空概念股,雖然某種程度反應了現在市場缺乏「純太空企業」現狀,但更重要的是, 3D列印——這個自2012年就開始走紅的技術——確實在太空找到新的戰場 。
資料來源:NASA SBIR & STTR、華爾街日報、3DPrint.com
責任編輯:文潔琳、錢玉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