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一下!如果能像電影《攻殼機動隊》中史卡莉·喬韓森(Scarlett Johansson)所飾演的蜜拉·凱莉恩少校一樣,光憑腦中的意念就可以直接和公安九課的其他成員對話,達到通信零時差、音質無瑕疵,兼具傳音入秘的效果,你會有興趣嗎?或是在疫情期間,進出辦公場所、商家賣場等,無須手機也能自動完成實名制,甚至有無施打、混打疫苗一併登錄,會不會方便許多呢? 但要付出的代價就是──必須在腦中植入晶片,你會願意嗎?
這般願景當然很吸引人,但凡事只要是涉及到大腦總會讓人戒慎恐懼,就像打疫苗一樣,最想問的絕對就是它的安全性。也因此初期的研究肯定不會以人為對象,被推到前線的還是一群實驗性動物,像是老鼠、猴子等等,在陽明交通大學的實驗室中就曾出現過頭上配戴IC晶片的老鼠,目的是在測試以電腦和老鼠大腦溝通的可能性,也就是所謂的腦機介面(Brain-Computer Interface)研究,也曾有報導提及國外的實驗室利用此技術讓一隻四肢癱瘓的老鼠以腦波自行駕駛一部小車尋覓食物,還稱牠為全世界最會開車的老鼠,雖然這些實驗都是在日趨嚴格的實驗動物保護法下進行,然而在科技創新之餘,總讓人有些許複雜的心情,只能說人類是地球的主宰,他的健康與福祉永遠是擺在所有生命的第一位,但也別忘了感謝動物們為我們的付出。
相較於老鼠,猴子以其接近人類的形體與智慧更被視為是腦部晶片實驗的合適對象,事業版圖從外太空到地底隧道、由電動車到無人駕駛的特斯拉公司執行長馬斯克勢必要來軋上一腳,他在2016年創辦名為Neuralink的公司,試圖透過稱之為「神經織網(neural lace)」的技術來連接大腦和電腦。
就在今年四月,Neuralink發布了最新的技術進展,成功地讓猴子透過腦波打電玩,牠為了吃到念念不忘的香蕉冰沙,先利用搖桿來玩乒乓球遊戲,接著更是直接以意念打起球來,由影片來看,的確是相當得心應手!實驗中晶片所植入的位置是在大腦運動皮層控制手掌和手臂的區域,並不涉及其他腦部功能,馬斯克聲稱這項技術具安全性,未來希望能夠應用在癱瘓人士身上,讓他們得以運用腦波操作電腦等電子裝置。
但晶片畢竟是外物,就這樣放進纖細、敏感的大腦之中真的安全無虞嗎?
腦波研究源自於1929年德國精神科醫師漢斯·伯格(Hans Berger)的論文,它帶來的重大意義就是──我們終於有機會接收到來自大腦的訊息,雖然還不至於細緻到足以讀出對方心中的想法,卻已經展現出連結生命與機器、神經與電子的潛力,對於生醫領域來說,這不正像是一把得以一窺人腦奧秘的鑰匙嗎?當然面對這個人體器官中最難理解的堡壘,一切的挑戰才剛開始,其中極其關鍵的就是腦波的量測與解讀。
就像硬幣有兩面一樣,想要有更精確的量測,晶片就得擺進大腦內更深入、更接近目標的部位,相對地危險性也會大幅提昇,也因此Neuralink也許可以讓猴子打電玩,但如果想擴展到生活上的實際應用,那就得面對完全不同檔次的挑戰,更何況最終晶片是要放到人身上,絲毫不可等閒視之。
疫苗需要有三期測試,那晶片植入是不是也先要有人體實驗呢?沒想到吧,早在上個世紀的1998年,英國倫敦雷丁(Reading)大學的凱文.華維克(Kevin Warwick)教授就已經以身試法,他將RFID感測器放進手臂內,從此進出大樓都無須再帶門禁卡,不僅如此,還陸陸續續植入各種更先進的晶片,甚至邀請親愛的另一半加入行列,自此兩人無需話語,心有靈犀一點通,只是家中有位熱血科學家,生活會不會太刺激了點?
華維克教授被戲稱為全世界第一個生化電子人,但身上的晶片也僅止於植入手臂部位,還進不了大腦。但即使腦波的量測問題真的能夠解決,如何能正確解讀也絕非易事,畢竟所量到的也不過是一系列高低起伏的電子訊號,其實也讀不出個所以然來,往好處想,也就不用太擔心在面對心儀的對象時,腦中那些色彩繽紛的念頭被對方瞧見時的尷尬。
展望未來,生醫晶片的製作必然日益精緻,與人體組織的相容度也會持續提升,將晶片植入腦中的夢想還真有可能實現,雖然離《攻殼機動隊》中所描繪的情景還有一段長長的路要走,但你我都有機會成為下一個生化電子人!
責任編輯:林佳葦、陳建鈞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