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最熱門的關鍵字,非5G莫屬,全球各國無不積極發展5G的相關技術和建設。根據國際研究機構IHS market《5G經濟報告》預估,2035年,全球5G產業投入將會達到4兆美元,而由5G技術驅動的產業投資將超過12兆美元。
經濟部工業局局長呂正華指出,5G將掀起新的工業革命,而在5G時代中,尤其對以半導體、資通訊產業見長的台灣來說,智慧財產會是企業征戰商場不可或缺的利器,「掌握創新技術和智財,才能防禦競爭對手,保持市場優勢。」
因此,在今年的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中,以「智勝5G 領航未來」為題,舉辦2021 IPBC Taiwan 台灣創新科技論壇,從國際和國內的視角,深度剖析5G智財的價值和專利布局策略的重要性,要讓5G智財成為台灣企業與國際接軌的競爭力。
上午論壇的議題包括「5G時代的智慧財產,反壟斷和技術指導」、「5G和6G的專利世界」和「聚焦5G授權」,除了揭露5G標準必要專利布局和持有現況、如何整合到不同產業,也展望了6G的發展趨勢。
高頻寬、高密度、低延遲特性 5G讓萬物聯網
下午的論壇則由鴻海研究院新時代通訊研究所所長吳仁銘拉開序幕。他在專題演講「5G發展趨勢與智財布局策略」中強調,5G憑藉傳輸速度快、高頻寬、高密度、低延遲等特性,改善了4G時代行動裝置、AR/VR、直播、運動賽事、大型集會場所流量不足的問題,讓萬物聯網,「簡單來說,第四代行動通訊改變了生活,第五代行動通訊改變的則是社會。」
5G產業創新發展聯盟會長許介立指出,5G搭配AI、大數據後,應用場域廣泛,尤其以製造、數位娛樂、交通等影響最大。吳仁銘進一步補充,實際場景包括智慧工廠、智慧家庭、車聯網等。但正因為5G涉及的領域更廣闊,和只有行動通訊的4G相較,智財授權勢必更複雜。舉例來說,一台汽車售價可能是手機的100倍,裡頭又有大大小小裝置,但是汽車大部分的價值和成本未必來自5G技術本身,「所以權利金要如何訂價?這會是接下來重要的討論議題,」吳仁銘說。
專利平台興起 企業以聯盟形式合作
確實,由於5G涉及的領域眾多,聯發科集團辦公室副總經理林美惠提到,目前企業除了透過自行研發的方式搶占專利,還會藉由併購獲取關鍵技術。近來,「專利平台」的概念也逐漸在國際間興起,指的是企業會以聯盟成員的形式合作,提供自己部分的專利加上授權後,也可以使用別人的專利,「這可能是下個時代專利戰、專利發展的模式,」。她另外透露,目前在工研院的整合下,國內一些企業包括聯發科,也預計要搭建專利銀行(IP Bank),希望找出適合台灣廠商的專利平台商業模式。
宏達電過去以智慧型手機見長,但近年持續擴大耕耘領域,積極發展AR/VR和AI,並將相關技術引入醫療、教育、影視娛樂產業,宏達電副總經理暨法務長盧佳德強調,除了與自家企業相關的SEP(標準必要專利)布局外,「5G重要應用場景、領域的專利,也都值得投資。在未來,這些專利會變成企業在與別人合作、談判時的有用資產。」
台積電仔細選擇申請國 宏碁打造專利牆
台積電做為護國神山,已經連續五年蟬聯台灣專利申請冠軍。副法務長陳碧莉提到,台積電能擁有許多關鍵專利,光是申請國的選擇,就會有生產營運的基地國、競爭對手的所在國、主要產品銷售國,以及訴訟可能的管轄國等多重考慮,台積電會分級管理專利,來做國家部署。此外,台積電的研究人員不只在實驗室裡做研究,還會積極打開實驗室大門,參與論壇、觀察同業動作,回到公司內部再進行討論,始終保持目標一致。
宏碁電腦法務長吳麗娟建議,宏碁會針對專利做重點管理,分別盤點年度、長期發展會需要哪些專利,接著以這些重點專利為基礎,從縱向、橫向往下發展,逐漸組成不同的專利組合,最後形成專利牆,「當然專利牆會愈來愈大,它需要整理,把久遠的、不需要的去掉,要汰弱擇強。」
5G推行以來,發展速度飛快,從上游的IC設計、晶圓代工等半導體業者,到中下游的資通訊廠商,沒有企業能置身事外。工研院總營運長余孝先提醒,5G/6G也是工研院「2030技術策略與藍圖」的研發重點,其衍生的產業需求是朝跨領域趨勢移動,企業除了努力研發、創造智財之外,若能匯聚、組合台灣企業和機構擁有的專利,會更有機會擴大自家專利影響力,進而共創台灣產業的整體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