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盟打國際盃,最有優勢領域在智慧醫療
我喜歡用棒球比喻生技產業。台灣培育很多優秀選手,球隊素質和球迷也持續進步,為什麼培養不出年薪1億美元的運動明星?因為這些人要在大聯盟(MLB)才會出現,就像日本選手大谷翔平,也是到了美國才更加發光發熱。
台灣和美國的差距來自於市場、環境與文化。台灣棒球界偶而也會出現幾個天才型選手,在國際舞台發光發熱,但這只是例外,並非常態。
生技產業的處境也很類似,我們一定有可以躍居世界舞台的個別企業,可是整個產業發展就像「中華隊」,選出不少在台灣具代表性的公司,可是論影響力、營收和市值,在國際市場上卻擠不進前段班。
用一個例子來說明會更好理解。2020年,美國遠距醫療公司Teladoc Health以185億美元併購了慢性病管理公司Livongo Health。一間還在虧損的公司砸天價買下另一間虧損公司,台灣有辦法出現和想像這樣的交易案嗎?台灣投資人會怎麼說?
我們應該認清,台灣資本市場不利於砸大錢創新,任何要創新的事情,台灣都不是強項。
不是「大聯盟」,也有世界級優勢
這不是看衰台灣,而是說台灣人習慣用小錢做事情。然而,不砸大錢,通常很難走在創新最前線,因為創新是要承擔高風險的。在台灣,不賺錢的上市櫃公司,每一季都要交給主管機關一份「營運計畫書」,說明自己「什麼時候會賺錢」,這對美國人來說很難想像吧?
我想說的是,台灣要清楚自身定位,我們不是大國,也沒有大聯盟。看看我們的醫院裡,9成儀器、7成藥品都是進口,某種程度說明了產業規模和影響力有限,更不用說和三星一樣去爭世界級地位。
不過,我們確實擁有一項世界級的競爭優勢,那就是醫療實力。 比方說,在台灣能用3,000美元完成全身的高階健檢,包含核磁共振(MRI)、心臟超音波等等,價格比歐美、中國跟東南亞都便宜。要不是醫療行為有在地性,以及到國外看病有一定難度,台灣的醫療實力誰贏得了?
因此,台灣生技產業要找機會,最有優勢的領域會是智慧醫療,以醫院為主題發展產品。而且最好不要單打獨鬥,先在亞洲盃、東南亞打國際賽,不要想著一口氣就要上大聯盟。中華隊打國際賽事總有贏球的時候,我相信生技產業也有機會存在。
只要方向對、有耐心,CDMO跟數位醫療都是大生意
我投資了很多生技業公司,從新藥開發、醫材、細胞療法、CDMO(委託開發暨製造服務, Contract Development and Manufacturing Organization )到AI(人工智慧)醫療,什麼類型都有。不管他們的規模是小是大,我都會問兩件事:time to market(產品切入市場的時間)和time to peak sales(何時能創造大量營收)。
在新藥領域,time to market格外重要。例如,你開創出某種疾病的黃金療法,也通過了臨床與法規認證,這代表在你之後的業者全部都得「比你好」才行,因為醫療產業牽涉生命,很少有人願意選只有70%效果的藥。就算後進者產品效力跟你一樣,他們也不會有產品的定價權,因為你已經建立起標準了。
至於time to peak sales,指如何讓產品帶來最大利益。以我過去投資智擎生技為例,經常有人問:「為什麼不自己把藥品賣到全球?」我都會說,就算這顆藥有10億美元市場,但是需要20年才能達成,等於營收還沒達標,專利就先到期了。
台灣新藥公司很常在臨床二、三期賣掉成果,讓國際大藥廠幫自己做生意,一方面是行業宿命,需要拿授權金來投資新研發;另一方面還是因為資本市場習慣看短期,業者必須有營收、EPS(每股稅後純益),未來募資才會比較順利。
承受風險,用耐心等待高報酬
以上這兩個概念,同樣可以運用在疫苗以及醫材領域。新冠狀病毒(COVID-19,俗稱武漢肺炎)帶來防疫需求,各國政府便透過緊急授權(EUA),讓疫苗在最快時間內問世。
未來新冠病毒如果持續變異,市場就會是mRNA疫苗公司的天下,因為只有他們能在最短時間內應變。但長期來看,能快速生產、供給市場的疫苗公司將會存活。這也是我看好CDMO模式的原因,不管是哪一種新技術勝出,只要它們有擴大規模需求,就會找上CDMO業者克服擴大規模的技術難關。
相反地,如果只做既有藥物的CMO(只製造,沒有研發與製程發展),雖然業務很安定、營收很穩健,但賺的錢有限,跟做藥水沒兩樣。一間優秀的CDMO公司,能透過製程優化節省上市時間、提升生產效率;他們的生產品質與成本,更會影響到藥品毛利。
當這兩件事的方向正確,只要有耐心,可能等上8年、10年,投資遲早會換來高報酬。比方我投資新藥研發公司加科思6年,用1.8億元換來38倍左右報酬;智擎則投資9,000萬元,等6年換來27億元左右。這是基於科學的賭注,只是要承受更高風險。
我認為,不管是CDMO,還有更遠的數位醫療,都是大生意,也是最有機會長成半導體產業規模的領域。前提是數位醫療需要累積更多元的數據、開發出應用;CDMO則要耐心投資建廠,撐過死亡幽谷。
政府要思考「七分經濟、三分研發」,生技業才有前進動能
台灣有很多中小企業,大企業數量很少。台積電是靠自己站上世界舞台的,政府其實沒幫太多忙,因為在台灣,很容易被冠上圖利他人的罪名,業者往往要自己想辦法,更不用說比照韓國那樣,由政府介入,協助三星打造世界級地位。
我印象最深的是一次到新加坡參訪,當地官員告訴我,他們的生技執行委員會召集人是GSK藥廠的總裁。我聽了嚇一跳,心想「這在台灣絕對被說圖利廠商啊!」但對方告訴我,如果不找業界的人參與,產業發展要怎麼變好?
新加坡對投資也很大膽。為了要吸引國際生技業者來投資,只要你出50億元、政府也給50億元,這樣國際公司願意設廠、留下技術,新加坡則獲得就業人口和未來稅金。台灣的環境不同,當然不用走同樣的路,但如果我們不把經濟效應考慮進去,只賭在研發身上,會更好嗎?
我提出「七分經濟、三分研發」概念,目的是讓政府看看韓國、新加坡的優點,改變既有觀念,思考如何用「經濟養研發」,而不是等到有一天研發成功了,才創造經濟面,更不是字面上看起來像要砍掉政府補助的研發費用。
生技產業本來就很容易失敗,像疫苗這種立即性商機很少見,也很難長久。加上台灣的生技產業不受投資人青睞,從學術研究、成立新創公司、到首次公開發行(IPO),只要沒營收的公司都沒有錢,所以產業整體規模有成長,其實是因為更多公司加入撐起來的。
3階段協助,為生技業注入活水
進一步說明,七分經濟的意思,是希望從生技產業的3個不同階段提供協助,解決台灣缺乏活水的問題。
首先,由國發基金主導,拿出300~500億元資金組成ETF,投資優秀的台灣上市櫃公司,同時也效法國外,將部分資金補助、投資國內外公司建廠。其中如果有CDMO這類型公司,會有更高機率穩定拿回投資金額。
第二,以每年約50億元資金,鼓勵醫界參與生技產業,解決前線痛點。例如,由各大醫學會提出問題點,互相評選重要性,再透過專業顧問團,選出排前10名參與解題的團隊,分得預算,既鼓勵創新,政府也可以優先認股,有機會賺取高報酬。
第三,參考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MIT Media Lab)形式,呼籲藥廠、科技部、經濟部投入,用小額資金,鼓勵學術圈激發創意。這階段可能只要1,000萬元,就能讓大學教授的團隊創意初具雛形,投資的各單位則能夠享有股票的優先承接權。過去,生物技術發展中心就有成功案例,由嬌生公司(Johnson & Johnson)投資1,500萬元給我們旗下專案。
國際藥廠是最好的範例,他們賺錢了,會拿一部分來投資研發,公司才會不斷滾動發展。台灣要改變,就不能再像過去,夢想著只靠研發成功來養經濟。
ICT實力作為發展後盾,小金額創造獨角獸
自2020年起,台灣生醫資本市場因COVID-19疫情帶動一波復甦,不論檢測醫材、新藥或疫苗類股分別引領幾波漲勢。企業該調整哪些面向,才能把握此次快速前進良機?
首先必須打造出具指標性的生醫成功典範,取得政府及民間的信心。而成功典範的誕生需要「資金面」及「規模面」的支持。由此看來,思索轉型及資金充沛的資通訊(ICT)業可能扮演關鍵角色。
高階需求、軟硬整合,助台灣生醫邁向國際
ICT在本質、製造能量或B2B的商業模式上,都與醫材產業雷同。但這邊也提出幾項選題,供ICT業者參考:
第一,在創新醫材市場尋找「高階且有大量需求」的領域。
ICT習慣有幾千萬、幾億的生產量,即使產品低毛利,最終也能創造一定獲利。但一般型的醫材產品普遍是「低量、高毛利」,因此ICT業者若要投入醫材生產,就可能要從「拋棄式」高階醫材、微創手術器械等方向著手,較有機會找出需求量。
然而不論如何,這些需求量對ICT業者畢竟還是少量,因此走「多樣化」,將協助踏入此領域的ICT業者更能得心應手。
第二,ICT屬系統整合商者,「軟硬整合,瞄準數位健康」將是重要商機。
在「智慧醫院」方面,目前在台灣醫院中,已經有雲象、愛因斯坦、台灣骨王等新創的產品進入。不過,AI或AR、VR(擴增、虛擬實境)均是軟體技術,未必是ICT業者的專長,若擅長硬體系統整合的ICT公司,能積極與新創合作,思考軟硬整合的可行性,共同出海做生意。當「產品」發展成「系統」,就有更多商業模式的可能性。
在遠距醫療方面,COVID-19疫情把遠距醫療推向全球最火的醫材產業。現階段看來,在5G、IoT(物聯網)、AI盛行下,各種健康量測設備最終將進入家中。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更提出4,000億美元預算,挹注居家醫療(Medicaid Coverage of Home-Based Care),可見未來的偌大商機。
在疾病檢測領域,建議選擇「使用頻率高」的主題,例如液態切片(Liquid Biopsy)精準檢測或居家檢測。台灣ICT產業經驗加上數位化人才,還有寶貴的基因資料庫、健保資料庫等,對醫材發展均有競爭優勢,復以拋棄式的檢驗試劑,有機會創造持續營收。而且對於ICT業者而言,這種從設備為出發的商業模式也是比較好想像的商業模式。
當電子5哥、10哥都願意投入生醫領域,我相信台灣生醫業會更容易被世界看見,也增添更多發展潛力。
責任編輯:吳佩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