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CDMO需求全面爆發!疫苗、重症藥都想找代工,台廠搶攻1.3兆生物藥商機

CDMO是「委託開發暨製造服務」的縮寫,意即生技醫療領域的代工生產,在疫情期間需求大增,生技廠紛紛趁勢發展、擴廠,台灣是否準備好了?

無論是郭台銘投資新台幣50億元給台康生技,或是mRNA疫苗(如莫德納、輝瑞/BNT)全球大缺貨,這兩個國內外熱話題的背後,都指向同一個趨勢——生技產業的CDMO(委託開發暨製造服務,Contract Development and Manufacturing Organization)需求,在2021年迎來了新高峰。

CDMO可以理解成將台積電擅長的「委外代工生產」模式,運用於生技領域。從日常頭痛使用的斯斯、普拿疼,到疫苗、癌症藥物,幾乎無所不能CDMO。

Medicine
CDMO是「Contract Development and Manufacturing Organization」的縮寫,意指委託開發暨製造服務,也就是生技領域的代工生產。
圖/ shutterstock

研究機構弗若斯特沙利文(Frost & Sullivan)指出,2020年全球CDMO市場規模約555億美元,5年後預計達到1,066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14%。

CDMO市場可粗分成兩大領域:化學藥和生物藥。前者如藥局隨處可見的成藥,泛指各式由小分子化學元素組成的藥物;後者則是由蛋白質、幹細胞、基因製成的大分子生物製劑,多用在慢性病、癌症等重大疾病。

小分子藥好比做車子,大分子藥則像是生產飛機。」台康生技創辦人、現任總經理劉理成用他最喜歡的描述方式,解釋兩者的技術門檻。

而難度愈高,價值也愈大。晟德集團兼永昕生醫董事長林榮錦表示,「藥價」是最直接的觀察方式。以阿斯匹靈原廠藥為例,上市時1顆賣新台幣20元,專利保護期過了,1顆只剩1塊錢,「幫化學藥代工生產的CDMO公司能分多少?」

對台灣CDMO業者來說,儘管化學藥的整體規模和市值較大,但是療效更佳、藥價更貴的生物藥市場,顯然更「有利可圖」。依照弗若斯特沙利文估計,生物藥可從2020年的全球市場規模180億美元,攀升至2025年的460億美元。

台康生技_翁挺耀攝
「小分子藥好比做車子,大分子藥則像是生產飛機。」台康生技創辦人劉理成說道。在代工領域,若能掌握高端技術,企業地位便更顯重要。
圖/ 翁挺耀攝影

機會1:生物相似藥前景看好,全球產能供不應求

不管化學藥或生物藥的專利都有期限,一旦到期,就會有廠商利用原廠配方製造出成本低廉的同款藥物。差別是,化學藥的藥效可以完全複製,做出「學名藥」;生物藥涉及細胞株開發,無法100%拷貝,還必須做「臨床試驗」,與原廠藥比對療效差異,因此又叫「相似藥」。

劉理成指出,隨著生物藥的新產品開發速度不斷提升,小型公司一定會找代工幫忙加速製造、節省設備成本;大公司的產品線多,也會找CDMO業者幫忙,因此目前全球產能確實是「供給小於需求」。

機會2:mRNA需求暴增,台廠有機會分食大餅

「當藥物新領域出現,會為CDMO業者帶來新機會。」台灣生物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吳忠勳解釋,mRNA技術不管是用在藥物、疫苗,過去都未曾被認證成產品,雖然有團隊能小量生產,「但市場沒人懂得大規模製造。」

mRNA是把一段「指令」放入人體,讓細胞根據指令製造蛋白質片段,具有製程快速、誘發完整的免疫反應等優點,因此在各新冠疫苗技術中最受矚目。

如莫德納、輝瑞等mRNA疫苗開發商,無不積極在全球找尋產能大、品質夠水準,價格又實惠的代工公司。生物藥CDMO公司由於並非全然不懂mRNA原理,只是受限於原廠掌控了幾種重要的配方油,一旦兩者談成合約,數量、產量將相當驚人

吳忠勳認為,mRNA疫苗需求暴增,儘管吃掉了中國生物藥CDMO龍頭藥明生物、韓國三星生物(Samsung Biologics)的產能,卻也帶來許多商機,因為被排開的各種生物藥訂單,就有機會轉發給其他CDMO公司。

台灣CDMO公司今年瘋擴廠的現象,某種程度上也回應了這一趨勢,包含台康、永昕、北極星藥業等公司,都挹注數十億元資金於擴廠、建廠計畫。

機會3:生物藥還沒被壟斷,尤其在最新領域

研究機構Mordor Intelligence指出,生物藥CDMO領域雖然有一些主要玩家,但整體市場仍處於「支離破碎」(fragmented)的狀態,特別是在亞洲,比起成熟區域美國、歐洲,仍有許多進攻機會。

截至目前,檯面上短兵相接的兩大業者,分別是韓國三星生物和中國藥明生物。

從各項數據來看,中韓雙強都比台廠大了好幾號。舉例來說,台灣規模最大的台康現階段的產能約1.4萬升,即使預估2022年產能翻倍、目標2025年接近30萬升,屆時仍小於三星當前約30多萬升產能。台灣廠商搶得贏亞洲強者嗎?

CDMO製藥產業鏈
在CDMO領域,台灣製藥廠除了要提升技術力,更要面對海外巨頭的挑戰。
圖/ 數位時代

很多人都很悲觀,認為台灣沒機會,但我覺得會愈來愈好。」林榮錦分析,跟三星、藥明比規模,台灣業者當然沒機會,因為韓國有國家力量扶持、中國有強大的資本市場支撐。不過大公司往往須靠大金額的訂單來支撐運作,一個案子沒有2、3,000萬美元,不會有興趣,可是對台灣的永昕來說,只要2、300萬美元的案子就可以接了。

更關鍵的是,台灣CDMO業者要敢於攻克難題,像是透過自動化生產,滿足異體細胞治療需求;或是掌握抗癌藥新技術ADC(抗體藥物複合體)等。正如台積電憑藉先進製程築起高聳的競爭門檻,台灣生物藥CDMO公司也在高速成長列車上,努力找出最佳位置。

最新11月號雜誌《台灣生技新版圖》馬上購:傳送門
「電子雜誌」輕鬆讀:傳送門

責任編輯:吳佩臻、張庭銉

關鍵字: #新冠肺炎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AI全球100+台灣50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