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FT與永續發展?區塊鏈科技也能創造影響力
NFT與永續發展?區塊鏈科技也能創造影響力
2021.11.26 | 區塊鏈

區塊鏈技術日新月異,俗話說幣圈一日、人間一年,自從比特幣問世以來,短短十多年,已經吸收了人類幾百年金融史的精華。從單純的交易的功能,到更為複雜的股權/債權、衍生商品,以及那些傳統金融花了相當長時間才發展出來的機制,如量化交易、保證金交易、質押、開槓桿、做多與做空等操作,在區塊鏈上,通通已被「實驗」過了一遍。

這之中,有些只是一時的噱頭(如ICO),有些直接被法規給綁死(如STO),但也有些持續成長,並隨著技術的推陳出新,以不同的商業模式吸引大眾的目光。

技術創新能夠引導經濟與商業的發展,而商業的目的自然是要賺錢,但在盈利之外,近年來興起無論是企業社會責任還是ESG標準,都揭示了企業與新創公司,在賺取合理利潤的同時,也可以兼顧社會公益。又或說得更明確一些,能夠在創新科技與商業模式的應用之下,落實聯合國17項永續發展目標(SDGs)。

ESG concept of 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
2015年,聯合國宣布了「2030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裡面包含終結貧窮、永續城鄉、性別平權與保育海洋生態等17項目標。
圖/ shutterstock

行善致富(doing good by doing well)聽起來很酷,以區塊鏈技術來說,它的本質是創造一個去中心化的環境,去除掉中間機構的壟斷與剝削後,從理論上來講,是可以讓事物本身的價值,公平的分享給所有這個系統中的參與者。

當然,這裡所謂的事物,必須是要能以數位化形式呈現的,例如交易的流程,數據傳遞與儲存,資產的驗證,或是其他能結合線上與線下的商業模式。有了區塊鏈作為底層技術的參與其中,雖非必要,但確實有助於我們從移動式互聯網,走向智能互聯網的時代,並實現更廣泛利害關係人導向的資訊社會。

2021年下半年紅起來的「元宇宙」(metaverse),多少也有點搭上這股風潮的味道。不過,雖兩者的概念可以整合,但畢竟元宇宙跟區塊鏈還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且都還處於相當早期的階段,離大規模商用尚待發展。回到創造影響力的討論上,究竟科技能帶來什麼樣的改變?

shutterstock_1165326400_區塊鏈.jpg
圖/ everything possible via shutterstock

NFT是獨一無二的數位識別

區塊鏈大家已經不陌生,而所謂NFT,也叫非同質化代幣(non-fungible token),可以視作在數位世界中,特定權利義務的認證。這裡的權利義務,可以很單純的是身份/真實性驗證,也可以是所有權,使用權,乃至受益權等。

我們撇開稍微複雜的智能合約與協議不談,根本上,NFT與傳統大家熟知的比特幣,以太坊不同之處在於,前者具備唯一的特性,所以更適合作為某些具有價值的東西,無論他在實體世界中存續,還是本就以虛擬的方式被創造出來,獨一無二的數位識別。

聽起來有點繞口,但其實套用實際案例就不難理解了,例如一幅實體的畫作,或是電腦上的JPG/JPEG檔案,都可以利用區塊鏈科技,賦予NFT的元素,進而產生不同的商業應用。

雖說到底有沒有這個必要,亦或是否NFT的導入,對改善交易效率,優化既有流程,能起到關鍵的助益,實屬見仁見智,也尚需更多實驗性質的項目,不斷嘗試並修正,或許才能找到真正有意義,且能大規模普及化的商業模式。

NFT
不論是真實世界的實體物品,或是僅存在網路世界的虛擬物品,都可以結合NFT技術,使他擁有獨一無二的「數位識別」,進而能夠在網路上產生交易。

說起實驗性質,區塊鏈確實已經在不少地方有點成績,NFT也因為正趕在風頭上,逐漸在包含藝術等領域,出現一些有趣的應用。聯合國早在2017年底,就已經著手設計用分布式帳本技術,來登記難民身份(UNHCR的案子),以及利用區塊鏈不可篡改的特性,協助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管理部分的捐款,並讓金流紀錄可以上鏈追蹤。

再者,也透過試點計劃,整合糧食及農業組織(FAO),選定巴西,泰國,義大利,肯亞四個地方,整合區塊鏈技術與農糧產銷履歷,試圖降低食物產儲運銷過程中的耗損與浪費,並讓完整的資訊可被更好的共享,如此促成永續發展與社會影響力的具體實踐。

不過,以上也都還只是試驗性質的專案,在與傳統中心化運算與資料儲存的方式相比,區塊鏈雖開啟了一個新的可能,卻不見得在交易複雜度,成本,資安,甚至使用便捷度等方面,更具備優勢,至少就現況來看,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聯合國官網
聯合國利用區塊鏈不可篡改的特性,管理世界捐款;也將此技術與農作物產銷履歷結合,降低食物運銷過程的浪費。
圖/ 聯合國官網

區塊鏈在其它領域的發展

另一方面,根據市場調查,慈善藝術與區塊鏈的結合正在逐步獲得更多的關注,例如2021年討論度相當高的NFT作品之一:推特營運長Jack Dorsey以290萬美元的價格將他的第一條推文作為NFT出售,並將拍賣所得款項,全數捐贈給GiveDirectly——一家慈善機構,主要協助在疫情期間,受到影響的非洲家庭提供急難救助金。

這樣的案例,確實在社會影響力方面做出貢獻,你仍然可以批評這根本用不著NFT與區塊鏈,傳統的做法不也可以募集善款,捐助給NGO/NPO嗎?然而,我們無須對新的技術太過苛刻,很多我們如今習以為常的事物,例如信用卡和電子郵件,在上個世紀中剛提出雛形,小規模進行試點的時候,也被主流輿論譏笑為不可行且無用,時至今日,當代社會中大部分的人,幾乎每天都要用到。

NFT與市場的結合,也進一步啟發不少創作者,藝術展館,博物館等,開始嘗試使用區塊鏈技術,於虛擬的平台上展出,或拍賣他們的作品(這裡與其說有元宇宙的意味,倒不如說是虛擬實境更為貼切一些),讓藝術與作品的呈現有了嶄新的方式,甚至在所有權/使用權碎化(拿房產做比喻,就好比多個所有權人共同持有一間房產)等,都可以玩出新花樣,增加資產的流通性,以及降低持有與交易的門檻。

NFT史上第一條Twitter貼文
Twitter執行長傑克·多西(Jack Dorsey)以NFT賣出自己15年前於Twitter發出的第一則推文,拍賣所得全數捐給一家慈善機構。

除了直接使用區塊鏈技術,整合到永續議題的專案之外,NFT本身不僅可以與慈善目的結合,也能換個方式,協助推動SDG的各項目標,諸如關懷弱勢,減少碳排放,促進公平與正義等。

我們把焦點轉回台灣,10月份由好事交易所(Good Point Exchange)發起的「公民群募,為地球種下1萬棵樹」活動,透過訂閱制與視覺畫呈現的設計,也將每筆植樹證明直接上到區塊鏈上。此外,更是聚集一群新銳藝術家與創作者,提供作品並予以NFT化,拍賣所得全部捐給「公民森林永續行動」,並期待能吸引更多的價值創造者,加入永續行動。

我們有理由相信,NFT或區塊鏈並不會是達成碳中和,拯救貧窮或提升平權的最終解決方案,因為要能做出改變,需要的仍是商業模式本身具備社會影響力(social impact)。

但不可置喙的,區塊鏈及其衍伸應用,的確可以作為工具,無論是在募資與資產管理,或是讓各種「紀錄」(例如碳排,碳匯,綠電等)更為透明且可證,以及因為去中心化應用的普及,能夠讓分散式民主制度落實在各個組織層級(例如DAO)...,凡此種種,哪怕段期內還看不出太大的區別,但假以時日,某些成效勢必會隨時間發酵。

區塊鏈.jpg
若能善用區塊鏈技術的特性,並發揮創意與想像力,這個新興科技或許能為地球永續帶來新的發展。

撰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正逢召開氣候變遷高峰會COP26,各國領袖齊聚英國格拉斯哥,討論2050年淨零碳排的重大議題。在會場周邊,不乏看到許多環保團體,NGO界的朋友,以各種形式表達對環境永續的想法,以及希望更多人可以承諾,對下一代負起責任。藝術與藝文創作絕對是其中一種極具影響力的表達形式,它不僅紀錄了一個時代的起承轉合,也有機會喚起一定的輿論與討論。我們且看區塊鏈與新興科技,究竟能夠在之中,可以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吧。

責任編輯:吳佩臻、陳建鈞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關鍵字: #區塊鏈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為何台灣製造業在「智慧製造」卡關?AWS白皮書點出問題,提供實踐最佳解
為何台灣製造業在「智慧製造」卡關?AWS白皮書點出問題,提供實踐最佳解
2025.08.13 |

全球製造業正處於前所未有的挑戰中,從勞動力短缺、供應鏈脆弱,到淨零碳排與數位轉型需求的成長,每一項趨勢都正重新定義產業格局。對此,AWS 發布《全球地緣新局時代下的製造戰略:台灣產業韌性與轉型關鍵策略》白皮書,深入剖析製造業在全球地緣政治與市場變化下的挑戰與機會,提供台灣製造業適合的落地策略與最佳實踐方法。

《全球地緣新局時代下的製造戰略》白皮書限時下載

擔心無法回本、缺乏知識技術,台灣升級「智慧製造」卡關中

台灣製造業在全球供應鏈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同時面臨地緣政治風險、技術門檻高、人才缺口大等多重挑戰。其中在供應鏈韌性方面,壓力更為顯著。根據英國營運持續協會統計,全球近 8 成企業在過去 12 個月曾遭遇供應鏈中斷事件,凸顯全球供應鏈的脆弱,台灣製造業也難以倖免,特別在國際局勢不確定性與在地原料依賴度高的情況下,會進一步放大成本與交期風險。

生成式 AI 應用快速擴展,預計 2025 年台灣企業導入將進入早期大眾階段,並以半導體產業為先導,逐步擴散至其他領域。DIGITIMES 調查顯示,已有 18.1% 的企業採用生成式 AI,並積極用於改善營運效率與產品良率,然而仍有 31.5% 的企業尚未規劃導入,主因包括成本考量、缺乏知識與技術、產業需求不明確,使企業在大規模部署時保持謹慎態度;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發布的《2023 臺灣企業轉型現況及需求調查》也顯示,37% 的企業擔心智慧製造投資報酬率過低,30% 缺乏導入知識與技術,27% 不清楚如何實踐,導致智慧製造推動困難。在電子製造業迫切需要專業人才之際,許多產業面臨預算與數據分析能力不足的窘境。

AWS
圖/ AWS

此外,勞動力老化也是台灣製造業的問題。以國發會數據估算,2030 年台灣 50 歲以上就業人口將達 23.8%,導致技術傳承與產線穩定性受衝擊;同時 2050 年淨零碳排目標,迫使製造業必須進行碳盤查與能源優化;加上雖然 9 成企業已啟動數位化,但多數仍停留在營運系統,生產端 IoT 與 AI 應用不足,數據價值未被充分釋放。上述都恐將成台灣製造業升級的阻礙。

全球製造業大變局,智慧製造成關鍵突破口

根據媒體《DIGITIMES》研究,全球智慧製造市場規模將從 2024 年的 3,212 億美元,快速成長至 2033 年的 1 兆 1,583 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高達 13.7%。在社會和全球趨勢的推動下,不只對台灣的製造業帶來新的壓力和挑戰,同時也催生了產業升級需求。

所幸,隨著智慧製造的 4 大技術日益成熟,替台灣製造業帶來更多可能。目前,IoT 透過連接感測器與生產設備,已實現即時監控與資料收集,並支援預測性維護與生產最佳化。世界製造業基金會報告顯示,IoT 已成企業智慧製造的首要投資項目;此外,智慧製造上,AI 現已被廣泛應用於品質檢測、生產流程優化與預測性維護,企業若結合機器學習、深度學習與生成式 AI,即能以數據驅動決策,提升生產靈活性並降低成本。

同時,隨著「數位雙生」的發展,企業可藉其進行「虛擬試錯」與「情境模擬」,在導入新技術前,先模擬其對現有產線的影響,或預測潛在風險與資源耗損,避免浪費;另外,在 AI 大規模應用下,數據隱私、安全風險成為顧慮。「主權 AI」確保企業在可信的基礎架構中進行數據分析與模型訓練,降低數據外流風險,並支援在地資料中心部署,以滿足低延遲、高安全需求。企業若在產業升級中,將智慧製造的 4 大技術整合,即能在自家領域有效推進。

《全球地緣新局時代下的製造戰略》白皮書限時下載

加速轉型關鍵夥伴登場!AWS 台北區域重磅上線

AWS 作為全球雲端運算領導者,深耕台灣市場多年,成為製造業升級「智慧製造」的鑰匙之一,提供全方位資料策略、生成式 AI 創新、敏捷性等多種解決方案,協助製造業突破瓶頸。

過往製造業資料分散在 IoT 裝置、舊設備、資料湖、雲端資料庫與內部系統中,缺乏統一結構與命名規則,也受到組織文化與部門隔閡影響,導致難以擴展或有效利用。藉由「AWS 工業資料經緯」框架,能支援多來源數據關聯與脈絡化,可用於分析、AI 模型訓練與數位應用程式開發,讓資料運用最大化。藉由 AWS 的高性價比基礎設施與豐富合作夥伴網路,企業可大規模部署生成式 AI 應用。

製造業期待透過生成式 AI 來加速產品開發、提升營運效率、優化供應鏈並強化客戶體驗。AWS 提供完整 AI / ML 服務,支援模型建置、訓練、推論與部署全流程,助企業快速、安全落實 AI 應用。企業可將專有資料導入基礎模型,進行微調與最佳化應用。

同時,為協助製造業在全球市場中維持高度韌性與營運敏捷性,AWS 已於 2025 年初在台灣設立全新 AWS 台北區域,涵蓋三個可用區,將使企業能就地處理與儲存必須留存於台灣的資料,確保資料主權與合規性,同時降低延遲、提升應變速度。AWS 預期將在台北投入數十億美元於營運、基礎設施與客戶支持,幫助製造業數位轉型。

立即下載 ➤《全球地緣新局時代下的製造戰略:台灣產業韌性與轉型關鍵策略》
掌握產業趨勢、實戰案例與資安關鍵策略,打造下一階段的製造業競爭優勢!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