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M1晶片的「究極體」 M1 Ultra強在哪?從結構看它下一步如何發展
蘋果M1晶片的「究極體」 M1 Ultra強在哪?從結構看它下一步如何發展

M1系列晶片終於落幕,M1Ultra的出現讓人驚鴻一瞥,也明示了M系晶片將會繼續巔峰下去。

8043f1c6760ed9c64a0bc448c8df39a3.jpg
蘋果推出 M 系列最新款晶片 M1 Ultra。
圖/ Apple

面對物理工藝節點即將達到物理極限,蘋果晶片設計師用了一個簡單的「1+1」解決了一系列的晶片設計難題。

1Ultra=2Max,M1成了計量單位

在M1 Ultra發布前,蘋果官網的M1 Max架構圖並未展示出「高速總線」。

反而是由民間DIY愛好者所發現,並大膽的猜測這是為後續「拼接」晶片所預留。彼時猜測便是一則高速總線用來串聯多塊M1 Max。

M1 Ultra的確也是如此,通過預留的區域拼接在一起,同樣,兩枚晶片之間的數據互通,也經由拼接在一起的矽介質。

蘋果也給它取了個很蘋果的名字,稱為Ultra Fusion。依稀記得Fusion這個詞上次被提及,還是在iMac上的Fusion Drive,只不過上次結合的是硬盤,而這次是晶片,Ultra(極致)了一些。

其實,一台裝置用上多枚晶片並非蘋果首創,跟曾經的雙路泰坦、四路泰坦有些類似。

只不過,蘋果做了一些微小的工作,Ultra Fusion架構猶如統一RAM一樣,擺脫了數據經由主板連接的讀寫性能和能效損耗。

M1 Ultra.jpg
圖/ Apple

M1 Ultra內的兩枚M1 Max可以實現2.5TB/s的低延遲互聯頻寬。

不同於M1Pro、M1Max的多種規格,簡單晶片加倍的M1Ultra共有兩種規格。

  • 丐版M1Ultra:20核心CPU、48核心GPU、32核心神經引擎、64GB統一RAM
  • M1Ultra:20核心CPU、64核心GPU、32核心神經引擎、128GB統一RAM

  • 與之對應的就是砍半的M1Max。

從這裡來看,M1Ultra的出現應該歸功於封裝技術,而非是晶片生產。通俗易懂地可以這樣說是,蘋果在設計M1Max時,預留了「塗膠水」的位置,「一拍即合」。

從M1出現,到M1Pro、M1Max再到M1Ultra,蘋果的M系晶片以ARM架構的高能效比為基礎,加入了令人嘖嘖稱奇的「統一RAM」、「Ultra Fusion架構」,誕生的SoC足以顛覆傳統的晶片設計。

這創新的想法,蘋果架構師蒂姆・米勒特(Tim Millet)曾在訪談中表示,一切都是站在蘋果十幾年獨自研發A晶片的「巨人」肩膀之上。而曾經下定投入海量資源決心自研晶片,自然是源自賈伯斯對完美產品的追求。

Tim Millet
Tim Millet
圖/ Apple

在今早凌晨,Tim Millet肯定的說,M1Ultra是最後的M1晶片,但距離兩年從X86轉向ARM陣營的期限,還有幾個月的時間,而Mac系列裡也差最後一塊「一錘定音」的拼圖。

Mac Studio並非承接自Intel版本的MacPro,而M1Ultra也不會是過渡期中最後和最強大的M晶片。

兩年之約,M1Ultra並非是終章

晶片架構陣營轉換,蘋果有過一次經驗,但從X86轉到ARM如此的順利,實屬罕見。

M1系列晶片徹底解放了產品形態,蘋果能夠以Pro Work flow團隊的一些特定需求來解決Mac產品的形態,Mac的產品定義和形態不再受晶片能效掣肘。

M1Ultra有著兩倍的M1Max性能,但對於蘋果來說,它還不夠Pro,僅僅可以達到Studio等級。

Apple Studio Display connectivity with MacBook Pro
圖/ 圖片提供/Apple

在Mac Studio對外公佈之後,Geek bench數據庫中也出現了M1Ultra的跑分,單核心1793的分數與M1Max接近,但多核心性能直接來到24055,與AMD Ryzen 3960X線程撕裂者差不多。

而至於蘋果口中的M晶片MacPro或許只有M2Ultra可解了。

在M1 Ultra和後續更強的M晶片不斷上探Studio工作室級和Pro專業級市場,增加行業影響力之時,M1晶片也開始被下放至iPad,不斷提升市場佔有率。

除了「雙路M1 Max」的M1 Ultra,M1也下放到iPad Air產品線中,無形之中降低了M晶片的准入門檻。而平板市場的回暖,也讓iPad收益,一舉奪得2021年全球平板電腦市場,34.2%的市場份額比第二、第三的三星和聯想加起來都多,數據來自IDC。

搭載M1晶片的iPad Air 5也會是iPad的出貨主力,M晶片的市場佔有率自然也會大幅提升,繼續強化M晶片認知度。

臨近兩年之約的節點,蘋果顯然加快了M晶片的佈局頻率,iPad Air、iPad Pro、MacBook Air、Mac Book Pro、Macmini、Mac Studio,能放M晶片的統統更新了個遍,與從Power轉到Intel的歷史進程保持一致。

edb5e302e624c825c295ef2d190815f5.jpg
蘋果推出支援 5G 的 iPad Air 5。
圖/ Apple

另一層面上,經營十幾載的蘋果生態也有了空前號召力,除了一些行業軟體和遊戲外,大眾的、專業的軟體在過渡期內幾乎齊齊的開發出了原生ARM版本,甚至微軟的一眾office套件也逐一適配。

凌晨的M1Ultra可以說是M1系列中最後的一塊晶片,但以「兩年之約」這個過渡期來說,M1Ultra可能只是個「高潮」,而非終結。

一錘定音的必定是MacPro。

M晶片的巨型恐龍化只是個表象

兩塊M1Max拼接成的M1Ultra已經超過輝達頂級GPUGA100晶片面積(826mm²),成為當下消費級最大的晶片。

4 M1 MAX
圖/ 愛范兒

其實,單個M1Max晶片432mm²的面積就已經十分可觀,幾乎無限接近了500mm²。面積再大,晶片設計良率會急轉直下,如700mm²的設計合格率大概只有30%,縮小到150mm²良品率就飆升到80%。

另一方面,愈發先進的工藝製程也讓晶片生產成本陡升。根據IBS所公佈的數據,設計3nm晶片預計將耗資5.9億美元,而5nm只要4.16億美元,7nm為2.17億美元,28nm不過才4000萬美元。倘若蘋果M晶片全面轉入3nm的話,設計成本可能就要增加50%。

似乎無路可走,未來愈發不明朗了?

雖然僅僅是兩枚晶片的拼接封裝,M1Ultra成型的理念有些類似AMD的Chiplet(小晶片)技術。只不過,蘋果用的是兩枚超大晶片。

不同於蘋果,Chiplet更多是運用舊工藝(如7nm晶片),小型化的晶片(CPU),利用先進的封裝工藝進行混裝,靈活度很高。

Chiplet的優勢便是降低成本,擺脫對先進工藝節點的依賴,甚至可以彎道超車。不過,Chiplet是將晶片2D、3D堆疊,對於熱管理設計和熱功耗的控制更為嚴格。

3D chiplet
相比於2D、Micro Bump 3D技術,3D Chiplet封裝能大幅提升連接密度,並節省耗能。
圖/ AMD

但這些劣勢在本身功耗比俱佳的M晶片上,似乎成為了進入Chiplet的一則優勢。

在確定M1Ultra會是M1系列最後一枚晶片時,也使此前猜測的四枚M1Max拼接的巨型晶片自然也停留在了猜想階段。

相對來說,在保證數據高速傳輸以及統一RAM的桎梏下,四枚M1Max的組合對Ultra Fusion架構的設計要求更高,但不排除在實驗室中蘋果已經有了相應的晶片構想和與之相配的平台。

只是以現階段,傳統的工藝製程節點升級仍然是個較為穩妥的選擇,繼續依靠4nm、3nm的先進製程繼續提升晶體管數量,與之完成相應的處理器升級。

同樣地,後續的M晶片也極有可能與M1系列看齊,一代四枚,最高等級停留在Ultra上。但並不排除蘋果在某個時間節點拿出一塊擁有M系列和A系列晶片組成的超大SoC塞入一個Pro後綴的產品之中。

讓行業嘆息、消費者驚嘆的晶片壁壘

在談及蘋果產品的時候,我們更傾向於「生態」優勢。我們被它的軟體生態所捆綁,裝置間工作流的無縫切換,數據通過iCloud無縫流轉,用上iPhone、Mac、iPad就再也不想換陣營,樂不思蜀。

Mac Studio
Studio Display主要特色
圖/ Apple

是什麼造就了蘋果完善、緊密、優渥的生態?不是封閉,不是優秀的設計,也不是強大的硬件,而是早就佈局十幾載的晶片。

蘋果可以為了前置鏡頭的人物居中,空間音訊,喚醒Siri等功能,將一枚A13晶片塞入Studio Display裡。而即使放在現在A13晶片依然能夠跟Android陣營的主流SoC打的有去有回。

同樣也可以為了5G,給iPhoneSE3塞入一枚A15,這就好比在五菱宏光裡塞一個V8。

在蘋果產品中,自研晶片幾乎無處不在。

無論是前無古人的M1系列晶片,還是逐步下放到IoT的A系晶片,使蘋果的硬體擁有了幾近一致的體驗,並在此基礎上建立出了所謂的生態。

A系、M系晶片壁壘才是蘋果產品最強最大的優勢所在,讓同類型產品難以望其項背。

本文授權轉載自:愛范兒 ifanr

責任編輯:傅珮晴、錢玉紘

關鍵字: #Apple #晶片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全球壽險業首例,南山人壽一舉摘下Celent國際雙獎,文化、治理、聯隊缺一不可
全球壽險業首例,南山人壽一舉摘下Celent國際雙獎,文化、治理、聯隊缺一不可

Celent是金融科技界知名研究機構,其舉辦的「Celent Model Awards」在國際享有極高聲譽,被視為金融科技產業指標性獎項,歷屆得主多以歐美大型金融機構與保險業者為主,今(2025)年,南山人壽不僅以「dotShan EA南山企業架構框架」榮獲「Model Insurer Award - Innovation Execution模範保險公司創新發展獎」肯定,更透過人工智慧(AI)與檢索增強生成(RAG)技術打造法遵AI智能助理,協助法遵人員快速檢索與分析裁罰案件,其精準度超過90%與召回率高達100%,卓越表現讓南山人壽成為全球第一個獲得「Model Risk Manager-AI and Gen AI模範風險管理獎」的壽險業者。

南山人壽是怎麼辦到的?創新文化、治理體系與數轉聯隊缺一不可。

把時間回推到2023年,南山人壽宣示以「服務賦能」與「數位賦能」雙引擎加速創新轉型,除陸續成立數位與體驗新團隊,並與資訊與資安團隊合組「數轉聯隊(DX Union)」加速協作,同時也成立Beyond Lab推動Rocket Pitch機制(註一)以鼓勵創意提案,透過6頁6分鐘(6X6)的概念演示,讓同仁的新點子「被發現」並轉化為試驗專案(PoC),再逐步推動落地,南山人壽將創新文化DNA融入員工的工作日常,實現讓「未來,有備而來」。

從數位轉型到組織再造,南山人壽怎麼做到世界並肩?

面對數位轉型漫長的蛻變歷程,南山人壽堅信:唯有透過「治理」才能推動有序轉型、發揮持續疊加的綜效,因此,導入國際開放標準組織的TOGAF(The Open Group Architecture Framework)與IT4IT方法論打造「dotShan EA南山企業架構框架」,循序統合策略、業務、系統與技術等各層次的架構,讓「數轉聯隊」在共同框架下提升協作效率,才能穩健地推動轉型。

南山人壽數位長呂新科解釋:「透過國際標準優化管理體系一直是企業管理變革的手段,例如許多公司透過ISO 27001標準梳理治理機制與流程,以建全資訊安全管理體系,同樣的,我們也藉由TOGAF企業架構標準來重整數位發展的管理體系,讓南山人壽可接軌國際並持續累積轉型的核心能力。」

這些重整常涉及管理體系的調整,例如為強化數位策略與企業策略的對齊(alignment)力度,南山人壽於2023年成立數位發展策略委員會(DDSC),由其統籌數位策略發展、主軸計畫與數位成熟度評估,另外,在架構整合方面,則重新調整「架構審查小組(ART)」程序,針對各個數位生態體系的新系統進行架構與合規性檢視,確保每一次擴增都能夠有序地融入南山的IT整體架構體系(Architectural Landscape)。

南山人壽
南山人壽數位治理框架與管理體系
圖/ 南山人壽

南山人壽資訊長呂長松表示:「ART是數位治理的重要板塊,這種跨領域的討論與共識不僅能確保技術架構的穩健、有序,還可確保與企業架構體系的整合及一致性。」此外,ART審查打破過去一個接一個部門「會辦」的線性模式,讓數轉聯隊採「聯合審查」進行全面性技術架構議題的探討,讓團隊在Day One就做好最佳準備。

為深耕創新文化,Beyond Lab推動 Rocket Pitch創新提案平台,鼓勵同仁將點子從「想法」轉變成「行動」,讓最了解實際營運流程的員工,可自由發想人工智慧、流程自動化等技術如何解決業務痛點。最具代表性的案例,是由南山人壽法遵同仁提案的「法遵AI智能助理」,它不僅能有效地提升法遵諮詢效能,也獲得法律×法遵科技黑客松金獎及Celent模範風險管理獎(Model Risk Manager)的認可,成為全球首家獲得此獎項的保險公司,象徵著南山人壽的協作創新與技術能力已達國際級水平,對此,數位長呂新科則強調:「獲得國內外專業機構的獎項,不僅僅是對南山人壽創新轉型的肯定,但我覺得更重要的是讓團隊有機會停下來,重新檢視脈絡,透過反思改善去累積實力,成為團隊持續成長的動能。」

AI賦能創新,南山人壽讓「創新轉型」成為持續進化的日常

隨著AI浪潮對產業發展與數位轉型的影響加劇,南山人壽啟動「南山AI大腦(AI dotBrain)計畫」,透過擴增分析(Decision Augment)、AI智能模組(AI Bot),和AI智能助理(AI Agent)三大服務讓同仁可在日常工作中獲得AI賦能,提升流程效率與服務品質。

舉例來說,AI智能模組是營運流程的「外掛」小幫手,業務員可透過「職業代碼判斷模組」快速識別並推薦適用的職業分類,減少人工查詢誤差與時間的耗費;或者是核保人員可以「弱體代碼推薦模組」輔助分析醫務核保風險評估內容,自動提供對應建議,讓核保作業更即時、精準,進而優化整體投保體驗。最關鍵的是,這些AI智能模組可以在不改動核心系統下以「外掛」方式改善系統效率的問題。

南山人壽
南山人壽DX Union數轉基地
圖/ 南山人壽

「文化」是企業變革的根基,南山人壽積極提倡「協同創新」,鼓勵同仁們透過Rocket Pitch點子發表舞台,由下而上激發更多元且具業務價值的創意發想。呂新科舉例說明,為確保社群媒體貼文符合公平待客與誠信經營原則,常見做法是透過爬蟲系統擷取社群發文再經由人工判讀,不僅耗時耗力、還可能產生認知落差風險,為解決這個問題,同仁在Rocket Pitch發表「社群媒體留言判讀智能助理」創新提案,希望建立AI檢核模型加速貼文查核流程,同時,更進一步提供發文前的內容判讀,確保貼文內容符合法遵規範,加速揭露社會大眾所需要瞭解的正確資訊。

回憶上述提案,呂新科直言:「面對這問題,技術團隊直接想法是『以AI加速審查』做為防護機制,但業務同仁的想法是額外納入『發文預審』的構想,進而建置一套主被動雙層防護機制。顯然,這種由下而上(bottom-up)的創新模式,不僅讓創意能更接近實務場景,也有助於推廣協同創新的文化。」

從數位治理到數轉聯隊,從AI發展到協同創新文化,南山人壽近幾年藉由這些改變,成就許多亮眼的轉型成果,未來,將持續「數位賦能」及「服務賦能」雙驅動力、以「客戶為中心」的經營理念實現讓「未來,有備而來」的核心承諾,穩步朝向壽險健康第一品牌邁進,協助及照顧更多保戶。

南山人壽
南山人壽數轉聯隊成員,由總經理范文偉(下排右一)領軍,驅動數位轉型工事。(上排左至右 :凃薏玲資深協理、詹瓊芬副總、資安長李仕國副總、體驗長陳啟亮資深協理;下排左至右牛莉雯副總、數位長呂新科副總、資訊長呂長松資深副總
圖/ 南山人壽

註一:南山人壽6X6 Rocket Pictch 創新提案概念,係參考自美國頂尖創業教育學府–Babson College–創業課程中極具代表性的實作活動「Rocket Pitch」,透過讓創業者(學員)在極短時間進行創意簡報的方式,精準傳遞核心價值、激發興趣,展開有效交流與支持。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