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春季發布會後,當還在感嘆M1 Ultra的結構,以及Power Mac G4 Cube借助Mac Studio重新回歸的懷舊情緒時,這一切卻被一條949元人民幣(約新台幣4250元)、1.8m長、USB-C形態的數據線搶了風頭。
討論中,無異就是一條普通的USB-C數據線在很多人的印象裡只屬於那種免運送到家的存在,蘋果四、五千的售價彷彿裡面有著一千多塊的智商稅,以及「蘋果真配件公司」的稱號。
調侃歸調侃,但當我看到「雷靂」(Thunderbolt,中國翻譯雷歷)這兩個字時,就有了一種949元人民幣的定價還挺良心的念頭。
不止於此,根據The Verge報導,蘋果後續還會上架一條3m長的雷靂4Pro線纜,售價必然也會更高,甚至說買下半個新iPhone SE也是有可能的。
一條線賣這麼貴,似乎打破了很多人的常規認知。其實,早在相機界,也有一個打破常規認知的產品,可能買得起相機,但用(買)不起存儲卡,隨便兩張128GB就趕上相機了。
其實,蘋果這條雷靂4Pro的線纜也是如此。
在解惑蘋果這條線為何不貴之前,我們先來統一一下參照系,陳述一些概念,以免因為「世界的參差」不同,而得出不一樣的結論。
USB-C,它只是個介面
先放個結論,USB-C只是個介面形態,並不能與USB3.1gen2、雷靂(thunderbolt)、VOOC這些協議劃等號。
它們的相遇,是一個在「對的時間遇到對的人」。USB-C介面要早於很多快充、傳輸協議,由於USB-C的便攜性與承載能力,許多協議便開始依附於它。
USB-C介面的線纜既可以為手機、筆記本電腦充電,也能傳輸數據,甚至也能身兼多職。功能的不同,讓它的價格區間變得很大,同時也相當的混亂。
一是由於USB協議過於繁複複雜。二,USB-C線纜沒有統一明示的規範。
此前,黑鯊、OPPO、vivo都會在經過修改的USB-Ato USB-C線纜中標出相應的顏色以區分,但現在又統一變成白色,線纜一多,十有八九會混用。
傳遞到消費者這裡,自然就會認為所有的USB-C線纜是類似的、通用的,甚至廉價的。
而關於USB協議過於混亂的故事,可以查看之前的《唱唱反調,大一統下的USB-C也隱藏著「幾宗罪」》文章,這裡就不過多重複。
頻寬和容量要區分開
「數據傳輸速率最高可達40Gb/s。」
這是蘋果雷靂4Pro連接線的一個參數資訊,但準確來說,它是在描述這根連接線的頻寬傳輸速率為40Gb/s,也可以標為40Gbps,或者40000Mbps。
1Gbps=1000Mbps(milion bit sper second)=1000兆/秒。
這個單位與我們很常見的GB、MB,雖然只是大小寫的差距,但含義並不相同。
而為了直觀明確,很多電商網站更喜歡用GB/s或MB/s,主要是直觀易於理解。
GB其實是Gigabyte,B指的是byte(字節)。按照小學的計算機知識,1B(1字節)=8bit,所以Gb/s與GB/s是有個8倍的關係。
代入公式後,40Gb/s也就是5GB/s,也就意味著蘋果雷靂4Pro連接線一秒可以傳輸5GB數據。
這麼看似乎也沒那麼誇張,且市面上也有能達到如此速率的連接線,但蘋果線纜真正厲害的並非是40Gb/s這個數據。
雷靂(Thunderbolt)到底是什麼?
Thunderbolt,以前稱之為雷電,但蘋果中國譯做「雷靂」。
這是英特爾開發的一個連接標準,目的就是高速與穩定地連接電腦與其他裝置。
且在初期,與蘋果開啟合作,雷靂1和雷靂2採用了mini Display Port介面,早期的MacBook Pro、Air均配備了這個介面。
自第三代開始,開始依附於USB-C介面,隨後就出現在MacBook Pro上,並一直延續至今幾乎所有的Mac上(現在的為雷靂4)。
按照英特爾官網的技術文檔,雷靂3、4標準可以同時供電、傳輸信號和數據的三合一功能。
而雷靂4則有40Gb/s的雙向頻寬,100W的充電功率,菊花鏈技術等等。
簡單來說,雷靂的最終目標就是「一線連天下」。
雷靂連接線怎麼都很短小
雷靂認證標準對線纜的頻寬要求很高,但隨著信號的傳輸,會有一定的衰減。
國外的連接線生產商Plugable分享了一組數據,不過是以雷靂3連接線為標準。
0.8m會是一個臨界點,在0.8m內,線纜能夠提供40Gb/s的頻寬速率,而超過0.8m,則會減半只有20Gb/s的頻寬速率。
而為了避免連接線的頻寬損耗,通常會在兩頭的USB-C端子都內建晶片作為數據中繼,從而把40Gb/s的頻寬速率延長至2m(加倍)。
但這又引發一個兼容性的問題,這種兩頭都有晶片的連接線,業內稱之為主動(Active)線,優勢就是線長,但劣勢是僅支援雷靂標準,不兼容USB協議,只能專線專用。
與之相反的是被動(Passive)式雷靂線,兼容性好,但短。
注意這是雷靂3標準,而到了雷靂4時代,即使是主動線依然可以向下兼容USB3.2、USB2.0,幾乎可以不分主動、被動。
但信號衰減仍舊無法避免,超過一公尺,基本就需要增加晶片來保證高頻寬速率的維持,這些增加的晶片無疑也是一種隱形成本。
在購買上,現在並不建議買雷靂3標準的連接線(除非選被動式),而推薦兼容性更好,可以盲選的雷靂4連接線,無非就是價格高點。
蘋果雷靂4Pro強在何處?
通過英特爾認證的雷靂4連接線,無論主動還是被動,價格都不菲。
- 貝爾金2m雷靂4售價84.99英鎊
- Cable Matters 2m雷靂4售價59.9美元人民幣
- Plugable1.9m雷靂4售價69.95美元人民幣
- 蘋果3m雷靂4Pro售價159美元,中國版1.8m長度雷靂4Pro售價949元人民幣。
簡單換算一下的話,蘋果平均要比平民品牌同類型的線更貴一些,與貝爾金的類似。
兩年前,隨著Mac Pro一同,蘋果也推出了一條雷靂3Pro連接線(用於連接Pro Display XDR顯示器和Mac Pro主機),價格與雷靂4Pro同價。
回到現在,蘋果即將推出3m長度的雷靂4Pro極有可能也是市場唯一的選擇。
也正是由於這些嚴苛的高標準,使得雷靂3、雷靂4的連接線價格居高不下。
在此,APPSO也聯繫到了中國擁有生產雷靂4線纜資質的綠聯,獲得了一些獨家資訊。
雷靂4連接線在材料上必須使用同軸線,對使用材料,生產設備、工藝精度有著更高的要求。
從材料到成品,一條雷靂4連接線需要經過88道加工工序,產線上也需有100人完成工序。生產流程嚴格、複雜且耗時更長。
在線纜開發時,需要經過英特爾的測試和認證,且後續生產的每條雷靂4連接線都需要通過性能實測,最終才能入庫與上市。
如此來說,市面上雷靂4連接線選擇較少,和價格高,無疑就是高規格,嚴苛的生產工藝、工序,以及內建的晶片和用料帶來的成本。
同樣經過英特爾認證,綠聯兩公尺的雷靂4連接線價格在500元人民幣,按照綠聯較為平民的售價來說,幾乎可以說很接近成本價了。
對比來說,蘋果的雷靂4Pro1.8公尺的價格也沒有過分的誇張。其雷靂4Pro面向的就是極為小眾的專業甚至是工業市場,在滿足雷靂4認證標準之下,還做到了1.8、3m的長度,幾乎別無他選。
這也就造成了一個純粹的賣方市場,即使雙倍定價,對於一些行業來說它仍舊是剛需。對於沒需求的人,即使減半它可能還是過於昂貴。
本文授權轉載自:愛范兒 ifanr
責任編輯:傅珮晴、侯品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