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台灣準備好沒?後疫情時代的零工經濟與就業市場
【專欄】台灣準備好沒?後疫情時代的零工經濟與就業市場

今(2022)年3月中,美國華盛頓州參議院通過法案,在給予零工司機基礎福利和保護的同時,也同意這些司機不是 Uber 和 Lyft 等叫車平台的僱員,而是個人承包商。距離 2019 年底加州決定將這些司機定義為正式雇員的法案,已經過了兩年,正好就是疫情襲擊全球的兩年。

2019 年加州法案通過時,Uber 和 Lyft 等零工經濟平台業者,開始價值超過 2 億美元的政策遊說活動,想盡辦法要改變零工司機被判定為平台公司僱員的法案。「因為這將會扼殺平台經濟創新的商業模式。」在追求科技與商業創新的加州,面對大規模非固定雇用的零工經濟模式,陷入前所未有的矛盾情結。

兩年後,在華盛頓投入大筆遊說資金的平台業者終於獲得階段性勝利,然而,在背後提供遊說助力的,其實是左派加州急於提供就業福利保護的司機團體。2021年在紐約州的談判中,業者和司機組織協議,將零工工人視為「網絡工作者」,他們成為具有某些基本保障的承包商,並有權參與和平台業者討價還價的勞工組織。

Uber
平台與司機合作的零工經濟,在勞動市場管理上將何去何從?
圖/ Uber

全職的零工工人是否是真劣勢?

疫情改變了零工經濟商業模式創新的談判條件。對平台業者和對勞工組織來說,都有必須退一步以求共存的理由。

「零工工人需要被保護」的立法共識,來自於就業市場中勞動者是絕對劣勢的假設。如果平台業者不需要對零工工人擔負任何責任,工人將被剝削工時且得不到就業權保障。2008 年後很長一段時間,英國、美國以零工合約方式工作的全職勞工比例不斷飆升,金融危機的悲慘記憶,讓政府和民意代表緊抓住勞動者絕對劣勢假設,在平台經濟業者營運的市場誓言捍衛勞權。

COVID-19 疫情初期,「失業率將像金融危機一樣高升」的假設立論堅強,經濟學者大多預測,富裕世界將長期處於高失業率狀態;當時華盛頓的經濟學者分析預估,2020 年 4 月,美國的失業率將會達到 14.7%;如果失業率以金融危機後的速度下降,到 2022 年 3 月的失業率將超過 13%。

然而,如今美國的失業率是 3.6%,而經合組織OECD發布的數字,先進富裕國家自疫情開始就進入缺工、勞動力市場供不應求的現象。這股十年來少見的就業熱潮,使得平均薪資回到 2000 年左右的水準。

疫情推波助瀾,扯開企業與全職知識工作者間的羈絆

為什麼疫情對景氣的影響不退反升,學者、分析師和各種專家有不同的推論。然而,數位科技相應的創新生產與工作模式在疫情期間被大量採用,進而推動前所未有的創新經濟產值,是所有專家都很難否認的理由。遠距工作模式,讓企業和僱員之間曾有的緊密關係發生巨大變化。

shutterstock_coding_520314349.jpg
在電腦前遠端、跨國就可以完成的專業工作,似乎將成為未來趨勢之一,是否也要納入零工經濟的一環?
圖/ REDPIXEL.PL via Shutterstock

如果在台灣的工程師可以每天跨國在線上為美國軟體公司提供全職專業服務,那麼他是否也可以決定用他多餘的時間,為新加坡的另一個線上軟體公司提供人才訓練。職場的快速變遷,使得工作者需要獲得的保障,就和他想要從企業掙脫的束縛一樣,超乎過去職場的想像。

創新平台與市場同時競爭,推動更彈性的承攬選擇

曾經被視為具有絕對資方優勢的平台經濟業者,在疫情後快速進入零工難求的困境。當白領和藍領都一樣缺工,平台業者要吸引零工司機、零工外送員,唯一的方式就是提供更好的承攬分潤條件。以台灣的外送平台市場為例,2021年中後期的疫情升溫,帶來一波外送員熱潮,成功養出一群以外送消費者;然而,解封後,消費習慣已經養成,要怎麼讓外送員繼續上線送外賣,大熱天、大雨天,叫不到車、叫不到外送的供需失衡問題,顯見零工就業市場並不如外界原本預期的是絕對的雇用者優勢市場。而對零工司機和零工外送員而言,被視為「僱員」也不等於最佳選擇,更靈活地隨時選擇承攬條件最佳的業者合作,反而是更有利的勞動決策。

就業市場在疫情後的變動還沒有結束。另一個值得關注且在不遠的未來將帶來重大影響的另一個現象,是軟體網路公司不再把傳統教育體系文憑視為專業基礎證明,當Google、Apple等大公司不在乎有沒有學士文憑,更在乎是否有參與任何開發者社群的經驗或是任何作品時,一個高中輟學生的就業條件不一定比哈佛畢業生的案例,不再只是特例而是常例的時代也不會太遠。那麼,教育體系勢必將迎來一波新的衝擊。

勞動部長許銘春(左)與蔡英文總統
左為勞動部長許銘春、右為蔡英文總統,攝於 2020 年 04 月訪視「勞動部充電再出發訓練計畫-洛碁大飯店」。

零工承攬、全職僱員之間的界線不斷模糊,勞動價值定義改變,受到最巨大衝擊的,其實會是政府。勞動法規跟得上時代,才有辦法在就業熱潮的時代搶到人才,當人才不用移動就能透過網路為跨國雇主工作,全球化的範疇也正逐漸從商品市場過渡到人才市場,而且跨國雇用的中間成本幾乎降為零時,要維持國家產業競爭力會更不容易。

審視台灣的勞動市場法規,國家政策在勞動議題上的格局,我們真的做好迎向疫情後時代的全球雇用市場了嗎?或許即將開張的數位發展部,值得就這個國家競爭力議題跨出真正具時代進步價值的一步。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從「製造中心」到「亞洲NASDAQ」!詹文男揭示創新籌資平臺的附加價值與關鍵策略建議
從「製造中心」到「亞洲NASDAQ」!詹文男揭示創新籌資平臺的附加價值與關鍵策略建議

面對國際地緣政治的「去風險化」浪潮之下,長期觀察臺灣產業發展趨勢的數位轉型學院院長詹文男建議,臺灣不能再依賴單一的製造能力來換取戰略保障,而是將國家戰略從「製造中心」升級為「技術與系統整合」的樞紐。

在此背景下,金管會、證交所與櫃買中心共同成立的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詹文男觀察該平臺的價值,絕不僅是為資本市場引進活水,更能放大產業附加價值,成為驅動臺灣產業整合的關鍵引擎,打造下一波更多護國群山。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可望創造的三個附加價值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核心宗旨,希望在臺灣本土打造「亞洲的NASDAQ」市場板塊,詹文男認為除了「籌資」的任務之外,其實平臺更可以扮演產業轉型的重要角色,進一步擴大其附加價值,其中可以體現於以下三個面向。

首先是先前美國商務部長提出「美臺晶片產能五五分」的主張,詹文男認為臺灣不能只靠單一「矽盾」作為我國戰略的屏障,也就是調整「重製造、輕解決方案」的現狀,讓製造轉向技術及解決方案的綜合發展,成為我國的新籌碼。隨著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建立,加上精進創新板上市及交易制度,開放當沖交易,提升創新板規模及流動性,都能讓更多具備利基技術的企業有機會進入資本市場。

第二個是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能成為「軟硬整合」與「以大帶小」的創新引擎。詹文男指出,臺灣有數家市場領頭的電子硬體製造商代表,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能進一步驅動這類科技業者與新創企業合作,例如以大帶小模式,當新創技術獲得大廠的認可,進而藉助大廠的商業人脈,打進全球大型客戶的供應鏈合作網絡,讓新創開發的技術方案與服務,有更多機會在全球落地。

詹文男認為第三個附加價值,有助於加速中小企業的AI轉型及數位化落地。他觀察臺灣多數中小企業仍處「數位化」階段,加上目前政府積極推動「百工百業用AI」,當越多加入創新板的企業推出類似AI as a Service的解決方案,能讓資源相對不足的中小企業,以較低門檻、不需高成本導入AI解決方案,又為新創企業帶來實際營收。「此模式促使新創和中小企業的Win-Win局面,同時驅動產業朝向AI轉型的助力,」詹文男補充道。

勿為上市而上市!登板企業應具備「全球思維」與「治理韌性」

不過對於渴望進入資本市場的創新經營團隊,詹文男院長也提醒,切忌把「募資作為單一手段,上市視作唯一目標」。詹文男提供企業創辦者幾個思考方向,第一是確立全球市場目標,臺灣可當成實地試驗(Field Try)和建立最佳實踐(Best Practice)的試煉場,但也建議新創在發展初期以全世界市場為目標,募資的規劃也可以從全球市場的角度出發,確保產品應用在國際市場獲得青睞。

第二是提升透明度與公司治理能力。上市後,投資人會高度關心公司治理及獲利能力,若要提升流動性,新創必須加強企業的透明度。因此詹文男院長強調,千萬不要「為上市而上市」,而是要有一個完整的規劃並依據目標按部就班,資本市場會給予相對的回饋。另外他也建議平臺針對上市前的企業,能提供「治理的輔導」,而非僅是「程序上的協助」,協助新創導入更健全管理制度。

建構亞洲NASDAQ的驅動引擎,給平臺的三大策略建議

因應亞洲創新籌資平臺成立後,迎來創新板交易制度改革、放寬外國企業上市櫃規範、帶動轉板彈性、鼓勵大眾參與等多項舉措。在此基礎之上,詹文男分享三大策略建議,期許平臺日後運作持續成長茁壯。

首先是強化非傳統資訊揭露,提升市場流動性。詹文男觀察創新板企業多處早期發展階段,傳統財報資訊較不足,導致降低投資人進場意願。為了強化流動性,他建議主管機關要求企業揭露更多反映成長性的實質指標,例如使用者數據、研發進度、商轉里程碑或專利成果。透過降低資訊不對稱,以活絡交易量。

第二個建議是建立研究報告體系,深化產業洞察。由於創新板企業的研究報告仍稀少,導致價格難以反映基本面,降低機構投資人的參與意願。詹文男認為平臺可透過獎勵機制、研究補助或資料庫資源的方式,邀請投信、券商或研究機構成立專責團隊,藉由定期提供具產業洞見的研究報告給投資人參考。

第三個方向是促進制度國際化,吸引跨國創新企業來臺上市。詹文男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不僅是鼓勵臺灣企業在地上市,也希望吸引國際創新企業走進來。除了持續制度鬆綁開放,也要讓制度與流程國際化。」他舉例,推動跨境申報文件與流程的全面英語化、提供具預測的審查流程、以及稅務制度透明化,讓臺灣在全球資本競爭持續脫穎而出。

對於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最終期許,詹文男認為其價值可從「募資導向」轉向「品牌導向」。一方面讓全球瞭解臺灣除了半導體之外,還有領先的解決方案,進而建立起全球市場對我國產業的信任;另一方面,強化「說故事」能力,讓登板的企業協助全球打造AI及ESG「雙軸轉型」,進而建立起嶄新的國家形象。透過上述的努力,相信臺灣將能持續造山,確保下一波的護國群山如春筍般持續成長茁壯!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