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有沒有賣到Netflix銷售神招?從《國際橋牌社》看國際平台打的算盤
【專欄】有沒有賣到Netflix銷售神招?從《國際橋牌社》看國際平台打的算盤

近來《國際橋牌社》的製作人汪怡昕再度在臉書開罵Netflix當時臨時「反悔」,抽手不買第一季劇集,造成後續募資發行的窒礙難行。這並不是新聞,因為製作人當年就公開過此事,但這次製作人再釋出清楚的對話截圖,想證明Netflix確實曾經給過購買的承諾,但後來因平台「政策調整」而作罷。此事再度引發網路熱議,其實這件事的風向也歷經數次的變化。

《國際橋牌社》第一季出現時,確實是挺新創題材,也理解因為台灣政治受打壓的某些不能說,而可能被以「委婉」的方式拒絕,所以出現一批死忠挺《國際橋牌社》的粉絲。第二季上架後,其戲劇品質和評價都顯然遠勝第一季,也在銷售成果上有了不錯的成績。但近期風向轉彎,此次文章上了PTT八卦版後被認為這是情緒勒索、內容不好自然賣不出去等等的意見。平心而論,商業談判難免有雙方認知誤差,未曾參與其間的我們都不好說。

國際橋牌社.jpg
圖/ 國際橋牌社Facebook

但這裡頭更值得探討的或許是:「內容要怎麼樣好,才賣得上Netflix?」、「平台策略調整」究竟是莫須有的空話,還是真切存在的議題?當大家都在談台劇出海時,究竟什麼樣的台劇賣得出去?為什麼總是幾家歡樂幾家愁?而敏感的兩岸政治議題,真的會影響國際平台購買意願嗎?

且讓我們來引用一份圖表,稍微了解一下亞洲戲劇在全球擴散的實績,可能會讓人更了解台劇為什麼這麼不容易賣出國際平台的國際版權,近來愈來愈多台劇國際平台即使採購也只採購台灣區,等同於只是賣出台灣區串流版權,版權金常常可能不值一提:

Netflix官方公布的每週每國Top 10排行榜原始數據
圖/ 台灣串媒體數位敘事社團

當台灣影視好不容易成功賣出Netflix國際版時,當然會很驕傲地自己將同步登上全球190個國家--但很少人想到的是,同步登上全球190個國家(而且平台還會幫你翻譯各國字幕)也是一場殘酷考驗- -請問你上了190個國家,又有幾個國家真正有觀眾看你的作品呢?這才是真正的決勝點。

從上面的圖表可以看到,能夠成功打進50個國家以上Top 10排行榜的A級亞洲內容清一色是韓劇,第一名想當然爾是頂級流量怪物還打進金球獎的《魷魚遊戲》,成功打入94個國家;但更重要的是,在《魷魚遊戲》外,同時還有三部韓劇《殭屍校園》、《地獄公使》、《以吾之名》能夠達到90國這個驚人的數字,這超越了過去國際市場對亞洲戲劇的想像,過去是歐美劇才有可能達到這樣的覆蓋率。

相較而言,日劇的表現就是「正常」亞洲戲劇的展現,有大IP、禁忌情慾話題和筱原涼子主演的《金魚妻》是唯一打到二位數國家的日劇,而另一部題材更生猛勁爆的《全裸監督》,則和去年大紅台劇《華燈初上》一起搶到D區的排頭:辛苦擠進五個國家的Top 10。

說到此,應該大家要很清楚為什麼韓劇可以拿到Netflix鉅額的投資了吧?當Netflix投資韓劇,可能可以得到的是高CP值:歐美劇的全球流量和覆蓋率,以及在亞洲是鉅額但比起美劇來說相當「實惠」的投資金額。而台劇能拿到的投資或購買規格,由於想像中五個國家已經是很不錯的表現了(韓劇則是隨便買幾乎都10國以上),能夠拿到的資源自然有限。

女鬼橋-FB.jpg
圖/ 女鬼橋粉專

當然,台灣影視內容上Netflix後打到最多國家Top 10的作品並不是《華燈初上》,而是恐怖片《女鬼橋》,由於《女鬼橋》上線後不僅打入許多東南亞國家Top 10,還搶進到中南美洲十幾個國家的Top 10,這個生意簡直太棒了!所以Netflix此後只要是台灣恐怖片都超願意買下全球版權,所以甚至買下了台灣人很困惑為什麼上得去的《杏林醫院》。

說到這,是否發現原本的提問其實對也不對了呢?平台不是觀眾,沒辦法真正知道所有觀眾的反應會是什麼,所以過去類似作品的數據和成敗,就成為他們未來投資、購買策略的基石。台灣恐怖片賣?買!台劇大部分只能打到一個國家只有台灣人看?那就只買台灣區版權!

而串流平台每天都有數據資料在累積,當然也就隨時看得到觀眾與流量的趨勢,購買政策和行為不行隨著實際的市場反應,和歐美高層設定的年度目標政策在浮動,自然是不難想像的。尤其串流市場是個變動不可謂不大的新興市場,近來更有許多大集團進場搶市,分秒必爭、處處戰火的地方,當然難有長治久安的固定政策。

所以在這個狀況下,台劇難賣首先還不是因為內容(因為內容市場喜不喜歡,常常業內也會錯估),而是要看先前類似類型是否有「神隊友」,是國外的可參考,是台灣的直接飛天!而同時,因為臨時性的「政策改變」所以不投、不買,說實話是絕對有可能的,只是當然也因為這太有道理,才會有時也用來當最常見的打發理由,到底是真是假,恐怕也只有內部才真的知道其中的酸甜苦辣。但必須說的是,真的是內容好、國際平台也想買,但由於國際平台高層亞洲政策搖擺不定因此最後告吹的案例確確實實有,也不只一個,有些人是投資時就被影響,有些是銷售時受影響,這確實是商業上不算罕見的狀況。

《華燈初上》林心如(左)對戲霍建華,是兩人婚後首次同台演出_Netflix、百聿數碼提供.jpg
Netflix《華燈初上》(Light the Night)劇照
圖/ Netflix、百聿數碼提供

所以,「內容好」才能上國際平台,說的對也不對,對的地方是這裡的「好」,是國際平台定義的好。舉《華燈初上》為例子,卡司華麗是客觀證據,更重要的是它有「懸疑類型」,這個類型對Netflix來說,已經有各種歐美亞洲此類劇成功,不管是墨西哥劇《誰殺了莎拉》、美劇《破案神案》、韓劇《少年法庭》或《秘密森林》、台劇《誰是被害者》(以下族繁不及備載)都是收視保證,於是它才能擠進台劇國際版權金的窄門。事實上,《華燈初上》最早就是林心如想演酒家女,開始發展出酒店的故事,最後加上懸疑元素,才賣到Netflix,對平台來說,類型遠比內容重要。而《杏林醫院》事實上有擠進電影榜Top10數週,似乎也證明了這件事,即使評價不好,有類型就有基本盤。

最後我們來回答一直難以正面證實的問題:到底「政治」這個非商業的「場外因素」,是否有可能造成國際平台最後不買片呢?必須說實際上確實有可能,目前沒有任何一家國際平台會想直接得罪中國,畢竟對岸就是玻璃心,來個抵制,誰都覺得麻煩。最近迪士尼華語原創劇《正義的算法》公開,大家才發現是B站投資,國際平台和中國及資金關係這麼近,又怎好隨便嘗試?確實有優秀作品因為述及兩岸歷史,並有不少青天白日旗現蹤,即使類型與內容國際平台確定想買單,最後仍然因場外因素放棄合作。

總而言之,國際平台高層政策往往撲朔迷離、傳聞難辨真假;國際市場和觀眾口味則隨時在變,究竟政策面、實務面上會如何發展,需要長遠觀察,相信他們自己也是!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責任編輯:傅珮晴、侯品如

關鍵字: #Netflix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國泰人壽App」全新改版,打造一站式陪伴的保險體驗
「國泰人壽App」全新改版,打造一站式陪伴的保險體驗

保險 App 過去只是數位轉型的基本門檻,如今已成為決勝使用者體驗的關鍵媒介。擁有 800 萬保戶的國泰人壽,其「國泰人壽App」 歷經多次版本演進,2024 年底再次迎來全新改版上線,不只聚焦在提供完整的售後服務流程,更進一步連結家庭保障與健康管理,成為保戶日常中不可或缺的夥伴。

「國泰人壽App」大改版,重新定義保險關係

回顧「國泰人壽 App 」的幾次重大改版,從 2017 年推出「1.0」版本、擁有 20 萬用戶起步,到 2021 年「2.0」突破百萬用戶里程碑,再到 2024 年底正式邁入「3.0」時,用戶數已突破 330 萬——隨著 App 持續演進,不變的是始終對齊一個核心命題:App 對保戶有何實質幫助?

國泰人壽數位發展部數位客戶經營科經理陳儀綸回憶:「1.0 的首要目標就是把保險售後服務做扎實,包括查詢保單、繳費、送理賠等核心功能。到了2.0,我們進一步從客戶的保險旅程去思考,保戶最關心的是什麼?如何深化體驗?」

「2.0 對團隊來說也是一個關鍵轉折點,若要真正打造以用戶為中心的數位服務,設計就不該只是畫畫畫面,而是應該成為產品思考的一部分。因此,我們開始從設計外包支援轉向長期合作的設計夥伴關係,在國泰金控「數位數據暨科技發展中心 」的集團資源協助下,國泰人壽 App團隊不僅擁有更緊密的夥伴,也具備將保險專業深度整合進產品設計的能力。」陳儀綸說明。

隨著接近一半保戶成為 App 用戶,顯見 App 已累積廣大保戶的信任與依賴。2024 年底,團隊遂啟動 App 3.0 的全新改版。陳儀綸表示:「這次,我們從個人保險出發,走向全家人的體驗。畢竟保險從來不只是自己的事,更是守護家人的責任。」開發團隊的角色也從單純的數位工具打造者,轉變為陪伴保戶的數位保險夥伴,主動在保戶之前更早一步思考使用情境、潛在困惑與期待。

三大升級一次到位:家庭保單整合、健康外溢結合、整體風格轉換

新版「國泰人壽 App」 3.0 的設計目標,是讓用戶在幾秒內完成真正想做的事。2024 年初啟動改版時,團隊從用戶 NPS 回饋與客服進線紀錄出發,系統性分析常見問題,歸納出一項關鍵洞察——保戶需要從「家庭視角」掌握保單與保障結構。

「這是很顛覆的,以往看保單都是以個人為單位,沒有家庭視角。」陳儀綸指出,「其實很多人是為家人保險,也會查詢子女、配偶的保障狀況。」因此,改版聚焦兩大目標:其一是整合分散資訊,讓用戶能快速掌握全家的保障結構,其二是進而協助保戶更清楚地「看得懂保障」,而不只是「擁有保障」。 三大關鍵升級也應運而生:

一、家庭保單管理: 作為此次改版最具突破性的亮點,用戶可切換「我的視角/家庭視角」,一站掌握全家人的保單資訊,減少逐筆整理保單的時間。國泰金控數位數據科技發展中心用戶科技發展部體驗設計科產品設計師林易蓁表示:「多數保戶其實是『為家人投保的人』。我們把視角從個人擴大到家庭,讓『誰有什麼、缺什麼』一眼就明白,並透過透過圖像化呈現類型與數量,讓資訊更直觀。」

二、健康外溢結合: 隨著保險價值從「事後補償」走向「事前預防」,此次改版特別強化外溢保單與 FitBack 健康資料的整合度,清楚呈現健康任務達標行為與保費折扣的關聯。「過去保戶搞不懂健走數據和保單有什麼關聯,現在我們清楚呈現聯動機制,幫助保戶理解自己的行動帶來什麼實際回饋。」林易蓁說明。

三、整體風格轉換: 這次改版另一個很大的重點就是整體風格的全面翻新,在國壽品牌的穩重信任感基礎上,融合互動回饋、玻璃模糊的質感、漸層與空間感,讓整體的介面看起來不只專業,也更友善、更貼近生活 。同時導入 Design Token 系統,促進設計與工程團隊的協作,讓新視覺設計落地。

「國泰人壽App」 3.0 透過家庭視角定義保險使用情境,協助用戶快速掌握自己與家人保障全貌,讓資訊一目瞭然、直觀易懂。
「國泰人壽App」 3.0 透過家庭視角定義保險使用情境,協助用戶快速掌握自己與家人保障全貌,讓資訊一目瞭然、直觀易懂。
圖/ 國泰人壽

用減法思維,打造清晰易懂的使用體驗

然而,App 改頭換面的過程中,也面臨不少挑戰,尤其是首頁設計。「每個部門都希望自己的功能能放在首頁,所以一定要先釐清:保戶真正需要的是什麼?」陳儀綸強調,首頁不能流於功能捷徑的堆疊,而應是協助用戶快速完成任務的第一站。

對此,設計團隊也從使用者旅程出發,重新架構導覽邏輯。原本五個底部功能鍵被精簡為四個,保單資訊也首次搬上首頁。陳儀綸說,「這代表我們不再一味累加功能,而是回到使用情境,設計真正好用的動線,讓使用者更直覺地完成該做的事。」林易蓁強調:「清楚、簡潔,不只是一種風格口號,而是透過減法設計思維,讓設計不只是讓資訊變得好看,而是要幫使用者減少認知負擔,讓他們在對的時機看到對的東西。」

語言上,也全面朝向「看得懂」靠攏。「我們把艱澀的保險名詞,以更貼近使用者情境方式,轉譯成使用者熟悉的語言。例如將癌症的保障項目分類成「第一次罹癌」、「因癌症需要住院時」、「因癌症需要手術時」 等,用情境的方式告訴用戶是什麼情境下的保障,整體體驗更直覺,也更容易上手。」林易蓁說明。

數位轉型思維成為基因,提升服務新價值

App 3.0 上線後,用戶數突破 330 萬、每月活躍用戶達 65 萬,相較改版前更帶動新戶成長 30%,NPS (淨推薦值) 62分、用戶滿意度達 97%。陳儀綸指出:「服務走在客戶前面,滿意度自然會上來,也有助於客服人員引導使用 App 查詢、申辦,提升處理問題的效率。」

「橫跨多部門的夥伴一起完成這次改版,對我們來說是長期思維內化的結果」。陳儀綸說,「我們不只是在技術或產品上持續精進,而是讓整個團隊—從人才培養、協作模式、思考方式都持續進化,這樣的內化改變,才是讓數位轉型能長久走下去的關鍵。技術可以解問題,但“文化”決定團隊能走多遠。」數位轉型不只是一次專案或一次改版,它是一種長期內化的文化與思維模式,更是一種「讓服務永遠走在客戶前面」的能力。

林易蓁則補充,作為隸屬國泰金控數數發中心的設計師,一直都是以集團層級支援子公司的數位產品。「我們能從更綜觀的角度思考,不只是介面設計,也包含跨產品的體驗、功能邏輯與視覺語言,打造統一的品質與風格。」而與人壽產品團隊合作這幾年下來,彼此真的培養出很深的默契,設計師已經不再只是規劃 UIUX ,轉變成參與產品方向制定的共創夥伴,讓設計團隊能以使用者為核心,提出更貼近需求的解法,進而在產品中創造實質價值。

展望未來,團隊將持續優化核心功能,關注 AI 等新技術應用潛力,透過用戶回饋與內部創意提案推動產品持續進化。正如這次改版,讓保戶真切感受到操作更直覺、資訊更清晰,國泰人壽也正持續以具體行動落實「BETTER TOGETHER」,在每一次細節中重塑保險服務的日常價值。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