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升溫,地方政府發放的防疫關懷包,台北市率先喊卡、新北市遞送拖延物資縮水,唯獨同樣每日染疫人數破萬的桃園市,5月13日防疫關懷包正式採用雙軌制,在全市13個區公所展現高效率發放進度,民眾不再需大排長龍暴露風險。究竟,桃園怎麼做到的?
桃園市資訊科技局局長余宛如表示,「這是一場與時間競爭的賽事,我們善用桃園智慧城市的軟實力,讓民眾得以直接用手機預約防疫關懷包,大幅提升發放效率,又能降低第一線工作人員人力,甚至避免跨區重複領取,明確減少行政資源的浪費!」
確實,桃園資科局接獲市長指令後,僅用短短一天半就開發推出「防疫關懷包快易通」系統,同時串聯「桃園市民卡」LINE官方帳號,民眾直接從LINE登記預約。系統上線截至今日(5月30號),已經有130,310人次預約,完成領取率達96.3%,數位預約更是佔關懷包總領取量的80.1%,凸顯桃園市民擁抱數位工具的高度意願。
跨單位界接資訊流,站在「市民用戶」角度降低科技門檻
回憶5月11號接受到桃園市長鄭文燦的裁示,余宛如思慮清晰表示,防疫關懷包發送延遲的關鍵就是「資訊流、人力、及物流」環環相扣的結構性挑戰,而且中間環節牽涉中央資訊設計的問題與地方局處的分工。於是,資科局扮演統籌角色,一方面釐清其他局處如衛生局、民政局所遭遇的困境;另一方面擬定戰略,試圖解決資訊流緩慢遞送的問題。
掌握整體局勢之後,資科局開始思考,該怎麼快速讓預約系統上線,並完整規劃領取流程,讓民眾感受到這是「站在市民角度」的便民政策。對此,資科局聯手衛生局,在個資最小暴露的前提下,兼顧資安與個資保護,將CDC的資料串連市民卡Line官方帳號,讓確診的民眾在收到確診訊息當天,就能從區公所拿到防疫關懷包物資,讓原本需要至少三天以上的資訊流程,縮短到當天,加上改由居隔民眾親友代領,也縮短了物流的時間跟人力。
基礎建設打完地基之後,接著就是讓系統上線,這時就要考量如何用最不擾民的形式,讓民眾有一個直覺、好用的系統介面做預約登記。余宛如回應,「鄭市長一向站在使用者角度,要求桃園的智慧城市,必須讓民眾好用、有感、可複製幾項元素,因此我們立刻想到可以整合桃園市民卡這項工具。」
一項政策快速落實,往往來自過往付出的積累。
桃園市民卡發行量高達178萬張、使用次數累積5億7千萬次,今年更開通桃園市民卡的LINE官方帳號,讓實體卡直接綁定成為數位卡。去年桃園發放振興券,就透過LINE官方帳號讓民眾兌換、使用,今年防疫關懷包同樣串接LINE帳號,等於讓市民不需額外下載新的APP、重新學習科技,而是打開LINE直接輸入身分證號碼、地點,快速完成防疫關懷包的登記。
持續優化系統功能,桃園市民卡官方帳號擴大兩項服務
「防疫關懷包快易通」系統火速上線,解決民眾端的使用需求,另一方面,同樣也要協助區公所的減輕發放人力的負擔,讓他們願意宣傳新政策。余宛如表示,「有些市民直接拿親友身分證來代領,為了避免跨區重複溢領,勢必第一線工作人員要輸入身分證字號登記,我在現場巡視時,就有區長跟我反應人力上有負擔。」
資科局快速蒐集各方意見之後,幾乎是每兩天就優化一次系統功能。
像是區公所現場多了掃描身份證設備,只要掃描就能取代先前的手動輸入,而且讓工作人員可針對尚未在系統名單上的確診者,自行補登名單以降低資訊時差問題。另外也讓民眾查詢可領防疫包的起訖區間,若已領取也能查詢確認代領人的身份證字號、領取時間,種種應用就是要提升發放效率,不僅節省工作人員的時間成本,同時有效降低民怨。
身為政治服務者,當然沒有自滿的時刻。
余宛如說,他們持續觀察疫情變化,科技能解決防疫工作的面向只會有增不減。她舉例,因應民眾想更快拿到「居家隔離單」,資科局開始將數萬筆名單做完整分析清理作業,並將資料匯入後台,讓民眾可以自主從系統下載。這項服務上線第一天(5月24號)僅五六小時,就已經有兩千多位民眾完成下載,對比過去人工開單,效率直接翻了6、7倍。
「居隔單讓民眾直接從線上申請,等於是24小時不間斷服務,單據開立的成效比人力高出10倍以上都有可能,解決民眾急需拿居隔單去申請保險或工作請假,大幅縮短民衆等待時間,」余宛如回應。
除此之外,每當民眾有問題直覺就是拿起電話撥打1999,然而接線人力有限,在緊急時刻如何降低資訊不對稱,甚至讓民眾最快獲得第一手政策新制。
資科局持續挖掘數位科技的優勢,即將在桃園市民卡LINE官方帳號推出客服聊天機器人功能,民眾只要輸入問題關鍵字,機器人就會7 X 24給予最即時的解答,讓民眾用最低學習成本,接獲地方政府的最新資訊。
當全台其他縣市忙於防疫,逐漸無法顧及防疫關懷包的發送,桃園市樹立數位防疫的新典範。探究背後成功關鍵,余宛如帶著自信說,「過去這幾年我們桃園市積極展開數位轉型,發揮資料治理的優勢來強化政策施行效率,更重要的是,我們的市民也樂於跟上數位化腳步,才能在這次防疫關懷包的發放,展現桃園市的數位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