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隔76年運行地球一週的哈雷彗星,在1986年劃過台灣的天空,掀起台灣第一次天文熱,也開始袁慶華與星星的不解之緣。
當時還在唸小學、家住台北南港的袁慶華,因為哈雷彗星而對星象深深著迷,每個週末從南港騎腳踏車到士林台北市立天文台,借用館裡的望遠鏡觀星。30分鐘汗流浹背的路程,袁慶華從來不覺得辛苦,「只要能看到星星,」如今已成為網站設計的自由工作者,袁慶華的眼神還有著初識星空的眷戀。
沉浸觀星之前,袁慶華最早是對蝴蝶感興趣。有一回,小學自然老師帶全班去做戶外教學,認識蝴蝶。「我比別的同學認得快,也得到老師的注意,」袁慶華回憶,之後,老師課餘會到野外觀察大自然,袁慶華總是隨行的小跟班之一。
**國二那年有了第一部天文望遠鏡
**
後來,哈雷彗星來了,老師幫同學蒐集資料、建議觀星地點。袁慶華終於發現自己對星星的著迷,遠超過其他自然景物。透過望遠鏡,「以前只能從星座盤上看的星星,現在真的就在眼前閃呀閃,」袁慶華眼睛微閉,浩瀚星海彷彿就在眼前。
從小學到中學,受限於行動力和經濟能力,袁慶華只能在台北市立天台及家中頂樓陽台觀星。天文台不定期的系列講座,袁慶華很少缺席,他開始大量的吸收天文知識。
國二那年,父親花了15000元買了一部天文望遠鏡,送給袁慶華,抱著生平第一支天文望遠鏡,袁慶華興奮得「就像有了千里眼一樣!」
跟其他接近自然的活動比起來,觀星所需要的各種天文望遠鏡裝備,是比較「貴族化」的休閒活動。袁慶華估算,自己從頭到尾大概花了30到40萬買裝備,但他認為,「平均一個月3000元左右,一般上班族到KTV消費,也差不多這麼多。」甚至他還覺得賺到了,「跟朋友吃吃喝喝,吃完就沒了,買天文配備,隨時都享受得到,一點都不會浪費掉。」
長期從事觀星活動,袁慶華結識一群觀星的同好,退伍後,他從事保險業務工作剛滿一年,一位同好準備開公司賣天文望遠鏡,邀請袁慶華到公司當業務。他毫不猶豫的答應了,因為如此一來便可以藉工作之便,更進一步發展自己的興趣。
開始販賣觀星設備後,由於客戶多半都是學術研究單位,袁慶華跟天文專業人士有所接觸,從專家學者身上,他學到更多觀星的知識,後來甚至有些研究單位要到戶外觀測天文現象時,也會邀他一起前往。
「在研究單位的觀測站,看星星真的很過癮,」除了配備精良之外,還有專業人士的解說指導。對袁慶華而言,這樣的收穫是金錢買不到的。
**轉換工作,更自由的觀星
**
每逢流星雨造訪台灣,總是吸引許多人上合歡山、玉山觀星,但是流星雨熱潮一過,觀星的人潮自然散去。「沒有流星雨,天空還是很美麗,」袁慶華攤開他的攝影作品說,滿天的星斗都是平常農曆初一上山拍的,其實晚上一抬頭,天空中都是星星,只不過台灣光害太強,除了郊區很難看見星星。
「星星都在,只是有沒有抬頭看而已,」袁慶華只要一有機會,總不放棄說服周遭的人,在天氣好的晚上,到光害較少的山上看星星,「看到星星,煩惱都忘了。」
今年年初,袁慶華辭去天文望遠鏡公司的工作,成立了個人工作室,幫人設計、企劃網站,以便更自由地調配時間上山觀星,而他的個人網站上(www.astronomy.idv.tw),當然少不得分享各種觀星常識及星象觀測時間,還有他觀星16年來獵取的到各種美麗星象。
對他而言,架網站只是想讓大家分享觀星的樂趣,就像當年自然老師幫他開了一扇接近自然的窗,現在他也想為人們展開絢麗的星空,通過網站的分享,星空更加遼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