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點檔也推出NFT吸睛!影視產業向NFT看齊,能成為另類財富密碼嗎?
八點檔也推出NFT吸睛!影視產業向NFT看齊,能成為另類財富密碼嗎?
2022.08.04 | 區塊鏈

NFT(Non-Fungible Token,非同質化代幣)的熱潮依舊,不只在藝術收藏圈,近期更在國內外影視內容產業,有更多合作與進展。

國際影音串流平台Netflix,一向砸大錢投資拍攝內容不手軟,包括在全球引起話題的影集「魷魚遊戲」,據說單集的製作費就超過新台幣6,000萬元,但Netflix最近遇到整體訂閱戶飽和與股價大幅度下跌等狀況,這也讓Netflix所有高層主管們必須趕快動起來開源與節流。節流方面就是持續裁員,在開源部分,除了宣布將開始展開廣告業務,對於影視音串流平台的長期營運來說,更重要的是要想辦法留住訂戶。

不只在題材上要推陳出新,幾個月前上線的動畫影集《愛X死X機器人》(Love, Death & Robots),故事背景設定為未來的奇想世界,整體調性則是帶有黑色幽默之感。平台在節目中,從角色和劇情裡延伸出了9枚專屬NFT,邀請所有觀眾來參與互動並尋寶。

愛x死x機器人
Netflix推出新一季動畫影集《愛X死X機器人》(Love, Death & Robots),特別將影集內的主角或片段為主題發行9枚NFT,出現在宣傳片、影集內容中的QR Code,吸引眾多粉絲尋寶找彩蛋。
圖/ Netflix

活動登場幾天,一開始原本只有限定美國用戶可以參與,後來才開放其他區域用戶,吸引全球粉絲熱烈討論與分享挖寶攻略,甚至已經送出超過11萬枚NFT,且有不少人也開始轉賣,此舉也成了NFT界的熱門話題。

說是免費贈送,其實這些因為影集而延伸出來的專屬NFT,還是要先註冊一個可以購買NFT的線上錢包,這套NFT的鑄造是在以太鏈上打造,因此取得過程中,依然需要用以太幣(Ethereum)來支付相關手續費。

當然你會說,以這麼大的國際平台,才「免費」送出11萬枚的NFT,真的就能因此留住用戶,甚至帶來更大商機嗎?這個問題可能一時難有明確答案,但可以確定的是,對於投資風險極高的影視產業來說,尤其是在尚未有廣告收入,單純只靠訂戶訂閱費的串流平台經營商,還是必須想盡辦法創造話題和任何可能的營收機會,至少這波操作,對過國際平台來說是一個創舉,也成功引起全世界媒體的關注。

跳脫平台限制,NFT讓觀眾參與更直接

一樣在美國,近年來熱衷新科技和電玩的好萊塢演員Mila Kunis,最近就與擅長創造超級英雄IP的 Sharad Devarajan,一起成立科技娛樂公司 Armored Kingdom。細看 Armored Kingdom 的產品,是以奇幻科幻內容為基底核心,延伸出包括紙本漫畫、動畫片與卡牌遊戲等,打造原創奇幻動漫影視IP宇宙和區塊鏈科技,企圖產生更多商業可能性,所有的IP宇宙也都是從官網開始,同時降低對於國際大平台的資金和發行依賴。

Armored Kingdom
由好萊塢演員Mila Kunis與Liquid Comics LLC的聯合創始人Sharad Devarajan,共同成立科技娛樂公司 Armored Kingdom,打造原創奇幻動漫影視IP宇宙和區塊鏈科技。
圖/ Armored Kingdom

其實更早之前,熱衷動漫的Mila Kunis就已製作了一檔名為「The Gimmicks」的動畫節目,內容是關於幾位摔角手的職場喜劇,除了有豐富好萊塢等級經驗的編導團隊,還找來幾位美國職業摔角WWE明星選手包括 Doc Gallows、Karl Anderson和 Rocky Romero等人來配音。

所有動畫節目內容在其官方網站收看,同時如果買了節目的NFT,甚至可以對於人物的設定和節目最後的情節進行投票,等於讓觀眾也參與了節目的情節走向。

此舉,當然也是希望能走出傳統電視或電影的發行與商業模式,甚至希望擺脫國際串流平台的包袱和局限,讓影視創作者和終端消費者能夠更直接地互動,也更能讓消費者產生日益困難的「黏著度」,不失為跳脫平台限制的一種想像與方式。

如果把視野看回台灣,同樣事情也正在發生。

《華燈初上》、《茶金》也跨進NFT,吸引新世代族群

近年來,台灣戲劇的製作品質愈來愈精緻,製作團隊與平台也希望能夠將作品IP化,企圖將戲劇的影響力擴及到最大。

以1980年代台北日式條通文化為背景的《華燈初上》,故事圍繞在一樁凶殺案,該劇在第3季播出之後,就宣布推出「解謎式NFT」,讓觀眾除了追劇,還能買NFT一起解謎。

另外,由公共電視和客委會共同製作的海陸腔客語時代劇《茶金》,描述1950年代新竹北埔地區的茶葉經濟商戰,除了收視亮眼引起全台討論外,在花蓮舉辦的戲劇特展也吸引了超過10萬人次參觀。更進一步與 NFT 平台合作,除了發行劇中人物角色NFT,由於《茶金》裡有許多考究時代後的造型與服裝手稿,最後也從20多張手稿中,挑出7張來發行NFT。

《全明星運動會》
電視劇《茶金》搭上NFT熱潮,將劇中人物角色的服裝造型手稿製作成NFT,讓觀眾看劇之餘也能收藏周邊。
圖/ Netflix

對於影視作品的周邊商品來說,除了限量發售更能夠吸引買氣,NFT的防止盜版和容易追蹤的特性,也讓觀眾買家和粉絲,對這樣深具文化獨特性和藝術收藏價值的戲劇周邊,更有吸引力和信心。

購買這些獨一無二NFT的觀眾還有機會可以跟演員們共進下午茶,算是台灣戲劇創新的線上線下行銷結合,除了更能與觀眾產生長效性的黏著度以外,這口時代的「茶」也因此產生出元宇宙的「金」。

除了公廣集團以外,台灣的商業電視台也展開戲劇節目與NFT的合作。

三立電視台八點檔《一家團圓》跟公共電視《茶金》類似,都推出戲中主角的NFT,購買一整套完整NFT的粉絲,就有機會到電視台攝影棚裡跟主演群互動拍照。在創意上,更進一步的是八大電視台的原創戲劇《親愛的亞當》,劇情主軸是台灣少見的基因編輯,該劇推出限量100組的NFT,並且採用盲盒銷售概念,主要加強與粉絲與演員間的互動,因此購買NFT,就有機會和男女主角視訊,演員甚至會到粉絲的社群上留言或是獲得演員親筆簽名商品。

除了將戲劇本身IP化,也希望透過NFT吸引對科技新產品有高度興趣的新世代觀眾 ,在這內容海量但觀眾時間有限的時代,觀眾打開電視或串流平台,就可以很輕鬆地看到來自歐美、中國、韓國和東南亞的各種電影和戲劇節目, 如此戲劇結合NFT的虛實整合方式,有別於傳統的記者會或是公關操作,也更能對戲劇本身創造出不同的話題,並增加露出機會

台灣除了戲劇節目與科技結合力求創新外,在「非戲劇」的內容類型上,也開始NFT了。

Netflix
由台視及三立電視台製作的競賽型綜藝節目《全明星運動會》,推出含有明星在節目中精彩畫面的NFT,希望藉此吸引新世代觀眾,也帶來更多粉絲經濟商機。
圖/ Netflix

由台視和三立共同製作的競賽型綜藝節目《全明星運動會》,節目主打參加節目錄影的藝人都必須真槍實彈參與高張力的體育競賽。節目到了第3季時,也推出贈送 NFT活動,每個NFT裡有明星選手在運動比賽中的精彩片段,讓節目粉絲和NFT持有者能收藏明星最精彩的瞬間畫面。

這跟前述的戲劇NFT要花錢買不同,明星在節目中的精彩片段NFT雖是免費贈品,但卻有機會讓節目跟觀眾產生更高的黏著度,有了這個NFT之後,參加線下實體活動也享有其他優惠。對於廣告收入和開機率持續下降的電視台而言,這樣結合NFT的方式,都是希望走出近年來台灣綜藝節目的困境,想辦法跟觀眾有各種互動和黏性與忠誠度的產生,當然也希望帶來更多的「粉絲經濟商機」。

上述這些國內外影視作品都是把最新創造的內容結合NFT,但在台灣,甚至有把古老信仰和經典IP重新透過NFT,企圖注入新生命和商機。

結合傳統信仰,推出王爺臉譜NFT

來自台中大雅的「九天民俗技藝團」是個非常有趣的案例。九天是10年前一部國片電影「陣頭」的劇本原型,新冠疫情爆發前也曾代表台灣到世界各地演出,這個傳統民俗技藝團的團員們踏遍北美、亞洲,甚至連非洲都有九天的足跡。

最近,九天就推出「王爺臉譜」數位藝術系列NFT,但為何會選擇「王爺」這個信仰?其實在台灣宮廟中,供奉神祇就屬王爺、土地公和媽祖數量最多,因此原本王爺的信徒就多,九天就以屏東東港燒王船的巨型王爺臉譜為主要元素,創作出不同版本的NFT。

王爺Wang-Ye
「王爺 Wang-Ye」 NFT已在NFT交易平台OpenSea上架。
圖/ OpenSea

除了王爺臉譜NFT,九天也推出可愛版三太子NFT,讓台灣傳統的陣頭文化突然可愛和科技了起來,甚至還計畫要以空投和盲盒的銷售方式,讓世界各地有機會看到台灣獨特的傳統廟會陣頭文化。

除了在元宇宙裡的創新,九天也連動到實體的線下活動,在他們自己辦的馬拉松比賽裡,將這套NFT延伸成獎牌以及有機會以折扣方式參加九天的鼓神祭活動,以上種種完全就是「傳統、科技、線上與線下」的融合。因為這樣與NFT的結合,或許反過來,未來更可期待以王爺或三太子為主題的新電影或新影集問世?

除了傳統民間信仰外,台灣經典影視IP也趕上NFT熱潮。1990年於中視播出的經典八點檔連續劇「浴火鳳凰」,劇中的千年神獸嘟嘟總是發出「嗶波」的聲音,超過30年後的現在,製作單位突發奇想趕上科技浪潮,發行以嘟嘟為頭像的NFT,數量為1990枚,也有向當年1990年播出後就造成全台轟動的現象致敬,上線後半小時內首波999枚NFT就在以太鏈上銷售一空。

以全球來看,根據調查公司Nonfungible的數據,2021年全年NFT交易金額超過170億美元,而2022 年新公布第一季數據裡,光每個禮拜的NFT 交易量就超過6億美元,這其中跟藝術收藏相關的 NFT 就占了超過8成。當然購買和收集影視作品延伸出來的NFT產品是一回事,要靠轉賣來賺錢則是另一件事,尤其近期NFT市場如此動盪不定,但能確定的是,對於高資本、高投資且回收高風險的影視製作商和串流平台營運產業來說,與NFT或其他新科技的結合已陸續開展,至於未來能否成為「穩定的財源」,或只是整體行銷手法的一環,就要看影視內容操盤手的創意、膽識,與最重要的市場接受度了。

責任編輯:傅珮晴、蘇柔瑋

關鍵字: #NFT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從台流轉型到跨界共創,2025亞洲新媒體高峰會以「RESILIENCE:韌性 · 突圍」驅動產業續航
從台流轉型到跨界共創,2025亞洲新媒體高峰會以「RESILIENCE:韌性 · 突圍」驅動產業續航

全球影視娛樂正處在結構翻轉的臨界點。從串流平台的競合與權力再分配,到生成式AI引爆的創作革命,再到觀眾注意力被碎片化的內容浪潮瓜分,市場規則幾乎在一年之內重寫。

在這樣的動盪中,「如何永續成長」成為所有內容產業的共同焦慮。台灣擁有豐沛的創作能量,卻在規模化與國際化的路上,始終面臨結構性瓶頸。為了回應時代考驗,NMEA(新媒體暨影視音發展協會)以「RESILIENCE:韌性 · 突圍」為題,將於11月24日至25日舉行2025亞洲新媒體高峰會,邀請超過五十位國內外產業領袖對話,從組織、內容、技術與商業模式出發,探討如何讓台灣影視娛樂在不確定中,創造屬於自己的續航動能。

韌性,從衝擊中找到成長的可能

「Resilience」一詞原本源自工程學,指材料在受壓後能回彈的能力。NMEA理事長李芃君指出,當這個詞被用於產業時,它所代表的已不只是「抗壓」,而是「擁抱變化與永續成長」的能力——在巨變中快速重組關鍵資源、甚至藉由創新找到新的突破。

她觀察,全球產業變動的背後,主要受到三股力道的衝擊:地緣政治的風險、科技典範的轉移,以及氣候與疫情等帶來的自然挑戰。這些因素同樣影響著台灣文化內容產業。

以台灣一家全球背光模組大廠為例。近年隨著國際電子品牌紛紛在筆電與平板產品導入OLED顯示技術,傳統背光模組市場面臨挑戰;該企業在察覺趨勢轉向後,選擇主動調整策略,透過併購前沿技術快速推出新產品,切入車用、醫療與AR/VR顯示等新領域。李芃君指出,這樣的轉向即是韌性的展現——在技術更迭的浪潮中重新定位自己,讓企業從被動防守,轉為開創下一波成長曲線。

「這種思維放回影視娛樂也一樣。當市場被新技術和新平台顛覆,產業若仍困於單一市場、單一資金、單一合作關係,就難以應對下一次衝擊。」她強調,建立韌性不能停留在抽象的口號,必須要有具體行動,而關鍵就在「多角化」。

多角化的市場讓故事能走出台灣、觸及不同文化的觀眾;多角化的技術與人才,讓製作不再受限於傳統框架;而多角化的資金與夥伴結構,則能減少對補助與單一委製案的依賴,形成正向循環的產業體質。諸如日本《鬼滅之刃》透過IP延伸創造跨世代效應,或泰國在政府策略支持與國際平台Netflix合作,讓在地內容走向全球,都是多角化的案例。

高峰會四大主軸,挖掘韌性的潛力

「政策當然重要,但最終能否長出韌性,關鍵仍在產業本身的自覺與行動力。」李芃君表示,第七屆亞洲新媒體高峰會以「台流轉型、跨界共創、影視創新、商模躍進」四大主軸為核心,期望讓韌性不再停留於口號,而能轉化為具體實踐。不只是思考「如何生存」,更要推動產業主動探索「如何成長」。

在「台流轉型」議題中,論壇將從亞洲娛樂的整體格局出發,思考台灣內容如何在國際市場中建立辨識度與合作機制。面對串流平台競爭與區域內容崛起,產業要重新定義「台流」的價值,從單點創作走向跨國布局。

「跨界共創」則從電競、音樂、體育到AI應用,剖析影視娛樂如何走向一個多層次的體驗場域。透過多個實際案例,探討不同產業之間的協作經驗,助攻內容突破原有框架,創造新的商業能量。

「影視創新」主軸聚焦於新技術與內容形式的融合。如:短劇風潮、現象級作品及AI生成式內容等,正改變影視產業的創作邏輯。論壇將聚焦技術如何成為創意夥伴,推動人才與內容的再進化。

最後,「商模躍進」則回應內容永續與變現挑戰。當觀眾行為與平台策略不斷重組,內容不再只是作品,也是可延伸、可轉化的商業資產。論壇將引導產業思考,如何讓內容價值在不同階段持續發酵,打造可長可久的生態循環。

李芃君強調,高峰會的價值,在於讓這些不同維度的討論彼此交會;唯有當創作、技術與資本願意對話,產業的韌性才能真正落地。「我們希望產業能從危機思維轉向成長思維,在對話與合作中,激盪出新的想像與行動。」

韌性,新媒體暨影視音產業必備的DNA

自2017年成立以來,NMEA持續扮演政策倡議與產業整合的推動者。每一屆高峰會也都對應時代命題,映照產業進化軌跡。從2023年「EMPOWERING」的全面賦能、2024年「CONSOLIDATION」的整合共榮,到今年的「RESILIENCE」發揮韌性、尋求突圍,李芃君形容,這是一條從能力啟動、資源整合到體質調整的路徑,引領台灣影視娛樂邁向國際舞台。

NMEA
NMEA理監事集結產業代表,共思壯大台灣內容產業之道。
圖/ NMEA

她指出,高峰會結束後,NMEA也將以工作坊與共創計畫延續對話熱度,讓產業交流落地為實際行動。協會也積極拓展跨域合作,從企業交流、IP授權推動到媒體合作,串聯更多產業能量。

值得注意的是,自2022年起,高峰會同步啟動線上直播,三年累計已吸引超過20萬名觀眾參與,單屆觀看更突破8.1萬人次。李芃君認為,這不僅是數據表現,更代表台灣影視產業逐漸建立國際話語權。當產業以開放與創新的態度前行,才能在全球文化浪潮中,站上屬於台灣的舞台。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