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半導體版量化寬鬆?拜登秒簽晶片法案!對半導體產業的未來是解藥還是毒藥?
【專欄】半導體版量化寬鬆?拜登秒簽晶片法案!對半導體產業的未來是解藥還是毒藥?

編按: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中美貿易戰擴及半導體,美國為強化競爭力推出《美國創新與競爭法》,通過扶植美國本土半導體產業的「晶片與科學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 of 2022, H.R. 4346)」,包含527億美元的半導體補貼,以及約2,000億美元的科學研究經費,實際上就是「半導體版量化寬鬆(Semi-QE)」,一般預估英特爾為最大受惠者,能分走大約200億美元,亞洲晶圓代工先進製程的兩強:台積電與三星各分走大約30億美元,同時法案規定未來10年內不得擴大在中國先進製程投資,晶片法案到底對半導體產業的未來是解藥還是毒藥?

砸520億美元根本杯水車薪!力圖重掌方向盤意味濃厚

半導體先進製程的晶圓廠是龐大的投資,一座晶圓廠的資本支出14奈米大約100億美元,先進的7奈米大約125億美元,5奈米大約160億美元,這回美國政府補助的520億美元如果拿來建廠,不過只夠蓋3座5奈米晶圓廠而已,可以說是杯水車薪,但是卻有很大的點火作用,吸引各大晶圓廠赴美投資,台積電、英特爾、三星新廠都已經開始動工,帶來上萬個工作機會,晶片產業的未來「美國製造」是成功的開始。

Intel-Gelsinger-Investor-Meeting.jpg
圖/ Intel

晶片法案補助520億美元杯水車薪卻是帶頭作用

半導體先進製程的晶圓廠是龐大的投資,一座晶圓廠的資本支出14奈米大約100億美元,先進的7奈米大約125億美元,5奈米大約160億美元,這回美國政府補助的520億美元如果拿來建廠只夠蓋3座5奈米晶圓廠而已,可以說是杯水車薪,但是卻有很大的帶頭作用,吸引各大晶圓廠赴美投資,台積電、英特爾、三星都已經開始動工,帶來上萬個工作機會,晶片產業的未來「美國製造」是成功的開始。

晶片法案通過對台積電、三星、英特爾短期利多於弊

晶片法案補助金額雖然杯水車薪,但是只要有補助對正在建廠的台積電、英特爾、三星來說不無小補,對台積電與三星短期而言是利多,因為在美國建廠成本高,未來可能拉低台積電與三星的獲利,美國的補助款可以提供部分幫助,但是三星在中國投資高達258億美元,西安NAND Flash廠佔三星的NAND Flash總產能高達42.3%,三星因為受到美方制約可能無法持續擴充西安廠,等於把中國的記憶體市場送還給中國本土廠商,短期可能造成衝擊。

晶片法案對英特爾是大大的利多,英特爾才剛公布第二季財報營收為153億美元,較去年同期下降了22%,遠低於分析師預期的180億美元,更從原先51億美元的獲利,變成虧損4.54億美元,毛利率也從原先57%的水準,大幅衰退至36%,下滑超過20%以上。

美國520億美元補助款預估英特爾可以拿到大約200億美元可說是大利多,原本英特爾在先進製程與代工成本都落後台積電,有了補助款至少代工成本與台積電拉近,在價格上將會更有競爭力。

Samsung Nano City (Hwaseong)_圖片來源Samsung
圖/ 三星

量化寬鬆造成通貨膨脹,半導體版量化寬鬆結局如何?

為了應對2008年的金融海嘯與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世界各國政府發明了「量化寬鬆(QE:Quantitative Easing)」這個名詞,美其名是一種非常規的貨幣政策,事實上等於變相把錢灑到市場上,提高實體經濟環境的貨幣供給量,這麼做相當於間接增印鈔票,最後的結局就是「通貨膨脹」,最近美國不停升息就是在承受這個苦果。

美國晶片法案積極行動,很有可能造成世界各國加緊腳步,包括:歐盟、日本,甚至印度都會加快針對半導體製造業的補助,可以預期將在全球掀起一場「半導體版量化寬鬆(Semi-QE)」,全球大建廠短期內對於半導體製程與檢測設備、材料與特用化學品、上游的晶圓片、下游的封裝測試等帶來利多,但是未來結局很可能是「供過於求,對世界各國半導體製造本土化是解藥,但是對全球半導體產業卻可能是毒藥。

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曾經說過:在美國生產晶圓是昂貴浪費且徒勞無功的事,在美國製造晶片的成本比台灣貴50%,這完全趕不上台灣的獲利。

產業發展應該順其自然,現在美國政府用晶片法案補助吸引台積電、三星、英特爾赴美設廠,結局的確做到了「美國製造」分散風險,但是也將造成晶片供過於求的現象可能由成熟製程擴散到先進製程,長期而言對半導體產業未必有利。

台積電
圖/ Shutterstock

晶片法案對台灣半導體產業的影響是什麼?

「在美國生產晶圓是昂貴浪費且徒勞無功的事」,這個條件成立的前提是假設兩岸和平,如果這個假設不成立,那就一切都必須重新評估,以成本的角度目前台積電蓋美國廠當然是不符成本的賠錢貨,但是如果兩岸發生戰爭,客戶最快的方法是轉單到台積電美國廠,設計圖與製程參數幾乎不必更動,怎麼知道現在的賠錢貨會不會未來反而救了台積電?

最近兩岸發生嚴重的地緣政治風險,全球的積體電路設計公司一定會全面重新檢討評估將訂單全部下在台灣的風險,將部分訂單轉移到英特爾、三星,甚至台積電美國廠的可能性大幅增加,影響到的不只是台積電,還包括台灣其他晶圓廠與整個半導體上中下游的產業。

至於整體影響多大,未來還要觀察兩岸政治因素是降溫還是升溫,不論如何這些對美國半導體製造業是一大利多,對台灣而言卻是警訊,值得我們留意。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責任編輯:傅珮晴、吳秀樺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進擊的機器人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