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從FTX破產看創新與投資!暴風雨後,下步就要開始建設
【觀點】從FTX破產看創新與投資!暴風雨後,下步就要開始建設
2022.11.16 | 區塊鏈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最近兩週,FTX 從擠兌到申請破產,受到重創的幣圈與牽連領域越來越大。矽谷即使不是重災區,但區塊鏈與加密貨幣也是許多知名創投與創業者過去五年湧入的領域。對於區塊鏈與加密貨幣。我一直抱著好奇的心理研究,也曾經訪問過同樣出身 MIT、同樣在非常年輕就致富的區塊鏈投資人。但經過兩年的觀察,我得出下面的心得,也就當作留給自己的一個註腳。

讓我先從最基本的問題開始。區塊鏈的價值在哪?加密貨幣為什麼可以炒作?又為什麼無論是股市或幣市,市場價值可以衝破天際又瞬間蒸發?

其實價值都是信仰出來的,價格則是交易出來的。當所謂市場價值是由交易價格吹捧出來的時候,本質意義與剛性需求是否存在,反而可能被信仰者忽略。

加密朋克頭像CryptoPunks
圖/ larvalabs

鏈圈與幣圈試著挑戰既有的金融制度、企業結構甚至主權價值與監理意義,也用演算法與分散式架構來創造稀有性、可信度與流通性,但去中心化是說法、是騙局還是趨勢,至今難以判斷。

宗教、主權、法幣、國際金融也不是瞬間發生就穩固的,而一套貨幣體系的設計、實現或擴張,背後都不是單一因素。

再來談談加密貨幣的穩定基礎。我認為加密貨幣(或任何一種交易媒介)要成為穩定系統的基礎,就必須擺脫炒作元素,或設計出比脫離金本位之後的現代美元制度更厲害的支持體系與穩定系統。

美元不會沒有人要炒作或挑戰,但發行跟維持美元的機構必須能對付這些挑戰。反之,美元越穩定,才有可能形成在這個系統上炒作各種金融商品跟投資機會的生態系,以及拿來作為原物料與人力資本、國家財富的交易體系。

bermix-studio-aX1hN4uNd-I-unsplash_比特幣美金.jpeg
圖/ unsplash

資金成本來自於貨幣本身的時間價值。貨幣的本質是來自經濟行為的交易需求,包括生產、消費、儲蓄與投資的所有流動與交易需求。當加密貨幣能成為經濟行為的交易元素,穩定性接近或超越超越法幣,才有可能建立區塊鏈世代所相信的新體系。

否則目前加密貨幣最大的需求是遠離法幣的黑暗面需求,例如炒作、套利、洗錢或軍火商、難以兌換美元的國家或企業。因為沒有跟經濟行為產生大量的連結,所以必然難以穩定,也就會走向炒作及投機屬性。但一旦走向了穩定,很容易就會被法幣體系收納,被既有制度收編。

若不走向穩定,就必須要破壞既有體系,也就是所謂的創新。我認為真正有價值的創新還是從本質上改變人類或整個地球的生活、生命、生態或生存需求的,還有改善既有經濟行為(生產、消費、投資、儲蓄)效率的發明。

廿一世紀以來,金融科技、數位健康、綠能產業、智慧經濟,還有機器人與人工智慧所取代的各種人力,都產生了基於剛性需求的本質意義。加密貨幣與區塊鏈的真正價值絕對不應該在炒作與投機事業上,而是連結到奇點降臨(人工智慧超越人類總體能力,同時人類成為跨星球物種)之後的人類新生存型態。

錯-失敗-難過-悲傷shutterstock_119657461.jpg
圖/ shutterstock

科技發展的歷史顯示,人們通常對短期過於樂觀,對長期又過於悲觀。這也就為什麼投資必須長期,而且要迴避短期獲利的陷阱。我依然對區塊鏈的發展保持關注與正面態度,但也對於這些年出現的短期行為感嘆不已。

事實上,若回到創業與投資的初衷,也就是價值創造來看,這世上能賺錢的項目很多,而最大的風險都來自環境跟人。 我自己歷經多次創業與投資失敗,得到的教訓可以歸納為這兩條。

  • 我不能理解、幫不上忙或加值的項目或領域,就不是我該賺到的錢。
  • 反過來說,即便賠錢也要能學到獨特經驗,否則不該投資與花時間。

但身為投資人與創業者不就是應該擁抱風險、挑戰未知嗎?

其實風險應該藉由投資時的資源拿來管理或去除(De-Risk),而未知也只是好奇心與好勝心的另一種說法。

那麼若創業失敗、產業崩盤,對投資人、創業者與整個社會來說,是好事還是壞事?

我覺得,任何產業的泡沫短期很傷,但長期都是好事,要麼淬煉出長期有價值的技術,要麼燒出改變人類生活的新企業或新制度。

任何企業或領導者的失敗,也應該要燒出一群有經驗的創業者跟經理人。 矽谷經過兩次的泡沫化與淬煉,現在就是考驗區塊鏈世代的時候了。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責任編輯:錢玉紘

關鍵字: #加密貨幣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資本市場迎來新氣象!簡立峰:從「臺灣人的亞洲」轉向「世界的亞洲」,主動招募國際互補性新創
資本市場迎來新氣象!簡立峰:從「臺灣人的亞洲」轉向「世界的亞洲」,主動招募國際互補性新創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聯手臺灣證券交易所、證券櫃檯買賣中心共同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象徵臺灣資本市場邁向新局面。此平臺鎖定重點產業、法規鬆綁及強化推動策略等重點項目,面對此布局,擁有產業導師、獨立董事及投資者等多元角色的簡立峰,分享他的觀點與建議。

簡立峰開門見山直言,現在是臺灣資本市場加速前進的「好時機」。從量化角度來看,臺灣上市櫃公司總市值規模達94.9兆元,國家別排名全球第8名;特別是資通訊與半導體產業,目前已有四家企業(台積電、鴻海、台達電、聯發科)進入世界市值500大。受惠科技群山加持的優勢,讓打造「亞洲NASDAQ」的願景有厚實的底氣。

此外,簡立峰相當肯定本次針對創新版的制度優化,提供更鬆綁、具有創意的做法,大幅提高了國際團隊來臺上市的便利性。不過,除了擴大投資規模與流通性,簡立峰也提出三個策略觀點,鼓勵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多家善用制度優勢,設定更宏大的發展目標。

觀點一:深化內部資本市場創新動能,鼓勵「小金雞」早期上市

這幾年臺灣的新創趨勢,簡立峰指出一個現象:現今成功的上市櫃案例,多半是大型集團的「小金雞」(子公司或孫公司),但集團通常傾向在小金雞獲利穩定並能確保控股後,才會在市場上釋出少數股份(25%)允許其上市。此情況容易造成臺灣的資本市場動能不足,甚至讓國際以為臺灣缺乏新創的誤解。

對此,簡立峰認為創新板的價值,即是鼓勵小金雞能提早登板的腳步,一來展現創新能量、翻轉產業典範;二來邁向資本市場不只是需要募資,更重要是上市後的經營策略,知道自身優勢所在,將營運方向隨時調整更貼近資本市場的需求。

因應簡立峰的觀察,本次創新板的新制,即是讓本國公司的股票集保期間從二年縮短為一年,並免除三年的承銷商保薦。此舉有助於降低集團小金雞提早進入市場的法規門檻,讓企業能更快速、更早實現「面對市場」的目標。

觀點二:強化產業聚落思維,主動招募國際上與臺灣互補的新創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成立的重要訴求之一,便是要成為亞洲NASDAQ。簡立峰直言,「如果是以此為願景,那它就不應該只是『臺灣人的亞洲』,而是成為『世界的亞洲』,也就是主動吸引更多國家的創新企業來臺上市,那麼招商策略必須從被動等待,轉為主動積極洽談。」

至於招商的目標該如何鎖定?簡立峰認為臺灣資本市場最重要的價值,在於其聚落現象,因此建議可瞄準能與臺灣產業有高度互補的區域國家或技術領域。讓臺灣的供應鏈業者與他們成為戰略夥伴關係,共同分享這些國外企業來臺上市後所創造的利潤。

如果是區域國家,簡立峰拿「以色列」為例,該國新創擁有強大的創意和軟硬整合能力,但缺乏生產製造基地,若考慮來臺灣上市或募資,將有利於他們與臺灣的製造商建立關係,增加其信賴度,並容易找到供應商。至於前瞻技術方面,簡立峰認為矽光子、3D封裝/先進封裝、AI資料中心冷卻等,與臺灣半導體產業有緊密合作關係,可借助資本市場吸引這些企業來臺投資、上市,不僅是實體的產業聚落,更有助於形成虛擬的資本市場聚落。

簡立峰的論述,也呼應亞洲創新籌資平臺鎖定的重點產業,涵蓋半導體、人工智慧、智慧製造、數位雲端、機器人、次世代通訊等前瞻新經濟領域。另外國際企業來臺上市的門檻,證交所也優化了既有制度,針對主要營運地或股東結構均未涉及陸港澳地區之外國企業,調整臺籍董事席次過半規範,僅須設置臺籍獨立董事至少二席。

觀點三:吸引國際分析師、產業媒體,成為亞洲NASDAQ絕佳觀測站

最後,簡立峰認為一個能持續有活水挹注的國際籌資平臺,成功上市是手段,但真正關鍵的目的,是能持續獲得投資並取得市場關注的聲譽。要獲得聲量,具體的執行策略是提高國際能見度,吸引國際級分析師的關注。

簡立峰以當時Appier在日本上市為例,他提到上市對Appier的最大益處並非來自本益比,而是被國際金融機構的分析師看到,並獲得他們的分析與報導。「這些報導對於B2B企業來說,是最紮實的行銷加分,能極大化取得業界客戶的信賴。」

簡立峰認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下一步,可主動規劃一些登板的亮點案例,形成「標竿」進而產生群聚效應。對此,證交所回應未來將以多元行銷策略,配套措施包括加強外國公司資訊揭露,提高法人說明會的召開頻率,藉此提升企業國際知名度,為國際分析師提供更充足的資訊來源,助力更多指標的企業打響全球名氣。

國家發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詹方冠在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啟動典禮上提到,臺灣經濟發展已從勞動密集、資本密集階段,進入到創新驅動的全新里程。最後簡立峰肯定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成立後,期待它的角色能槓桿資本市場的力量,讓『臺灣人的產業』轉變為『臺灣人主導的產業』,仰賴國際企業壯大臺灣的人才庫,同時也為臺灣創造新的經濟發展動能。」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