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股票市場投資,最重要的是學習控制風險,每天看新聞報導或耳語消息來投資,絕對不是控制風險,而是人云亦云。任何一個想在市場上成為贏家的人,要有自己獨特的觀察,我自己有六個觀察指標,包括:公司經營團隊、產業地位,核心競爭優勢、未來的潛在機會、財務表現及股東結構,這些面向成為我走第一線報訪,輸少贏多的重要邏輯。
如果以權值來分,經營團隊佔50分,其他部分各佔10分,為什麼經營團隊這麼重要?因為公司是人所經營而來,所有數字都是人所創造。假使經營團隊這一個項目已經可以拿到50分,再去看財務結構等其他指標就會很安心,如果經營團隊只有20分,他的財務結構再好,你也會懷疑。
這一回,我先說如何觀察經營團隊、找出好的投資標的,往後將陸續分析其他幾個指標。
觀察一家公司的經營團隊,有三個面向要注意,分別是策略、願景及企業文化。這三者的差別在於:策略是隨時因應外在變動而做的調整;願景是一家公司所追求的目標,時間也許是3年或5年,是讓員工追尋的目標,而企業文化,是不容改變。像美國最近的安隆事件,是經營者無限制的擴張,追求貪婪,造成一個誇張的企業文化,也因為此,安隆很早就埋葬下他的失敗因子。
觀察經團隊這個指標,最要緊的還是經營者本身。他的重要性在哪裡?我們舉中外幾個例子來看。
**重新定位公司的價值
**1996年德州儀器前任總裁在歐洲旅行時,因心臟病病發過世,當時接任的新CEO才41歲,他一接任後隨即召開全球副總裁級以上的會議。在會議中,新CEO問與會的副總裁,客戶對德州儀器的定位是什麼?有人說德州儀器是半導體公司,也有人說是國防設備公司,還有人認為德州儀器是一家醫療設備廠商,經過討論,最後他把德州儀器定位成DSP(數位訊號處理)公司。
這位CEO為什麼有這個動作?因為德州儀器是一家掛牌公司,掛牌公司的市場價值檢定,就是市值營收比(股票價值×發行股數/營業收入)。前任CEO在位時,德州儀器市值營收比是1:1,新任CEO覺得這對德州儀器是under value(價值低估),所以他在全球會議後,賣掉國防設備部門、醫療設備部門,也幾乎賣掉半導體部門,全力發展DSP。
結果,在2000年市場非常booming時,把德州儀器的市值從1:1拉到14:1,即使現在美國店頭指數從5000點,跌到1800百點,德州儀器的市值營收比還有8:1,這代表著經營者帶頭建立願景,市場也願意認同。
回過頭來探討台灣的兩個例子,一個是反面,一個是正面。
先從反面來看,台灣有一家做主機板的公司,經營團隊大部分持有的股票都用質押方式持有,投資者投資以後,永遠不知道他會賺多少錢給你,只是聽經營者嘴巴講,投資者沒辦法在每個月或每一季瞭解這家公司的財務內容,這樣的CEO是殘缺的。
**相信正直、透明的經營者
**
這樣的情形下,買他,不是投資他,而是在一個風險中追求利潤,你的風險自己沒辦法掌控,雖然他在營業收入方面創造收益,可是你不知道這是正直的心所創造出來的,還是一種作假的收益,沒辦法看的情況下時,這是負面的,不值得信任的。
而另外一家公司,經營者在掛牌後,把周刊專欄停掉,嚴格禁止自己曝光,集全部心力專注在公司經營,不但經營的項目透明,財務狀況也透明。
我再次強調:公司是一個人在經營的東西,所有數字都是人創造的,正直、透明的CEO所帶出來的企業文化不會差太多。這些CEO的共同特質是:他們都很專注於本業的經營,用核心能力去延伸價值,不會做跟他核心能力沒關係的多角化事業,自己的實力有多少就做多少。
為什麼我要到第一線去拜訪公司和這些CEO對談?因為財務報表、技術分析等每一個人都可以學習,只有跟CEO面對面對談,才可以深刻感受這個人。而我所謂的CEO並不是指被聘任的總經理,因為被聘任的人講得再多,都是人家用薪水來請你。我的邏輯只鎖在第一代創業家,我不相信財務數字,我比較相信人跟人相處的特質。
舉幾個我所觀察的小例子。
我曾經拜訪過一位CEO,短短30分鐘內他不斷接電話、批公文,這背後代表老闆授權不足,才會連30分鐘的空檔都撥不出來;我也遇過一位CEO在一小時的訪談內,不但可以談公司策略,也可以跟你談一些風雅,這告訴你這家公司制度很健全;我也曾拜訪一家公司,老闆手上擦著透明指甲油,這告訴你老闆有成就後,卻開始安逸,沒辦法延續原本刻苦耐勞的精神,開始講求形像維護,這在我觀察第一代創業家的邏輯裡,我會打折。
**從小地方觀察經營者的特質
**
除了直接面對經營者外,閱讀公開說明書也是一個可以觀察到經營者特質的方法。
舉例來說,公開說明書裡面有載明經營者的學歷背景,如果一家公司的經營者只是小學畢業,可是團隊裡面沒有去補強學歷比較好的,可能要打點折扣。
公開說明書第一頁的左邊,有這家公司資本的形成過程說明,這也是判斷CEO特質的重要指標。當股本形成來自於現金增資,比例高達70%、80%,這告訴你這家公司一天到晚跟股東拿錢,另外一個是盈餘轉增資,比例如果高達95%,這代表著公司老闆創立過程,他一定是賺多少錢做幾分事情,完全不跟股東拿錢。
一個讓人佩服的CEO,就是華倫.巴菲特講得:「要正直、智慧、活力」,我前面提到的主機板公司老闆,他有活力也有智慧,但是不正直,造成這家公司在投資語言裡,充滿無限風險。所以投資人在看經營團隊時,應該首重經營者的正直與否,才能幫自己控制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