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AI、機器人真的有本事顛覆藝術嗎?「工具」與「創作者」如何劃界線?
【觀點】AI、機器人真的有本事顛覆藝術嗎?「工具」與「創作者」如何劃界線?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當我們觀賞一件藝術作品時,最在意的是作品本身、還是背後的藝術家呢?換個觀點提問,如果一件作品能打動人心,卻發現背後的創作者竟然是AI或是機器人,那它們有資格被稱為藝術家嗎?

挾其強大的運算、搜尋、與推衍能力,AI機器人涉足於藝術領域已經是現在進行式,但大多數人也許是將其視為一種較為厲害的工具,或是單純抱著看熱鬧的心情,畢竟它不具有自我意識、也沒有美醜的概念,真正的創作者終究還是隱居背後的人類,但依據數位時代九月份的報導《靠AI繪圖卻收費300元,合理嗎?Midjourney是藝術界的新工具還是隱憂?》,遊戲設計師傑森.艾倫(Jason M. Allen)在科羅拉多博覽會的藝術大賽中,運用AI圖像生成軟體「Midjourney」所完成的作品竟然在「數位藝術」類奪下首獎,這可讓藝術界群情譁然,再也不能一笑置之!原來純然理性的AI在標榜感性的世界是有立足之地,絕對有實力在藝術創作中扮演關鍵性的角色。

Jason Allen midjourney
Jason Allen於Discord論壇分享自己的AI創作。
圖/ Jason Allen於Discord論壇分享

如果AI的身分只是「助理」,你可以接受嗎?

進一步剖析這個案例,我們可以將「Midjourney」類比成一位貼心、稱職的助理,傑森.艾倫只要給出個大致的概念,並無須定出清楚的規劃與步驟,它就能提出各種可能的設計,甚至是他事先並沒有設想到的情境,這過程可重複進行直到創作者滿意為止,那麼大家可以接受這種合作模式嗎?會不會也想擁有一位這樣的助理?

而不只AI,機器人的表現也不遑多讓,就在2019年1月,位於台中的國立台灣美術館推出名為《the big picture》的特展,主角是來自德國的工業機械手臂KUKA,它在長達近四個月的展期中,以完全不休息、畫筆不離開畫布的方式描繪出火星的表面景象,除了最終所完成的畫作之外,中間的繪製過程也被視為是創作的一部分,想問的是,我們應該如何評價此作品的藝術性、又該如何看待作為「繪者」的機器人呢?

shutterstock_581347984_robot_painting.jpg
圖/ maxuser via shutterstock

也許我們可以將《the big picture》視為一種裝置藝術,機器人順勢就成為了新一代的媒材,藉由它比擬人類的自主形象,當機器人孜孜不倦、一筆一筆作畫的同時,觀眾彷彿看到一位全心投入的畫家,堅定不移地將心中的意象呈現在眾人面前,換句話說,即使機器人並「無心」創作,觀看者卻能感受到那股「心意」。而除了透過機器人所製造的移情效果外,以技術面來看,KUKA也充分展現出高於人類的精準度、持續力、以及處理巨幅畫作與細節的能力,這些被歸類為工匠式的技巧也不容小覷,正如眾所熟知,攝影技術的誕生對畫界是具有深遠的影響,看來機器人斜槓繪者的職涯才正在開始。

這些案例讓我們見識到AI機器人的功力,但仍不用太過緊張,由上述所言,現階段它們還是扮演著工具性的角色,作為「助理」、「媒材」的形式協助創作完成,仍不至於直接挑戰到人類主導的地位。

「合理的輔助」難界定,不妨想想藝術的本質?

不過若深入去談引起爭議的原因,是因為這些「工具」似乎正在日漸強大,甚至有喧賓奪主之嫌。

我們以運動領域作為對照,器材、裝備也正持續改進中,以球拍為例,所採用的材質直逼太空梭,既輕巧又避震,但底線是不能有動力源,總不能加裝個馬達吧?

也就是說,作為工具的核心應該是輔助性、而且是被動形式,即使是被動輔助也必須有所限制。不知道大家是否對十幾年前、人稱「刀鋒戰士」的南非截肢短跑選手皮斯托利斯(Oscar Leonard Carl Pistorius)還有印象?在碳纖維材質義肢的協助下,他的跑速快到讓人質疑是否是不公平競爭,進而迫使國際田徑總會修改規則,禁止使用此類器材。

奧運選手「刀鋒戰士」皮斯托利斯(Oscar Pistorius)
奧運選手「刀鋒戰士」皮斯托利斯(Oscar Pistorius)。
圖/ 路透社

而AI機器人與藝術領域的糾纏更為複雜,更何況藝術作品高下的評判本來就相當主觀,又該如何界定何謂「合理的輔助」呢?

也許我們也無須過於糾結,是不是就將AI機器人的介入當成是一種轉機,趁此機會好好審視一下藝術競賽的意義,更加深入思考藝術的真諦?因為展望未來,AI機器人應該會持續它的「超級工具人」身分,也說不定它們能隨著技術的演進「無心插柳」地提供超出人類想像的創意,而我們真的需要在意AI機器人與藝術家到底是如何分工嗎?

如果觀者的感受是最終的裁判,是不是就讓作品自己發聲呢?畢竟藝術所追求的,不就是感動人心的作品嗎?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台日半導體新局 全解讀
© 2024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