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心靈
美學心靈
2002.04.01 |

微軟密集打出「Life is short. Play more.」廣告影片,Xbox與PS2的世紀大戰終於開打了。這是美國民生電子工業吃鱉30年以來,第一次像個樣子的帝國大反擊。
70年代以來,北美民生電子工業(以TV為旗艦產業)已完全被日本族誅滅種,連RCA這個TV技術開山祖師爺都無條件繳械投降。
二次大戰「蒼龍」、「出雲」等航空母艦組成的戰鬥群只出擊到中途島就含恨被擊沈,永眠太平洋深處。70年代的SONY、松下、東芝……卻終於完全掃蕩美利堅共和國。大和民族各武士家族的氏徽和Logo入侵美國所有家庭的起居室,大和武士的旗幟飄揚在美利堅牛仔家庭的核心地盤。
30年來,美國雖然持續主宰了IT與通訊產業,但民生電子工業只能稱臣於日本足下。現在微軟終於向SONY挑戰了。這可是一場精彩可期的跨太平洋世紀大戰。
台灣所有接Xbox相關訂單(以及所有曾被微軟洽談但決定不做)的廠家都知道,Xbox的硬體是很難賺錢的。
微軟為搶佔全球起居室地盤(除了比爾蓋茲已經佔領的全球office和家庭中書房),這次可是連吃奶的力氣都擠出來要和盤據全球起居室地盤的巨人「相撲」。
雙方也都清楚,這次決戰的「中途島」絕不在PS2、Xbox的硬體,而是雙方可動員、聯盟的Game Title廠家和他們所開發出來的雄偉瑰麗、具狂野想像力、令人驚豔且帶來歡愉的Game Title。
微軟本身做軟體的,會這樣想不足為奇。SONY歷經CD vs. LP、Beta max vs. VHS等大戰役的體驗與教訓,對content的重要性自然也了然於心,點滴在心頭。
看看鄰居打架,回頭想想我們自己。
檢視台灣過去10年的「年度十大風雲產品」評選,累計將近有四成(39%)的風雲產品屬於content產業,其中去年content產品更特別突出,十項中佔了六項。近兩年平均統計也有五成的份額。
對習於以硬體產品製造優勢取勝的台灣產業,上述趨勢特別值得注意。將來更多的毛利恐怕是來自content而非硬體製造,如果台灣產業要升值,以軟促硬,促使Corporate Taiwan愈來愈軟是極為重要的挑戰。更值得警惕的訊息是39%的內容型風雲產品中,有將近六成是舶來品。去年更突出,全部6項內容型風雲產品幾乎全部不是台灣製作的(電影《臥虎藏龍》勉強算0.5項好了!)。
內容產業代表一個地方的文化,沒有內容產業是很奇怪的事。如果台灣沒有自己的電影工業、沒有自己的內容產業,那我們的聲音、我們的感情,人家是聽不到、感受不到的。
日本許多硬體商品生產的優越性雖逐漸為其他許多國家日漸趕上,但是因為長年以來企業與民間社會對文化、藝術的重視與支援,現在日本在軟體內容產業方面也有了很大的創新成果。像東京,現在已經成了一個具有高度創作性的,十分有趣的都市。在東京產生的新種文明,或許不像翡冷翠、威尼斯等歐洲名城的蘊含厚實,但顯然對於亞洲及全世界都有很大的影響(如漫畫《流星花園》……)。
在燦爛的東京,日本各種「內容文化」,如動畫、電玩、音樂、服飾、藝品乃至建築,甚至美食、日劇各擁有一片天。未來數年,甚至數十年,日本得依賴這些輕薄短小的精緻、優雅細膩的文明來過日子。
這些具體的內容產業創新成果,背後仰賴的是日本的美學心靈與「東京感性」(Tokyo Amenity)!
台北的感性(Taipei Amenity)在哪裡?台北的美學心靈呢?為什麼我們的內容產業創造力不夠生猛?
台灣社會擁有全球華人社區最沒有垂直權力距離,最有利創造力勃興的組織平台環境,台灣也不缺內容產業美學創新最需要的「熱情」,但我們把熱情都聚焦到政治上去了。
台灣社會對政治太熱愛,把政治當連續劇看,對政治太關心、太癡迷,台灣社會的感性與感情幾乎在政治上消磨殆盡。我們一直都在講別人的不對,從來沒有稱讚別人的好。這是十幾年來很糟糕的現象,大家都在講別人不對、抱怨、抗議。
在所有影視內容產業中,投資成本雖高,但價值效益也最高的電影,台灣形同放棄(我們有一流的電影創意人才,國際影展屢屢得獎,但我們也有最弱的電影工業)。相反地,卻在投資成本極高,但價值效益最低,完全沒有重複使用價值的新聞節目呈現歇斯底里的投資競爭,這完全是政治發燒效應。新聞節目可以說主要在餵養狂熱的政治心靈。一個社會不能沒有感性,但這個社會對政治太癡迷了,我們竟是靠政治抒發我們感性。我們似乎忘了,新聞節目自第二天就沒效,也不能「文化出口」,基本上沒有外國人要看台灣新聞節目。
台灣的情況是下焉者政治太多,效率太少;上焉者則又管理心靈太多,美學心靈太少。我們好像不太理解:效率之外,還有溫暖;正義之外,還有慈悲。
缺乏美學心靈的社區,內容產業創新成果的貧乏是可以自然預期的結果。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2025台灣設計展在彰化!直擊「圓未來之行」必看十大亮點:3+1大展區,跨入時空轉換通道,共創未來新可能!
2025台灣設計展在彰化!直擊「圓未來之行」必看十大亮點:3+1大展區,跨入時空轉換通道,共創未來新可能!

亮點一:回溯城市源頭起點,航海語彙彷若時光倒流

「圓未來之行」共分為室內三大展區與一戶外展區,以「與城市一同成長」做為策展主軸,梳理出:「源─緣─圓─合」x時光「過去─現在─未來」串接時代軸線,將彰化的「交通、建設與生活」呈現於展區中。「源」記憶之源展區入口處,是彰化航運貿易的起點,設計語彙透過水波、帆船、引領觀展者漫步前進,從最微觀的早期建材文物看到城市發展的歷史,如:清領時期至日治時期的多樣建築元素與素材,包含:戎克船、壓艙石、福州杉、枕木、酒甕,回望彰化的源頭,憶起移居而來的風光繁榮。

亮點二:光雕沙盤演譯交通建設願景,點亮未來發展藍圖

「緣」的轉譯之間,以「連結」為核心主題。居民與城市透過交通路網緊密相繫,象徵彰化從人與地的互動中,編織出發展的脈動。〈脈動彰化〉展項以光雕技術投影於立體沙盤模型上,生動演繹「一軸一環雙樞紐四引擎」的整體建設願景。
隨著各交通樞紐依序點亮,縣域交通網絡的節奏逐步展開,城市與鄉鎮間的連結脈絡清晰浮現,展現彰化邁向均衡發展、共榮未來的宏觀藍圖。

1014_2.jpg
〈脈動彰化〉以光雕技術生動演繹「一軸一環雙樞紐四引擎」的整體建設願景。
圖/ 彰化縣政府

亮點三:模型x互動表述社群共融,實踐宜居生活的想像

以等比縮小建築模型結合互動展示,呈現伸港基地新時代青年住宅與社會住宅的「租售共融」模式,觀展者可透過互動深入瞭解青宅社宅共居的設計意圖與社會影響,感受彰化如何回應居住正義與社會福祉的生活需求,看見宜居城市的生活模樣。

1014_3.jpg
〈宜居共築所〉展示伸港基地「青宅+社宅共居」的創新政策。
圖/ 彰化縣政府

亮點四:鹿江綠建築校園AR互動,亮相生態x教育x文化的交織成果

教育是宜居生活的一大環節。「鹿江綠建築校園」透過立體模型結合互動呈現:未來綠學園─教育x永續x建築示範,將綠建築結合AR增強影像互動,觀展者用手機對準模型,即可看到校園的環境永續設計特點,讓綠建築不僅是獲獎的優秀成果,更是一個精心設計的教育實踐。

1014_4.jpg
本次作為【圓未來之行】展區的鹿江國際中小學,即是榮獲公共工程金質獎的綠建築場域,民眾可透過掃描模型上的標示點探索其中的永續設計。
圖/ 彰化縣政府

亮點五:你看不見的城市隱形治理設計,一地多用校園複合蓄洪池

展區中,將「全國首創校園複合蓄洪場─地下停車場兼蓄洪池」,透過立體模型結合電控薄膜,呈現蓄洪場域與生活場域的結合。看資源如何整合應用,超越既定印象,創造一地多用,融合教育、社區、防洪機能的複合設計新模範,表達城市韌性設計的新可能。

1014_5.jpg
〈全齡照護網〉展示一站式長照大樓,民眾走至定位即可揭露對應設施的照護服務。
圖/ 彰化縣政府

亮點六:回應健康共融的生活型態,窺見一站式長照大樓、共融公園等

健康共融的生活型態,城市是如何回應的呢?展區中也將呈現城市「全齡共享」的生活設計典範,讓不同的年齡層,都能被承接、照護與支持,展出:因應共融需求而設計的一站式長照大樓,內含不老健身房、托嬰與育兒親子館、長照創新等多項措施,只要踩在地上互動點位,便會亮起相應服務的大樓樓層,完整了解一站式長照大樓的服務項目。此外,也設計了「反應力x不老健身房」、「全民運動」等互動感應投影遊戲,以及未來「共融式遊戲場」投票選擇,表達未來城市規劃意向,提供參與城市共融的連結與共造,傳遞永續、人本兼容並蓄的溫柔回應。

亮點七:探索時間如何轉譯新生?走進老屋再造活化空間

展區概念中,回應300年的城市建設新舊共生,「時光新生所」打造出「老屋點燈造型故事屋」,精選五組代表案例,從老屋前身到改造過程,以及此刻的成果,看見老屋與社區、青年與夢想、創業與創新,透過建築再造表達當代生活的新生命與城市活力。

1014_6.jpg
〈時光新生所〉以翻牌形式呈現老屋整修前後的使用對比。
圖/ 彰化縣政府

亮點八:情境式體驗未來車廂,城市藍圖引導對未來的渴望期盼

當過去、現在被梳理完整後。未來會是什麼呢?「未來城市展區」則以縫合、綻放、圓滿、快捷幸福未來為題,透過「情境式劇場」,讓觀展者置身未來車廂中。搭乘未來號看著窗外,播放著目前規劃的未來藍圖,當旅程來到終點,未來就是始於現在的行動。邀請你共同參與種種希望與可能性。

1014_7.jpg
【圓未來之行】展區內的未來車廂,在車廂兩側呈現城市未來規劃遠景,帶給每位觀展者沉浸式體驗快捷幸福未來。
圖/ 彰化縣政府

亮點九:建築AI互動選擇,未來共創基地展區實驗計畫

彰化縣長王惠美表示,「未來城市的藍圖,必須由民眾共同描繪,唯有大家的想法與創意,才能讓城市更貼近生活、貼近人心。」因此,「未來城市共創基地」設計共創互動環節,以大尺度的城市規劃角度出發,邀請觀展者共同打造屬於彰化的未來城。
以彰交特定區為城市共創背景,觀展者能透過平板互動,依需求、喜好選定主題類型與建築,如:該區域希望如何發展?公園綠地(共融公園、生態濕地)、產業經濟(百貨商場、研發大樓)、休閒育樂(美術館、圖書館等),民眾意見將影響城市發展指數,並由 AI 生成建築於畫面上,最終於大顯示螢幕上看到共創未來城市的樣貌。
透過互動體驗,民眾得以反思發展過程中經濟建設與生活環境的平衡取捨,展項最終會將互動成果整理成報告做為縣府施政參考,此區域的未來,將是共創而生的實驗基地。

1014_8.jpg
〈未來城市共創基地〉可透過平板互動生成多種建築,邀請民眾一同建設未來的理想城市。
圖/ 彰化縣政府

亮點十:戶外串聯生態作品區,看行動如何實踐永續?

最終,來到更宏觀的探討彰化未來城市的環境,傳遞三大核心:未來想像、智慧永續循環、綠色療癒,將其展現於生態設計作品中的〈魚的肚子是我們的生活〉、〈往事河光.未來亭〉、〈漂泊之所〉,分別呈現自然環境保護,由在地師生共創孕生作品、以太陽能系統呈現未來資源的自給自足,及將彰化歷史重要的戎克船體轉化休憩裝置。回扣彰化的起點主軸:生態環境與幸福宜居生活,完成一趟精彩的「圓未來之行」體驗。

1014_9.jpg
【圓未來之行】戶外展區中的展品:〈魚的肚子是我們的生活〉,呼籲大眾綠色環保、永續循環的重要性。
圖/ 彰化縣政府

採訪・撰文/楊喻婷
【彰化縣政府廣告】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