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小孩的數量超過小孩了。根據農委會數據,去年貓狗新登記數量為21.5萬,而截至去年11月,台灣年累積新生兒僅有12.6萬人。歸戶寵物的登記數量與新生兒數量的黃金交叉出現,讓寵物經濟一時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農委會在2022年初時指出,狗貓寵物的生活所需,一年內將可以創造新台幣600億元的商機。
值得注意的是,在寵物食衣住行育樂等各面向中,有一樁看起來「划不來」的生意,明明蒙受虧損,卻仍高速成長——那就是寵物保險。
狗貓創造1年600億商機,寵物險吸引保險業者搶進,5年成長1000倍
寵物保險有多划不來?
根據財團法人保險事業發展中心統計,寵物綜合保險的總收入件數在5年內,從2017年的74件,成長到2021年的57,140件; 保費收入金額也從13.5萬元,成長到1.61億元,成長超過1191倍 。然而同時間,寵物險的已賠款金額已經達到11.4億元,「賠款率」也一路上升,到了2021年時,已經達到96.09%。
也就是說,保險公司每收到100元,就要賠給保戶96元,真正拿到手的僅有4元,還得扣除人事等其他成本。寵物保險雖高速成長,卻是一門虧損生意。
代理超過30家產壽險保險商品的富士達保經台北一區部執行長廖英翔觀察,以目前的賠款率來看,保單收入減去賠款金額與各式管銷成本,產險公司推出這些寵物險保單,基本上沒有任何收益可言。專長醫療險販售的富士達保經台北一區部業務處經理楊晨熙舉例,平均一張寵物險保單約3,000元,基本上飼主一年只要帶寵物看超過3次醫生,那張保單就無法賺錢。
寵物險賠錢主因:無法精確掌握動物醫療風險
而導致賠錢最根本的原因,其實是無法精確評估動物的醫療風險。
「通常財貨、物品的風險很好評估,因為是『死』的,然而寵物是生命,除非飼主帶寵物做了完整的健康檢查,不然很難計算風險。」廖英翔認為,現在被歸類為產險的寵物險,其實是介於產險、壽險之間的灰色地帶。
「穩賠不賺的生意」保險公司為何如此熱衷?
楊晨熙表示,有愈來愈多的保險公司會要求飼主在投保時,出具寵物的晶片序號、血統證明、體檢證明、疫苗注射記錄等。但寵物不像人類有統一的健保與病歷系統,動物的就醫資訊其實是散佈在各個動物醫院中,也缺乏標準格式。
在高雄有5家連鎖動物醫院、會員數高達6萬名的寵物百分百執行長黃聰圍提到,不同動物醫院的醫療策略其實大有差異,有些醫院追求「最佳醫療」,有些追求「最適醫療」,這都讓保險公司在評估風險、設計商品時難有基準點。
理論上醫療險的設計需要「醫療統計數據」作為基礎,以人類癌症險為例,保險公司以健保數據、各式病例為基準,10幾年來一路調整,才讓癌症險發展到今日的水準。面對動物醫療產業缺乏統一數據的現況,廖英翔表示,保險公司只能透過每年保單的理賠狀況、就醫紀錄,來滾動式調整。
這也成為即便虧損,保險公司仍要積極佈局的原因。 正是需要這些保單的數據,作為未來評估風險的資料庫 。保險公司也透過提高自付額度、限制理賠次數等方式,想辦法度過難以評估風險的早期階段。
黃聰圍觀察,對照國外發展,寵物險的發展歷程會先後歷經「只求銷量不看虧損」、「保險公司開始建立黑名單、白名單」兩個階段,所謂的黑白名單,就是保險公司會觀察動物醫院與用戶在申請保費的誠實表現。下一階段保險公司則開始扮演類似健保局的角色,成為建立、分析動物醫療風險數據的第一線。
隨著動物醫療產業不斷往標準化、分級醫療前進,新創投入動物診斷醫材研發等,也將助寵物險產業發展更臻成熟。未來,保險公司將如何與動物醫療產業合作,將成為所有飼主的觀察重點。
責任編輯:林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