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去年稅收超徵4,500億,府會表示將發現金「還稅於民」,行政院長1月4日宣布每人發6,000元,法源及發放方式各部會還在盤整中,希望開春以後給全民新春祝福。此計劃的法源根據與預算編列,還需要立法院的審議通過。
台灣目前的政治生態,不管是藍營還是綠營,政府宣佈要推這種撒幣方案,都會被在野黨或媒體質疑。這麽大一筆預算一旦灑出去,一定有特定行業或商家受惠。幾年前,因香港政府臨時宣佈要派發消費券,我被徵召派駐到騰訊旗下香港純網銀,全程參與了一場消費券計劃的金融行銷大戰。
那是2021年初,當時香港接連受街頭運動以及疫情重擊,實體經濟就像躺在加護病房裏奄奄一息,過去賴觀光客維生的實體百貨零售與餐飲行業,不斷傳出名店倒閉的新聞。當香港政府決定推出「政府消費券計劃」,每人發放1萬港幣(約4萬新台幣)的消費券。不論市民還是實體零售業者都翹首以待,香港傳媒也把這次計劃稱爲「政府派錢」。
這次派錢比較特殊的是,史無前例地透過評選幾家香港的SVF儲值支付工具業者來發放現金券。消息一出,這些業者都樂壞了,像是天上掉下來的餡餅,SVF業者預期經此一役,市占率一定可以大增。我來梳理下消費券背後的行銷商戰邏輯:
平平都是錢,發現金跟消費券不一樣,透過誰來發也很重要
像台灣發「現金」主要討好民衆,發「消費券」則是討好民衆+商家。名爲消費券,就是要讓你去指定行業商家花掉,而不是存起來,這樣才能幫助餐飲零售爲主的實體經濟。台灣政府想發現金,民衆聽起來會比較爽,現金好啊不拐彎抹角,但發放現金會有較大比例是先存起來再說。
根據最新的台灣金融研究院與香港兩份2022年調查報告,疫情期間台港民衆的人均儲蓄額均創下歷史新高;美國政府不斷印錢撒幣給百姓紓困的結果是,許多美國人都把領到的錢去炒股,使得Apple和Tesla等熱門股的散戶數創下歷史新高,美國疫情期間的證券新開戶人數也創新歷史新高。所以, 發放「現金」是很容易討好民衆,但資金流向政府無法影響,對實體零售的幫助會比指定通路才能使用的消費券少很多 。
透過誰來發錢也是很重要的。因實體發錢作業量實在太大,疫情嚴重期間更應避免民衆群聚,愈來愈多的發錢是走數位方式進行。發消費券可以透過各國政府官方App(比如台北市的熊好券,就是透過市府的台北通App或官網註冊領取),也有透過第三方支付業者來發(如台灣政府五倍券透過街口支付、台灣Pay、LINE Pay Money、Pi錢包等來發放)。
各國政府透過電子支付發放消費券或現金的案例不算多。主要除中國外,大部分的國家電子支付的滲透率其實不高,包含習慣用信用卡與八達通卡支付的香港。所以香港政府在2021年會選擇指派幾家SVF電子支付業者來派發,我也想不太明白。猜想也許疫情期間全港風聲鶴唳,香港政府在此時想推廣「無接觸支付」才選擇電子支付吧。
電支業者首次躍居主場戰略要地,領錢與花錢全靠它
香港說的SVF是儲值支付工具(Stored Value Facility)。SVF可以簡單理解為陸資的支付寶和WeChat Pay等電子支付,或香港人最愛的八達通卡。就是香港政府不直接從線下通路發現金,也不是把錢轉進到市民個人的銀行帳戶,而是透過政府評選通過的幾家SVF儲值支付工具來發放現金消費券給你。
不管市民會不會用電子支付,政府就是規定你自己要從政府公布的數家派錢SVF應用中,選一家經過身分驗證後來領錢;然後政府發的錢其實是領不走的,你只能用電子支付軟件去指定零售通路花這些現金券。如果一定時間沒花完,券就會失效。
不管怎麽説,久攻香港電子支付市場不下的中國業者支付寶與WeChat Pay,這次算等到千載難逢的彎道超車機會,兩家背後的網路巨頭都特批了重金與人力投入準備打贏這一仗。
賽制定了後,金融陣營開始拉幫結盟,瞄準500億大餅
從資金流來看,電子支付軟體背後還有銀行、發卡銀行、國際發卡組織(Visa/MasterCard)、最後是最關鍵消費出口的商家。那段時間,幾家電子支付業者等不及中選名單公佈,半年前就在領頭拉攏上述的消費券鏈條各環節。
他們為何想參與以及怎麽參與?金融機構的特性是,只要錢經過它,它就有一定的手續費相關收入,所以他們要不斷拉進新用戶,不斷刺激你的錢以經過他們機構。他們和電子支付工具的關係就是,選擇綁定他的銀行帳戶、銀行卡或信用卡來付錢;和兩大家國際法卡組織的關係就是,希望你的電子錢包盡量綁他們那家(Visa或MasterCard)的信用卡。
各國政府的此類發錢活動金流規模都相當大,以香港政府派發消費券爲例,預算高達500億港幣以上,這些電子支付背後相關的金融業者不可能視而不見,因此他們對這波搶錢行銷的關注與投入,是不輸金流最終端的各大零售通路。他們很願意在活動期間提撥行銷經費,化作現金抵用券或積分加倍的形式,吸引你綁定他們家的產品,以創造更高的交易金額和交易頻率。
零售通路更不用説,全城大小虛實零售商都在備戰,提撥足夠的品牌或補貼的行銷經費,去刺激香港市民把政府發的1萬港幣花在他們商家。根據先前疫情期間的經驗,每次政府發放消費券,最受惠的零售行業是像惠康那樣的大型連鎖超市。各家庭長輩採買者會謹慎地把錢花在連鎖超市,買生鮮等民生必需品,推升連鎖超市營業額,是屬於躺贏的通路。
同期間,購物網站3C商品,尤其是手機的銷售量也會提升,主要是年輕人在消費。這些通路幾乎都是消費券受惠大戶,其他商家也會使勁讓你每花1,000元,就多獲得100~300的價值。那段時間全港到處可見的行銷口號,都是「讓你錢變大」、「來我們這裡用消費券,收益回饋最多」。
沒有現金選項,只能用電支領錢讓老人罵爆港府
港府在年中正式透過入選的SVF電子支付工具派錢後,不會用智慧手機、也不懂什麽是電子支付App的老人罵爆政府。在我工作生活過的中國各大城市中,香港是最怕民衆投訴的政府,現在這些數位弱勢老人群起圍攻,在最多長輩收視觀衆的TVB熱門節目「東張西望」上開駡,可想見政府的壓力有多大。
危機處理的結果,是除了原本指定的幾家電子支付工具外,還增加了一個線下的領錢窗口,方便數位弱勢的長輩來領錢。然而一度有數百位長輩在暑期大熱天下排隊,又是駡聲不斷。
單選題賽制超殘酷,考驗民衆最愛支付是哪個?
我們過去身為金融業者,都是看用戶數與電支的市場滲透率。這裡有個特殊的市場使用行為,我也分享下。中國民衆隨身的支付選項不會太多,就是了不起有兩大電支與一張常用的薪資入帳提款卡(很多人不用或無法申請信用卡)。中國民衆支付工具的獨占性較高些,比如實體餐廳或按摩店小額消費,幾乎都用微信支付。
但香港市場不是這樣,香港人普遍較精明,許多人擁有多張能帶來各種優惠或回饋的各銀行信用卡。他們到不同的消費點,就會拿出對他們最有利的那個支付工具,一般是某信用卡,就算用Apple Pay或WeChat Pay支付,也一般是手機裡綁定的信用卡、或者有該通路優惠或回饋的他們才會用。
這種多選情況,造成支付工具獨占性工具較少,從某個程度來看,你也可以說與中國人相比,香港人除了高頻使用八達通卡外,對其他支付工具的忠誠度都較低。八達通卡不計較的原因是客單價都很低,就沒什麼好計較優惠。
過去港人對支付工具的使用非常多元,但現在政府派錢的新賽制來了,這次民衆只能選一家支付工具領錢,不再是過去那樣博愛的複選題,這裡就是靈魂考驗,放榜後的用戶SVF選擇就會是港人最愛的支付工具。
令人意外的放榜數據,砸重金行銷的電支還是沒翻身
不論香港支付寶還是騰訊旗下的WeChat Pay,都深耕香港多年,過去始終在港的交易占比很小。而香港市場是太小沒錯,但畢竟騰訊的幾位大老闆都住香港,大老闆雖然口頭不提,過去的成績總不光彩,微信支付還是世界級的產品,連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都讚不絕口。
沒想到這次寄予厚望的香港政府派錢計劃最後開牌,砸重金行銷後的兩大品牌還是沒翻身,電子支付兩强的新市占率加總還不到兩成,背後的金融陣營(綁卡銀行與信用卡等產品)新開戶或消費數據也增長有限。近7成香港人民,還是選用從小伴他們長大的老朋友——八達通卡來領錢,這選擇真是很「懷舊」。
這也不是香港獨有的情況,台灣之前政府派發現金提供了電子支付與領現金窗口等多種方式,最後活動結果提領工具的占比也大致如此:選數位電子錢包提領的還是只佔約2成。台灣多數還是選擇實體提領現金或券。
我們Fintech金融科技業者總説,不用跑銀行,不論任何時間地點靠手機就能完成一切金融行爲。但從電子支付普及率與活躍度來看,港台民衆似乎還不這麽想。
探究台灣電支增長較慢的主因,是政府稅制造成小商家接受意願低
台灣政府在發錢時,為何也只有2成民衆選擇從主流電子支付App上領取?這折射了一些原因,導致即使電子支付App可以讓你免出門幾分鐘内就可以領到這些錢,民衆還是不領情。主要原因是,電子支付在(港)台還不太好用,很多小店家不接受電子支付錢包或(電子支付綁卡的)信用卡。
那麽這些小店家為何不接受電子支付呢?街口支付等不是常提供優惠促銷,讓店家或顧客都受惠嗎?深入實體零售會發現,店家卻步的原因是不想因為導入電子支付系統後,被政府從此掌握到營業額。
台灣的稅制是這樣:月營收20萬以下的小商家可以免開統一發票。過去小店家所有上下游交易都不開發票,不用繳稅,日子很自在。有了電子支付,營業額開始被政府掌控後,就可能被認定超過20萬要開始開發票繳稅。
小商家如果要做帳很困難,這是整個實體小生態的積習,因為過去鬆散慣了,都不互開發票,哪裏還有進貨發票來當減項?所以小商家沒安全感,不想被政府掌控金流,是他們遠離第三方支付或信用卡的主因,除非整個國家稅制設計改變或硬性規定一定要開電子發票。
台灣的電子支付接受店家不夠多,很多地方不接受,導致想用電子支付沒那麽方便;香港商戶也有相同問題。歷經多年拓展,香港接受支付寶與WeChat Pay的實體零售已經愈來愈多,唯獨街頭搭的士(TAXI)就是一直無法使用電子支付。我在微信支付項目團隊拓展香港版錢包時,也曾不斷地想在的士導入WeChat Pay,溝通幾年沒什麽改變。
香港的士和日本一樣,都是年紀較大的司機,他們覺得過去收現金沒任何問題啊,常還有顧客免找零的小費收入,導入電子支付後,精準收費,他們沒小費了,可能還要被政府掌握營業金流,所以他們抵觸多年。
中國的稅制與港台不一樣,小商家透過微信支付與支付寶上所得的營收、社交轉帳等政府都還沒有介入或課稅,所以商家接受度非常高。在中國流動地攤、街頭藝人都沒人在收現金,都是一塊厚紙板貼上放大的微信支付掃碼收錢,連這些社會最底層毛細孔都接受了新時代的電子支付,那你説還有什麽商家不能掃碼支付?
這也是很多在中國生活過的老外或台商對微信支付讚不絕口的原因,目前全球只有在中國能只不必帶皮夾出門。我在去年剛返台生活,不帶錢包出門的習慣還沒改掉,有兩三次只帶手機出門吃飯時,不斷被商家拒絕我的Line Pay(連台灣人很愛的日本牛丼連鎖Sukiya都不接受日本血統的Line Pay⋯⋯),我連換多家餐廳才有飯吃的窘迫經驗讓我印象深刻,真是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
有賴政府洞見未來,帶頭建構電支友善環境
從這幾波消費券的行銷大戰結果來看,港台行動金融的拐點還沒到來,基於上述分析的商家與民衆顧慮,電子支付友善環境不是一時半刻可以完善。在國際聯手打擊反洗錢的趨勢下,各國政府政府對金流的掌控企圖愈來愈強,從現金支付逐漸走向電子支付是一條不歸路,除了希望政府對小商家的稅制能調整外,台灣還有賴街口支付、全支付或幾家純網銀等領先業者與各大零售集團前仆後繼地持續推廣。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責任編輯:傅珮晴、林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