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首個GWh(百萬度)等級的電芯廠,甚至比台塑、台泥、鴻海早完成建廠,格斯科技斥資40億元、耗時兩年在桃園中壢興建電池芯廠今(26日)正式啟用,專攻高階軟包電池芯製造技術,將供應日本上市化學材料大廠鐘淵化學、東芝、歐洲頂規電動車電池研發公司InoBat Auto等國際客戶。
落成典禮上,除了格斯第一個客戶鐘淵化學(Kaneka)現身力挺外,包含東芝、巴西礦業業者、成運汽車、鴻海MIH聯盟、中華汽車到中央主管機關出都出席,不難看出格斯科技這座國產電芯廠的重要性。
鈦酸鋰軟包電池主打快充快放,成電動車廠新選擇
近兩年來台泥、鴻海、台塑等大集團紛紛投入建電池芯廠,成立僅8年的格斯科技以新秀之姿橫空出世,提供從電池芯製造、模組設計到應用端的一站式服務,它的秘密武器是掌握高安全、應用溫度廣、長壽命、快充快放的鈦酸鋰(LTO)與高鎳三元電池芯技術。
不同於常見的圓柱、方罐電池,格斯所打造出來鈦酸鋰軟包電池,重量比傳統圓柱型電池輕15%,應用溫度範圍從負40度~60度,即便電動車在雪地仍可正常運行,且電池可重複充放電1萬次。
車輛應用上,早期日本許多公務車都使用NISSAN Leaf電動車款,主要是Leaf採用較安全的軟包電池,鮮少傳出公安意外。如今電動車商追求可快速充放電的技術,「去年號稱是800V(伏特)高壓快充元年,也只有軟包電池做得到,」格斯科技董事長張忠傑指出,保時捷Taycan、奧迪 e-tron(55)電動車都採用軟包電池。
年產600萬顆電池芯,初期量產應用:無人搬運車、儲能
為因應大客戶鐘淵化學的需求,桃園中壢新廠在2021年動土,投資約40億元,預估隨著中壢廠產能滿載,將帶動營收60~90億元,以及逾300位就業人口。
中壢新廠是一座導入無人搬運車的智慧工廠,製造鋰電池的生產基地首度開放媒體參訪,該廠共有8道鋰電池生產製程,可以客製化電芯產品,滿足客戶多樣的需求。預計2023年第三季投產,產能將從250MWh,到2024年第三季將達1GWh以上,一年可生產600萬顆電池芯,每月生產50萬顆。
由於格斯在2021年與桃園市政府簽署桃園航空城合作備忘錄,作為未來擴大產能所需的廠房資源。張忠傑表示,「未來會在台灣持續擴產,目標未來三年拓展到4GW以上。」而4GW的量,是目前手上現有4~5個電池代工的客戶需求,會採取自建或是共同合資建廠的方式進行。
同時,今天格斯也宣布跟英國鋰離子電池材料商Echion Technologies、挪威電池新創Beyonder、印度Midwest Energy Pvt. Ltd的夥伴簽署合作備忘錄。未來格斯科技將與這些國際夥伴在電池芯負極材料、儲能設備及原物料等不同面向展開合作。
目前中壢新廠,初期主要量產高階無人搬運車、家用儲能所需要的電池芯;至於電動車使用的動力電池,由於還有規模與驗證的需求,預計明年才會大量出貨,同時格斯也切入航空載具所需的電池芯。
國產電池攻國際,性價比、規模是挑戰
隨著電動車、儲能的趨勢崛起,各國將電池、鋰礦視為戰略物資,立法院副院長蔡其昌形容:「台灣除了半導體,『電池產業』也是重要的明星產業。」
在台塑、鴻海、格斯、台泥投入,台灣電池協會理事長楊敏聰統計,台灣國產電池總產能還不到15GW,目前跟中國差了50~100倍,他認為,「國產電池仍有性價比、規模兩大挑戰,希望政府能給予台灣電池產業更多鼓勵,才能讓台灣的電池、儲能業有好的發揮。」
當年從中研院出走創業的張忠傑,一路從小新創成長至具有規模的電芯廠,並預計2023年底送件興櫃IPO。去年剛從工研院退休、愛國者綠能科技董事長彭裕民看張忠傑:「他只要選定什麼材料後,就不會隨便砍價,這對研發人員是很大的支持。」
格斯從挑選高門檻的鈦酸鋰電池技術打響名號,以及團隊本身對電池材料的掌握,張忠傑說,未來無論是磷酸鋰鐵、三元或鈦酸鋰電池,格斯都能提供客戶客製化代工服務,在中日韓等國際大廠夾殺下,走出一條新路。
責任編輯:蘇祐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