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NFT,元宇宙,以及最近盛行的ChatGPT,科技帶來的風潮往往能迅速席捲世界,但如何運用適當的技術,對永續發展甚至是偏鄉創生賦予意義,卻也面臨諸多實務面的考量。大型的企業與機構運用科技可以侃侃而談,斥資做數位轉型或委託昂貴的外部顧問,多半都能產生不錯的績效,無論在環境社會還是公司治理(ESG)等領域,導入必要或仍在驗證階段的科技方案,有助提升企業SDG方面的形象。
然而,並不是所有的公司都有豐厚資本,可以編列預算執行各種ESG專案,又或是參與一場又一場風光亮麗的「大拜拜」- 那些由知名媒體或協會舉辦的系列活動,席間不乏政商名流,以及以「永續」作為人物設定的名人們,他們都可以暢談科技如何帶來改變,但真正實際參與落實到第一線的,恐怕卻又寥寥可數。
在台灣,通常強調需要「創生」的地方,除了少數大城市中政府釋出的公有基與本就屬於熱門觀光地區(如綠島小琉球)地外,絕大部分都是較為偏鄉或原鄉的地區,而這些地方本身就缺乏資源與曝光度,經濟發展受到限制,要說服在地居民經營永續議題並導入適合的科技應用,自然又會會遭遇不少的挑戰。如同在傳產與中小企業時常面臨的問題:營業毛利都越來越低了,到底還要不要花錢來做永續?加上要貫徹ESG也絕非單一組織獨善其身就好,而是整合上下游供應鏈,乃至從源頭到終端消費者都必須付出相當的努力,否則沒什麼成效不說,搞不好還有漂綠的嫌疑。
不過,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或產業界更愛談的ESG,聽起來好像是很高大上的東西,但對於組織或地方來說,他更像是挖掘附加價值的過程,在原本的運作模式或產品服務上,去找到能與環境,社會共存共榮的方式。這對於想將永續融入地方創生尤為重要,畢竟,資源較少的地區與微型公司,本就很難比照那些資本密集型的專業企業,動輒建置諸如「AI農耕設備」,「數據中心」,或「生產線自動化」等,如此因精簡生產過程而取得的碳權效益自然很可觀,但卻非人人都能負擔得起。
掌握區域的特色或主軸,以及明確的優勢與劣勢判斷,可以較好的決定如何用適當的科技手段,賦能在既有且範疇明確的經濟行為上。但回到根本,要把永續做好,其實由底層而上依序要關注的重點分別是:法規遵循,風險趨避,ESG落實,很大部份的企業與鄉鎮主事者,把做永續直接對標ESG發展,無怪乎在缺乏金費與資源的情況下,會徒增許多困擾,也不知道要從何開始。
在很多輔導的案例中,往往在第一關就缺乏對現有法規的了解,例如因應暖化而出台的碳定價政策(碳稅/碳交易),從核心廠商開始到地方鄉鎮,究竟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以及大環境不斷變化,疫情,少子化,通貨膨脹,戰爭與能源價格等變動因素,都可謂企業的「風險因子」,如何應對或減緩這些因子可能造成的損害,並透過動態調整與利害關係人溝通,來協助地方社群更好的發展,能夠充分做到法規遵循與風險規避,其實就已經為永續打下很好的基礎,進而才需要去思考如何從不同面向落實ESG。
觀察近幾年市場趨勢,不光是生產者基於政府規範需訂定更明確的ESG策略,對於大眾來說,具有ESG形象的產品或服務,也日益受到主流消費力的青睞。基於大量對這方面的需求,不乏新創業者開發出免費的線上平台,提供給地方創生團隊以及地方個體戶的經營者,自我評量是否從法尊到風險都能符合SDG的期待,又或是諸如Mr. ESG供應鏈永續平台,永訊智庫推出的線上CSR報告,以及簡易的社會投資報酬率(SROI)估算表,環保署的碳盤查資料庫等,都是很好的入門科技工具,讓參與的單位(業主,地方政府,輔導機構與消費者)都能快速上手,讓地方能夠先完整掌握基本資訊,爾後才能夠談ESG轉型,並找出自身面對環境變化的韌性,據此創造不同的商機。
做ESG不要想立竿見影,馬上看得到成果與收益,科技的應用固然有機會加速回報的時程,但重點永遠在發揮地方特色,並做好長期發展的心態,而非僅僅只是打造端其快速吸引遊客的噱頭。台灣政府在2019年端出的「地方創生國家戰略計劃」中,便積極希望能重振地方產業,帶動人口成長與青年回流,促使鄉鎮繁榮。而在數位經濟的思維下,科技導入尤為關鍵,因為它可以擴大各種政策與資源運用的效益。當然,也唯有在了解自身需求,診斷出確切的風險因子後,才能更好的導入所謂的顛覆式創新科技,例如如:人工智慧(AI+IoT),大數據(Big Data),區塊鏈(Blockchain),雲端技術與物聯網 (Cloud+IoT)及生態系(Ecosystem)建構等,附加品牌價值,達成永續目標,又能夠解決資源不均的問題,並打造地方創新創業的契機。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責任編輯:傅珮晴、蘇祐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