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代投資銀行家的賞味期限
30代投資銀行家的賞味期限
2001.12.01 | 人物

年紀和職業有什麼關聯?想想二十啷噹歲的網路新貴,三十出頭的投資銀行家,和40歲以上的企業家。 歐美名列前茅的商學院,每年都有成千上萬30歲左右的畢業生尋找就業的機會。
和財務相關的領域中,最炙手可熱的是投資銀行(investment bank),一經錄用,不論你工作的地點是國際金融中心的紐約華爾街,或是尚待發展的印度孟買,將近6位數美元的年薪向著你招手。投資銀行是和管理顧問公司並列為商學院畢業後起薪最高的工作機會,對於剛踏入社會的MBA而言,更誘人的是入「行」兩、三年後,平均的年終紅利,將超過6位數美元。
但想像不到的是,這樣誘人的薪酬,似乎留不住人才。在投資銀行裡,極少看到超過40歲以上的銀行家。原因在於這個行業的競爭極度激烈,如果到了40歲還沒坐上「高階管理人」(senior management)的位置 ,通常會選擇下台一鞠躬。由於銀行內部高階管理人的位置有限,在優勝劣敗的激烈競爭下,只有鳳毛麟角的人能待到攀上頂峰。
當然,更不乏因為無法忍受扭曲的生活形態,或是找到更好的機會而提前轉業的情形。 「投資銀行」和「管理顧問」在台灣是很新穎的觀念。
1990年代初期,分執這兩個領域牛耳的麥肯錫顧問公司(McKinsey)和高盛投資銀行(Goldman Sachs),在台灣的宏國大樓裡紛紛開張,不僅首先將「加班」(overtime)的概念延伸到「通宵達旦」(all-nighter),同時也在短時間內聲名大噪。
當時,麥肯錫負責台灣政府的亞太營運中心評估業務,高盛則擔任台積電ADR(美國存託憑證)的發行,但是若以賺錢多寡的經濟效益來評估,麥肯錫顯然難望高盛項背。
在投資銀行中,以寥寥十幾人在兩、三個月內全力衝刺,要賺近數百萬,甚至上千萬美元並不是一件難事,堪稱員工生產力最高的服務業。因此,投資銀行家的高薪其來有自。
但是一到景氣滑落時,投資銀行裁員的比率,動輒以40%~50%計算。例如今年所有叫得出名字的投資銀行都大刀闊斧的裁員。原因在於投資銀行的價值,其實多半在於長年經營累積而成的全球企業關係網絡,以及洲際的金融產品的銷售通路。
個人的價值其實有其局限。因此諸如高盛與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的品牌,價值非凡。曾經企圖要建立區域投資銀行的百富勤和凱基證券,不是已經鎩羽而歸,就是經營遲遲不見起色。
或許正因為投資銀行的報酬迷人,如今許多台灣企業管理科系的畢業生也開始嚮往投資銀行的工作。然而「市場在哪裡,工作機會就在哪裡」,隨著亞洲經濟重心轉向中國,投資銀行中所需台灣背景的人才,遠少於中國背景的人才,同時這也正具體而微地顯示了,台灣各行各業專業人才將面臨的困境。可以想見:不僅投資銀行家的賞味期限(保存期限)不長,投資銀行在台灣風光的歲月恐怕也不會太長。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