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社會,公司治理(ESG),但凡關注永續議題的朋友對這個詞彙應該都不陌生,若要更深入的針對細節探討,也可以衍生出各種複雜的指標與規範,諸如財務相關碳揭露(TCFD),社會投資報酬率(SROI),永續投資原則(PRI)等。對企業來說,營運的思維也早已從過去股東至上的資本主義(shareholder capitalism)模式,轉變成更注重利害關係人的資本主義(stakeholder capitalism)。
各國政府的政策不一,但商業往往走在法規之前,不少大型企業早已嗅到這股不可逆的風潮,紛紛在不同領域制定永續發展策略,致力在生產與運營過程中重視環保與社會影響力,金融界與投資機構也將ESG作為評估投資的參考。
更是有研究分析指出,若看過往的數據,那些更願意導入ESG的上市公司,相較於比未建立ESG的競爭對手,股價表現得更好,員工向心力與消費者對該品牌的信心也都更強。也因此一般相信,投入永續發展即便看似犧牲了短期的利益,長遠來看反而是為企業創造價值與可持續的盈利。
百年企業怎麼做的?實際案例說給你聽
美國在這塊雖說倡議者眾,但政府立法稍嫌緩慢,直到去年(2022)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才強制規範上市公司需每年揭露氣候風險財務相關資訊,不過多數前百強企業早已有自願性的揭露,無論是在環境還是社會方面,公司高層多半都有永續認知,也積極尋求符合公司發展利益的解決方案。
筆者今年五月因參與了一個美國國務院的訪問計畫,利用6周的時間與一間名為Delaware North (下稱DN)的公司針對ESG實務交流,深入了解了美國企業對這塊的做法。
Delaware North是一間總部在紐約州水牛城(Buffalo)近百年的企業,由Jacob家族掌控,目前由第二代接班。公司從最早以銷售爆米花起家,慢慢做到涵蓋全美的食品集團,2010年拓展到澳洲與英國後,集團旗下已掌握包含食品供應鏈,體育賽事場館,飯店與商場,國家公園管理,餐廳,賭場,旅遊與運輸等事業體,年營收超過6億美金,雖以美國的市場來看尚稱不上前百大企業,但規模也算是個中型的角色。
DN有直屬董事會的企業社會責任(CSR)委員會,由各事業體的總經理兼任委員,定期就可改進支出檢討。隨著ESG風氣盛行,在2015年左右亦開始在原CSR的基礎上,逐步納入ESG的元素,並規劃出「綠色路徑」(Green Path)作為公司治理的參考依據。
該公司CEO表示,其實多數美國企業早就在很多方面具備ESG的作為,只是以前沒有具體的追蹤與報告罷了,畢竟當民眾永續意識抬頭,企業在形象壓力下,本就會跟著消費者的喜好而調整,更別說DN這種直接面對C端的公司,絕對是要把「顧客至上」作為首要任務。
根據DN這幾年所執行的綠色路徑成果來看,由於食品供應仍為主要營收來源,因此很早便透過與外部顧問與NGO團體合作,並落實在不同的環節。
上游:食材採購在地化
供應鏈上游來看,提高在地採購的比例,支持小農有機契作,優先與有動物福利措施的牧場合作,以及推廣植物蛋白為主的餐飲模式等,其實都是可以寫入ESG報告的題材。
當然,這些也不全是「自願」,以動保為例,加州就有明確且嚴格的法規,肉類與乳製品來源必須符合基本的動物福利標準,否則不得在加州市場販售。而DN有很大比例的餐飲營收來自單一的加州,自然會很認真的篩選供應商,否則美國政府開罰起來可是毫不手軟。
下游;解決大量剩食、垃圾浪費
除了上游供應鏈,在下游的部分由於DN持有或管理著許多大型場域,能源與資源的消耗十分驚人。就拿在波士頓的TD Garden體育館來看,一場美式足球賽動輒上萬觀眾,水資源,電力,酒水與餐飲都是不小的開銷,而造成的浪費(主要是食物與耗材部分)更是可觀。
也因此,在綠色路徑政策的要求下,各運動賽事場館的主管皆有節約能源,減少一次性塑膠品,與減少食物浪費的目標,而這也是目前DN集團最引以為傲的成績,能透過消費誘導,獎勵機制,搭配有效率的回收與再利用,「剩食」與「塑膠垃圾」的情況每年都有顯著的進步。
只不過,這些數據必須得透過所謂MRV原則 :可量測(Measurable),可報告(Reportable),可驗證(Verifiable),方能以昭公信並符合SEC的要求,而這也是為何DN高層今年決定,要尋求外部專家協助建立ESG平台,以及數據分析標準流程。
開源:綠能、綠建築引入高耗能場域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能源方面,DN也十分重視綠能的發展,畢竟舉凡飯店賭場都是24小時高耗能的場所,無論是節能方案的引進,或是自建綠電設施都有助於節省營運成本,又賺到低碳排的形象。
以尼加拉瓜州立公園(Niagara State Park)為例,其中2023年新建的遊客中心附設餐飲部,就採用了部分綠建築工法,並做到「零石化燃料」的廚房規劃,搭配尼加拉瓜瀑布本就充沛的水利資源,基本上做到「近零碳排」(near-zero)不是問題。
此外,公司也開始佈局電動車與充電樁的設施(雖說今年才開始建置其實有點慢了),在旗下經營的國家公園,觀光聖地等大規模建置快充,在美國聯邦政府有「採購電動車最高30%的稅務優惠」的政策下,長期來看勢必能為企業帶來正面影響,並也有助於推廣更高附加價值的「綠色觀光」(eco-tourism),創造另外的收益。
全價值鏈都要永續發展
DN所做的一切其實不難看出美國中(小)型企業在ESG轉型上的努力,而他們所欠缺的很可能只是如何系統化的持續推進,以及如何在滿足國際標準的框架下,定期盤查並檢視執行績效,最重要的,該怎麼更好的與利害關係人溝通,直白講就是要能把達成的成就,說出漂亮的故事。
無獨有偶,反觀台灣中小企業,很可能在維持既有盈利的前提下,不少企業也默默的在不同的地方有ESG作為,除了企業主本身投入在慈善與社會責任的領域之外,舉凡生產製造,管理與運營,廢棄物處理等方面,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不錯的成績,值得進一步深化與系統化,經過必要的揭露與第三方驗證之後,剩下的就是如何有效的溝通,串連更廣的上下游供應鏈,才能促成真正全價值鏈(total value chain)的永續發展。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責任編輯:蘇祐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