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分鐘看懂WTO
15分鐘看懂WTO
2001.11.01 |

如果沒有了自由貿易,我們的生活會變成何種風貌?
你可能必須花200萬新台幣,才能買到一輛March;你可能必須花上1000元,才能喝到一杯國產咖啡,而且保證難喝;愛美的女性勢必得到憂鬱症,因為她們沒有了Chanel、CD和Elizabeth Arden。更慘的事還在後頭:你手上的台積電股票變成了廢紙,華碩董事長施崇棠要回去耕田;成千上萬失業的碼頭與貨櫃車工人發動打倒總統府的十月革命,因為台灣經濟幾乎寄託在「出口貿易」這件事上。
貿易是人類生活進步的動力,不僅關聯到像台灣這樣「進口」、「出口」都很多的資源貧瘠國家;連美國這樣物產豐富的大國,失去了貿易,也就創造不出「資訊革命」這樣的大事──誰會去買一部和法拉利跑車等價的PC?
正因如此,「自由貿易」已經成為20世紀後經濟史上最重大的成就。每個國家生產最具比較優勢的出口產品,再自別的國家進口價格優勢的「舶來品」,工作者和消費者都得利,經濟因而成長。根據英國《經濟學人》雜誌(The Economist)的統計,全球GDP有超過三成直接由出口創造,全球出口額總計6.4兆美元。在自由貿易的全球化世界裡,最有競爭力的商品能夠自由進出各國市場,消費者因此可以享受品質最好、價格最低的產品。

**WTO的由來

**
但是「自由貿易」的背後,也有既得利益者的反撲。「保護主義」,就是一例。跨國貿易最大的障礙,就是來自各國,如關稅、進口配額等貿易壁壘。根據經濟學上的生產比較利益法則,每個國家因個別生產環境的不同,因而分別擁有不同產品的生產優勢,比如說澳洲、加拿大等國,因為土地遼闊、氣候適中,能提供比台灣、日本這類地狹人稠的國家,更物美價廉的農業及畜牧產品,但各國為了保護國內產業,往往限制進口產品數量或課高額關稅,限制自由貿易的進行。
WTO(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的成立,就是以自由貿易為宗旨,企圖打破各式各樣的貿易壁壘,讓貿易純粹回歸到基本的經濟法則。當然,這個過程當然並非一帆風順。
WTO的由來,得從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開始說起。
人類歷經了兩次世界大戰,經濟資源的爭奪是主要原因,尤其是1930年代全球的經濟大蕭條,各國貿易保護主義盛行,商品流動停滯、消費大幅衰退、失業率攀升。德國和日本,都是為了掠奪其他國家的資源,而發動戰爭。有識之士便提出:假如建立一個世界性的自由貿易協定,讓各國互通有無,相互依賴,如此戰爭出現的機會將大幅降低。因此,戰勝國便發動建立所謂的「布列敦森林機構」(The Bretton Woods Institutions),成立了包括世界銀行(World Bank)、IMF(國際貨幣基金)及ITO(International Trade Organization,國際貿易組織)等促進經貿互惠交流的組織,並於1948年在古巴首都哈瓦那通過ITO憲章草案。
只可惜,後來美國政府將ITO成立條約送交國會批准時,遭國會反對,進而導致ITO無法成立。
儘管ITO流產,但自由貿易卻有了具體成果。以歐洲各國為主的23個創始會員國,曾在1947年展開主要內容為鋼鐵、木材及煤礦等關稅減讓談判,達成4.5萬項關稅減讓,影響超過100億美元,佔當時世界貿易額的1/10,同時美國政府也獲國會授權參與關稅減讓談判,因此,包括美國在內的各國協議,將關稅談判結果,加上ITO憲章草案中有關貿易規則的部份條文,成立了後來我們通曉的關稅貿易總協定(GATT)。
當時因美國國會並未同意加入ITO,因此GATT是以「暫時適用議定書」成立,只適用臨時性質的貿易協定,並不具備國際法人的資格,對貿易爭端也沒有實際仲裁的法源依據。但是,GATT是近代人類經濟世界中,規模最大的國際貿易多邊協定機制,加速了自由貿易的實現。
它最著名的特色,就是運用參與國之間雙邊與多邊的談判,訂定彼此貿易的開放規則。
在GATT近50年的歷史上,共經歷了8回合的談判,其中,耗時最長、影響最深的是最後一回合的「烏拉圭回合」。從1986年至1994年的8年之間,談判的主題除了早期的關稅議題外,更擴大到生產補貼、服務業、智慧財產權、爭端解決、紡織品、農業等議題。其中,最重要的決議,就是決定在1995年元月1日成立具有實體法人地位的世界貿易組織WTO,取代GATT。

**WTO的特色

**
WTO與GATT最大的不同處,在於WTO擁有更完備的組織章程及擁有仲裁貿易爭端的法源依據。GATT的成立,是屬於「臨時性」,談判的協議並未通過成員國國會的批准,遇到爭端缺乏仲裁的機制。WTO則是獨立的國際機構,擁有國際法人身分,協議內容也必須獲得各會員國國會的批准,因此有法源依據,遇到國際貿易爭端,WTO可進行仲裁。WTO的最高決策單位,為至少每2年得召開一次的部長會議。隨著經貿趨勢的發展,11月在卡達舉行的部長會議,除了確認台灣和中國成為會員國外,還將繼續討論出口相關的智慧財產權,而因Internet興起產生的電子商務,也將在談判內容中。
WTO在全球經濟發展上,扮演著重要角色,主要原因便是來自持續增加的全球出口量。
根據1990年至2000年期間,經濟統計數字顯示,全球出口成長率的成長,是全球GDP成長率的重要因素,出口成長率成長愈高,GDP成長率往往跟著增加,出口佔GDP的比重,從1950年的8%,到現在超過30%。

最惠國待遇&國民待遇

WTO推動貿易自由化的手段可分兩方面,徹底消除貿易壁壘。出口方面,所有會員國的貨品,均能享受「最惠國待遇」,各會員國對其他會員國提供的產品,待遇應該一視同仁,課相同的關稅。進口方面,一旦貨品進入各國市場後,則享受「國民待遇」,進口貨品在營業稅與其他貿易條件,均要和國產商品一致。
對於耗時12年申請,以「出口導向」為經濟主體的台灣,加入WTO是「短空長多」。台灣身為全球第14大出口國、第15大進口國,「加入WTO後一年會感受到好處,三、五年後一定有成果,」1993年至1999年,代表台灣參加超過200次入會談判的經濟部常務次長簡任秘書童本中說道,在國際貿易上,台灣加入WTO後,將有法源基礎獲得公平的貿易待遇,「台灣的出口貿易,過去靠『善意』,未來在『法理』,」他說道。
童本中指出,台灣的優勢在製程,專長為IT產業。儘管短期內大量的國外商品加入市場競爭,衝擊農業及傳統產業,但同樣的,製造所需的進口原料成本也隨著加入WTO而降低。此外,IT產業需要有相關的金融、電信、運輸產業配合,這方面台灣已經面臨瓶頸,急迫地需要引進國際資本、技術及人才,突破整個經濟環境的關卡,而伴隨加入WTO而來的大陸政策調整,也將使台灣企業更具經營彈性。
從長遠經濟發展來看,加入WTO可使政府的財經政策更與國際接軌。童本中指出:「談判結果是死的,過程才是活的。」由於談判在草案階段,只能讓會員國知道,要等到達成具體協議才真正公布,所以參與實際討論,可真正了解國際經貿局勢現況。過去台灣就常因非WTO會員國而吃虧,童本中舉例,前幾年歐洲流行狂牛症時,台灣曾對幾個國家畜牧產品禁止進口,但結果遭到對方嚴重抗議,原來國際檢疫的條件,是以「地區」(region)而非「國家」(nation)劃分疫區。
進入21世紀,衡量國力的指標已從武器裝備、部隊數量,改為經濟成長率、進出口貿易量,兵戎相見的戰場廝殺減少,取而代之的是資本與腦力的經濟戰爭。隨著加入WTO,台灣將正式加入了全球化的浪潮中。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資本市場迎來新氣象!簡立峰:從「臺灣人的亞洲」轉向「世界的亞洲」,主動招募國際互補性新創
資本市場迎來新氣象!簡立峰:從「臺灣人的亞洲」轉向「世界的亞洲」,主動招募國際互補性新創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聯手臺灣證券交易所、證券櫃檯買賣中心共同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象徵臺灣資本市場邁向新局面。此平臺鎖定重點產業、法規鬆綁及強化推動策略等重點項目,面對此布局,擁有產業導師、獨立董事及投資者等多元角色的簡立峰,分享他的觀點與建議。

簡立峰開門見山直言,現在是臺灣資本市場加速前進的「好時機」。從量化角度來看,臺灣上市櫃公司總市值規模達94.9兆元,國家別排名全球第8名;特別是資通訊與半導體產業,目前已有四家企業(台積電、鴻海、台達電、聯發科)進入世界市值500大。受惠科技群山加持的優勢,讓打造「亞洲NASDAQ」的願景有厚實的底氣。

此外,簡立峰相當肯定本次針對創新版的制度優化,提供更鬆綁、具有創意的做法,大幅提高了國際團隊來臺上市的便利性。不過,除了擴大投資規模與流通性,簡立峰也提出三個策略觀點,鼓勵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多家善用制度優勢,設定更宏大的發展目標。

觀點一:深化內部資本市場創新動能,鼓勵「小金雞」早期上市

這幾年臺灣的新創趨勢,簡立峰指出一個現象:現今成功的上市櫃案例,多半是大型集團的「小金雞」(子公司或孫公司),但集團通常傾向在小金雞獲利穩定並能確保控股後,才會在市場上釋出少數股份(25%)允許其上市。此情況容易造成臺灣的資本市場動能不足,甚至讓國際以為臺灣缺乏新創的誤解。

對此,簡立峰認為創新板的價值,即是鼓勵小金雞能提早登板的腳步,一來展現創新能量、翻轉產業典範;二來邁向資本市場不只是需要募資,更重要是上市後的經營策略,知道自身優勢所在,將營運方向隨時調整更貼近資本市場的需求。

因應簡立峰的觀察,本次創新板的新制,即是讓本國公司的股票集保期間從二年縮短為一年,並免除三年的承銷商保薦。此舉有助於降低集團小金雞提早進入市場的法規門檻,讓企業能更快速、更早實現「面對市場」的目標。

觀點二:強化產業聚落思維,主動招募國際上與臺灣互補的新創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成立的重要訴求之一,便是要成為亞洲NASDAQ。簡立峰直言,「如果是以此為願景,那它就不應該只是『臺灣人的亞洲』,而是成為『世界的亞洲』,也就是主動吸引更多國家的創新企業來臺上市,那麼招商策略必須從被動等待,轉為主動積極洽談。」

至於招商的目標該如何鎖定?簡立峰認為臺灣資本市場最重要的價值,在於其聚落現象,因此建議可瞄準能與臺灣產業有高度互補的區域國家或技術領域。讓臺灣的供應鏈業者與他們成為戰略夥伴關係,共同分享這些國外企業來臺上市後所創造的利潤。

如果是區域國家,簡立峰拿「以色列」為例,該國新創擁有強大的創意和軟硬整合能力,但缺乏生產製造基地,若考慮來臺灣上市或募資,將有利於他們與臺灣的製造商建立關係,增加其信賴度,並容易找到供應商。至於前瞻技術方面,簡立峰認為矽光子、3D封裝/先進封裝、AI資料中心冷卻等,與臺灣半導體產業有緊密合作關係,可借助資本市場吸引這些企業來臺投資、上市,不僅是實體的產業聚落,更有助於形成虛擬的資本市場聚落。

簡立峰的論述,也呼應亞洲創新籌資平臺鎖定的重點產業,涵蓋半導體、人工智慧、智慧製造、數位雲端、機器人、次世代通訊等前瞻新經濟領域。另外國際企業來臺上市的門檻,證交所也優化了既有制度,針對主要營運地或股東結構均未涉及陸港澳地區之外國企業,調整臺籍董事席次過半規範,僅須設置臺籍獨立董事至少二席。

觀點三:吸引國際分析師、產業媒體,成為亞洲NASDAQ絕佳觀測站

最後,簡立峰認為一個能持續有活水挹注的國際籌資平臺,成功上市是手段,但真正關鍵的目的,是能持續獲得投資並取得市場關注的聲譽。要獲得聲量,具體的執行策略是提高國際能見度,吸引國際級分析師的關注。

簡立峰以當時Appier在日本上市為例,他提到上市對Appier的最大益處並非來自本益比,而是被國際金融機構的分析師看到,並獲得他們的分析與報導。「這些報導對於B2B企業來說,是最紮實的行銷加分,能極大化取得業界客戶的信賴。」

簡立峰認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下一步,可主動規劃一些登板的亮點案例,形成「標竿」進而產生群聚效應。對此,證交所回應未來將以多元行銷策略,配套措施包括加強外國公司資訊揭露,提高法人說明會的召開頻率,藉此提升企業國際知名度,為國際分析師提供更充足的資訊來源,助力更多指標的企業打響全球名氣。

國家發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詹方冠在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啟動典禮上提到,臺灣經濟發展已從勞動密集、資本密集階段,進入到創新驅動的全新里程。最後簡立峰肯定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成立後,期待它的角色能槓桿資本市場的力量,讓『臺灣人的產業』轉變為『臺灣人主導的產業』,仰賴國際企業壯大臺灣的人才庫,同時也為臺灣創造新的經濟發展動能。」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