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成長風暴──數位經濟下一步
0成長風暴──數位經濟下一步
2001.10.01 |

9月來了兩個颱風,每一個都停留5天以上,9月也出現了一個911恐怖攻擊事件,全球股市下起滂沱大雨。
台北民權東路的水還沒有抽乾,全球最受敬重的經濟調查機構──華頓經濟計量預測協會(WEFA),就忙著公布他們對全球經濟的預測:全球經濟大幅下修到僅僅成長1.4%,創下1993年來最低水準;其中對台灣的推估則一刀砍到-1.9%,是1/2台灣人口前所沒有的經驗;上一次的負成長,是在26年前。
兩道力量,拉扯世界經濟往下驟滑。其一是:科技產業庫存嚴重。過去因為把景氣看得太好,訂單下得太多,結果造成市場上滿是削價競爭的新鮮貨,沒有新產能開出,營收衰退,只好裁員。其二是:美國911攻擊事件,撞出超級災難成本。除了造成美國經濟停擺3到5天,嚴重打擊「即時生產」(JIT)的世界科技業出貨外,也帶來全球航空、旅遊事業的漫天風暴;高漲的保險費率,重創這些公司,連帶引發更大裁員潮。
但是世界經濟景氣低氣壓可不像颱風,頂多待上5天就走,全球經濟學家更可怖的共識是:美國消費者信心的崩潰,將成為經濟衰退的頭號殺手。而且這每人心頭上的颱風眼何時會離開,還得看賓拉登、美國羅斯福號航空母艦、綠扁帽特戰隊、回教國家曖昧的支持立場,各種勢力大風吹的結果。局面如此複雜,美國摩根士丹利首席經濟學家羅區(Stephen Roach)乾脆二話不說地以「全球衰退──更遠更深!」(Global Recession-Longer and Deeper)的標題,總結他對全世界5萬投資法人的9月報告。「這將是二次世界大戰後,最嚴重的衰退!」他警告。

**全球經濟最後防線徹底崩解

**
全球經濟下滑的趨勢,並非新聞;但包括台灣的科技業和世界產業分析師,都仍在8月間編織著綺麗之夢:第三季後,去年堆積至今的滿倉存貨可以清光,接著新Pentium 4與微軟XP新操作軟體連袂出擊,搭配美國第四季耶誕節的傳統消費旺季,全球經濟經過11個下滑月份後,將會在「Silent Night」的歌聲中止跌回升。
這其中的關鍵,就是美國消費者,始終是美國和全球經濟的定心丸。
在過去8年中,不論經濟是否出現供需失衡的小風浪,美國人民始終要花掉6兆美元(2/3的美國GDP)的個人消費;他們幾乎不儲蓄,賺多少花多少,因為美國經濟超強,不必擔心未來。即使是14個月前,美國企業開始緊縮科技設備的採購,但是美國經濟仍然穩步向前,即是美國消費力填補了空缺。代表科技類股的Nasdaq指數雖然下跌不止;但是代表美國大企業的道瓊工業指數卻在K-Mart(折扣賣場)、HomeDepot(家用品連鎖商店)等零售業帶頭下,於今年7月險險寫下歷史新高。
911之後,支撐全球經濟的最後防線徹底崩解,哭泣和震驚填滿這些花錢世代的胸臆,客廳內CNN的收視率大增,購物中心的收銀機卻鴉雀無聲。滿街配備M16步槍的迷彩國民兵,嚇壞了購物者,也趕走張忠謀董事長最期待的燕子。紐約市長朱利安尼(Rudolf Giuliani)乾脆提醒紐約人:「要救紐約,別再在電視機前看我救人,趕快去酒吧裡喝喝酒,去買你該買的東西。Have Fun!像以前一樣。」

**台灣無可倖免

**
台灣在這場風暴中無可倖免,因為各種衰退的理由,台灣通通有份。
台灣的高效率電子業,在需求暢旺時代,那可是世界有名的利潤殺手;低成本、高產能、彈性快,面對像亞洲金融風暴的颱風,台灣都還能撐起4.5%的經濟成長率。但一碰到通貨緊縮,這樣龐大的產能連蚊子都望而生厭。今年以降,台積電和聯電產能利用率節節下滑;華碩、鴻海兩家公司股價紛紛向下破百,可知災情之慘。
同時,台灣也是高度依賴出口的國家,這次罕見地遇到美國、日本、歐洲三大市場同時衰退,自是遍體鱗傷。英國《經濟學人》研究中心EIU最新統計指出,今年世界貿易成長率將由去年的13%巨幅下修至3%,第一個傷風的就是亞洲出口型國家,包含台灣(48%)、韓國(40%)、泰國(66%)。看比重,韓國泰國都比我們慘,因為他們都是由1996年的30%、39%快速上升到今年數字,許多工廠還沒折舊完,訂單就飛了;但細看出口國家與出口項目,台灣則又再失一城。因為台灣出口太依賴美國市場。
在過去的5年中,台灣的出口一直高居國民生產毛額的50%(也就是我們每2元的所得,就有1元來自老外),進口則佔44%,也就是我們不斷進口機器設備與原料,再把產品出口來謀生,特別是美國佔據我們出口比重的25.4%,加上往香港出口的21.4%(進入中國生產,最終出貨地還是美國),美國經濟的風吹草動,有著「他傷風,我肺炎」的高度聯動性。更何況這次美國消費者信心完全瓦解,全美最權威的密西根大學指數調查,在911前指數就已跌到82(1966年為100),寫下8年新低。
全民犧牲自己的生活品質,一致向出口(譬如各種獎勵投資條例),台灣抵抗美國衰退的能力自然屬於「早產兒級」。當優秀人才和大筆資金都去做出口,台灣內需的產業自然落伍不發達。
常見的是,當外銷景氣一差,內需不僅沒有抵抗力,還先一步趴倒(例如集各種低創造利於一身的房地產與金融業),這樣失衡的發展自然使台灣民間不消費,就沒有力道撐起外銷接單銳減的空缺,GDP自然去掉一大塊。

**不犧牲國內市場換取出口

**
第三個理由,則是民間投資的不振。過去巨額出超的外匯,近10年來流走700億美元到中國,礙於「戒急用忍」的管制,這批出走的資本很難變成公司的帳上投資(以大股東個人名義設立境外公司),即使賺了錢,也不能溜回台灣,成為再投資國內的資金。民間投資的持續不振,當然不能在電子業天雨路滑之際充當ABS(防鎖死煞車系統),而即使政府做再多的公共投資也只能救近火,變不了大局。美國《商業週刊》就統計,民間企業和政府各投資一塊錢的研發經費,得到的生產力差距,可以小由20%大到100%,持續的低迷投資,將使台灣由過去的活力之島成為懶散的公務員,經濟成長率怎麼跳蹦得起來?
美國哈佛商學院教授克里斯坦森(Clay Christensen)在他的名著《創新之兩難》(The Innovator's Dilemma)中就指出:一家企業怎麼成功,遲早就有一天會在那個成功項目上失敗,因為它不屑於風險的創新事務,而公司員工也習慣於過去的成功法則,直到新秀公司上門,一腳把你踢下擂台。國家發展何嘗不是如此。
台灣過去的經濟成長,一直承襲著「雁群南行理論」,就是美國丟給日本,日本丟給台灣,台灣再丟給東南亞與中國。台灣集全民力量共造出口,由早期的紡織、石化與當今的半導體與電腦組裝,都是如此。這樣25年的成長模式,恐怕在911後要被迫重新來過。
同樣寡民小國的北歐和荷蘭,似乎可作為借鏡。他們和台灣一樣,都沒有像美國、日本、德國可以投資做基礎研究的創新,但是他們可以快速融入全球化,做產品設計創新(例如丹麥的B&O家電)、商業模式創新(例如瑞典的IKEA家具),成為台灣這些「苦力國家」的上游,創造知識經濟的高毛利。仔細看看《經濟學人》的「國家統計」報告,這5、6個國家有著幾個共同特色:幾乎半數以上國民會說英文,能把生意做到全世界(荷蘭的飛利浦);國內內需產業優秀,能提供高品質的內需經濟,還能做外銷(例如芬蘭的Nokia);他們的生活品質一流,經濟體抵抗世界不景氣的能力強,因為他們的經濟不會集中在少數產業,他們也不犧牲國內市場去換取出口。
對東亞經濟長年研究、新轉任韓國的英商寶源投顧總經理何如克指出,台灣最近10年內民間消費和政府支出,加總平均為GDP的73%,也就是每年有23%的錢被儲蓄起來或進行投資,照理講經濟成長率應該更高,但卻是每況愈下;原因就是投資在「創造出口」的效益愈來愈低,人民卻又沒標的好好花錢,提高生活品質,「台灣的犧牲並不值得,」他指出。
911帶來的全球經濟零成長風暴,將逼得我們重新思考發展之路。九月的颱風恰是百年最大洪水,你,和我,都該走出「創新的兩難」了!

**台灣電子業,911受傷診斷
**911對台灣科技產業衝擊有多大?台灣資策會市場情報中心火速完成了一份報告;他們的答案是:大壞小好。
短期因美元貶值、日圓升值,日本科技產品出口美國的成本增加,對台灣的代工業者,短期內將可接到來自日本的訂單,實際上是一項利多。
在長期方面,因美國市場佔台灣IT硬體出口的40%,美國受此事件攻擊,台灣IT產業跟著受重創,根據資策會MIC估計,2001年台灣IT產值將再度向下修正,衰退幅度約15%。
台灣產業的衝擊來源,分別來自美國的企業及消費者兩部份。企業方面,由於世貿倒塌、數千名證券員工喪生,壽險業相關的保險理賠,超過百億美元,進而引發資本市場的資金排擠效應,企業將延長IT設備的使用期限,減少採購,並減少研發預算,受此影響,台灣筆記型電腦產值,預計今年將衰退14%至15%;桌上型電腦出貨量,將衰退2.1%。
而以空運為主的主機板產業,受傷更慘重。美國市場佔22.1%的台灣主機板產業,受到航空管制,出貨立即受到影響,而隨之而來的運輸成本以及因通關時間拉長的存貨成本增加,使今年原本預計產值衰退5.5%的主機板產業,面臨再度衰退。
在消費者部份,受911事件影響,向來備受期待的聖誕節採購潮,今年可能不會出現,直接衝擊消費性電子產品的銷售。美國是全球最大的數位相機市場,銷售量1100萬台,佔全球近50%,台灣的數位相機,67.2%銷往美國,聖誕採購潮不出現,台灣業者第四季將面臨龐大的營運壓力。
今年你的公司有沒有年終獎金,應該心裡有數了吧。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從網銀體驗到數位品牌革新,國泰世華銀行「CUBE」如何造就質感金融平台?
從網銀體驗到數位品牌革新,國泰世華銀行「CUBE」如何造就質感金融平台?

近年來,銀行業陸續掀起 App 改版潮,介面設計推陳出新。然而,若追溯這股數位美學革命的起點,國泰世華銀行無疑是先行者。

2022 年,國泰世華推出「CUBE」數位品牌,名稱結合「Cathay United Bank」與「Empower」,象徵透過數位力量賦能客戶,讓金融服務自然融入生活。秉持「為可能,竭盡所能」的品牌理念,CUBE 不只是網銀 App,更是國泰世華打造一站式數位金融平台的核心起點。

當多數金融機構仍停留在功能導向思維,強調「快速、簡潔、好用」時,國泰世華已率先從品牌高度切入,以使用者為核心,導入兼具實用性與美學價值的設計哲學。國泰世華做對了什麼?為何能從產品進化為平台?

從功能到美學的品牌蛻變

在數位轉型方興未艾之際,多數金融 App 強調的是效率,但國泰世華選擇再往前一步。國泰世華銀行數位長陳冠學說:「我們的做法是不只要方便,還要具備質感與美感,在簡單的使用前提下,做到『不簡單的簡單』。」

打開 CUBE App,便能看見這種「質感金融」的落實。介面以金融業少見的灰階主色與留白設計,營造極簡氛圍;插畫則以簡潔筆觸呼應,增添現代科技感。從帳務收支、外幣買賣、信用卡到投資、貸款、保險,每個功能都保有一貫的視覺語彙,擺脫傳統金融厚重繁複的框架,傳遞「輕盈」與「透明」的設計觀。

然而,要打造一致的設計體驗,絕非僅靠技術可達成,更仰賴組織文化的支持。當多數金融機構習慣將設計與研發外包,國泰世華則選擇培養內部團隊。陳冠學直言:「外包常受限於專案週期,容易流於短期思維;唯有內部團隊,才能在細節中持續耕耘。」

「品牌就是細節的累積。」他強調,CUBE不只是一款網銀 App,目標更是一個承載金融科技力與美學價值的數位品牌。

國泰世華銀行數位長陳冠學
國泰世華銀行數位長陳冠學強調,CUBE以質感設計與細節堅持,將科技轉化為有溫度的金融體驗。
圖/ 數位時代

跨場景串聯的全方位體驗

「在數位服務設計上,最大的阻力往往來自業績壓力,因此才會充斥與需求無關的廣告。我們選擇回到初衷——從體驗出發,減少干擾。」陳冠學坦言。但他也強調,這並非否定廣告價值,而是調整優先順序:先確保流程簡單、介面友善,建立使用黏著度與忠誠度後,廣告才能在對的時間、對的渠道、推送對的內容,從干擾轉為加值。

而這種「以體驗優先」的理念,除了體現在CUBE App,也被落實到 ATM:全台 5,400 台國泰世華 ATM 介面大膽採用零廣告設計,提款流程更精簡至兩步驟,時間縮短近五成,展現「少即是多」的體驗哲學。

對於細節的堅持,也從數位介面延伸到實體卡片。如:國泰世華推出全台首張視障友善的「CUBE簽帳金融卡Touch Card (簡稱:CUBE Touch Card)」,透過圓弧切角與特殊壓模設計,讓視障者能以觸覺辨識卡片方向,更榮獲 2025 年德國 iF 設計獎,展現品牌在普惠金融上的細緻關懷。

而當體驗被放大到「整合生活」層次,國泰世華更進一步推動小樹點生態圈。信用卡回饋不再侷限於帳單折抵,使用者還能將點數轉換為米其林餐廳訂位、熱門演唱會門票等限量體驗。從數位介面到線下接觸點,再到生活金融場景,國泰世華正將 CUBE 打造為「金融+生活+娛樂」的全方位平台。

新世代價值驅動的金融競爭力

當 CUBE 體驗日益成熟,國泰世華開始追問:在快速變遷的時代,什麼樣的品牌才能真正獲得新世代的認同?

陳冠學提出兩大方向:一是持續應用前瞻科技,如虛擬資產等創新場景,讓金融服務始終走在市場之前;二是堅持品牌驅動,透過長期累積塑造認同感。「台灣金融市場相較國外,品牌驅動的氛圍不算強,但我們希望品牌本身成為力量!」他強調。

品牌照片(補).jpg
陳冠學指出,CUBE不只是產品,而是從品牌出發的平台戰略,為國泰世華塑造長期競爭力。
圖/ 國泰世華

這樣的思維,正好呼應新世代的價值轉向。對 Gen Z 而言,金融回饋只是基本,真正影響忠誠度的,是企業文化與社會責任。「做一件事是利己還是利他,新世代看得很清楚。」陳冠學說。這也是為什麼 CUBE 堅持回歸使用者為中心,透過細節傳遞的「利他」的品牌態度。

這是否也意味著,金融競爭的勝負關鍵不在於誰堆疊更多功能,而在於誰能將科技轉化為有溫度的體驗、把品牌理念融入每個接觸點?如 CUBE 正在驗證的新模式,以科技創新帶來效率與便利,以品牌文化建立信任與共鳴。當金融服務邁向平台化與生態化,國泰世華已率先勾勒未來格局——讓品牌成為金融服務的真正入口。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