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撞出Internet驚人力量
911撞出Internet驚人力量
2001.10.01 | 人物

網路泡沫消散,但內容.com的影響力,卻剛開始。《紐約時報》在911事件後獲得世界級的影響力,不是來自它送不出去的印刷報紙,而是它無遠弗屆的nytimes.com。
9月一個星期二早晨,紐約曼哈頓南端的天空忽然發生巨大的爆炸痛苦地扭曲,災難電影中不可置信的毀滅性畫面就在大蘋果頭上發生,世貿大樓南北雙塔先後遭到恐怖份子挾持的客機一頭撞進,地獄般的景象在湛藍晴空下上演,每一條曼哈頓南北向的馬路、紐澤西、布魯克林都看得到那團火球以及100層摩天巨廈倒塌那一刻,有如原子彈引爆的滾滾鉛灰雲朵,數千名性命隨著崩塌飄然西去。
當時台灣時間是晚上9點左右,消息像傾倒的骨牌傳遍大街小巷,路上都可以聞到一股不確定的空氣。辦公室沒有電視,唯一的資訊來源是此起彼落的手機聲響和網路。第一個反應鍵入cnn.com,已經連不上去,大概被世界各地湧進的網友塞爆,紐約時報nytimes.com首頁放上觸目驚心的事件照片,隔一會cnn.com超迅速地出現線上放映的短片,粗糙的影像,卻是再真實也不過的訊息。

**時效深度兼具的高水準演出

**
24小時不眠不休的有線電視新聞台,不斷地重播客機撞進世貿南塔、倒塌和驚慌逃跑市民的畫面。當事件血腥的新鮮度逐漸退去,大家期待知道的是更多、更深、更複雜的問題的解答。
911恐怖攻擊事件發生以來,無論是電視收視率、報紙銷量都大幅增加,每個媒體極盡所能地詳細描述事件始末與後續發展,而新聞網站的流量也創下新高,網路媒體的資訊量更是龐大得嚇死人,除了即時新聞之外,互動區、留言討論區提供傳統媒體所缺乏的客觀立場,幾個美國重量媒體網站,如《紐約時報》(nytimes.com) 、《時代》雜誌(time.com)、CNN(cnn.com)在短時間內製作出高度整合的專題報導,展現出網路媒體多面向的豐富特質。
在地的《紐約時報》在本事件中展現一流大報快速、深度兼顧的高水準演出,網站nytimes.com首頁連結的「The Attack On America」專刊,將所有與911恐怖事件相關的新聞、深度評論、採訪專題、讀者意見、多媒體放在裡面,等於是電子版的911專刊。
這個專刊沒有張數版面限制,資訊胃容量更是驚人,從事件剛發生時的震驚、錯愕、混亂;接下來災難帶來的悲慟、淚水以及華府準備採取的反制行動,然後是衍生出廣泛複雜的問題,鉅細靡遺地記錄下劃時代悲劇的點點滴滴。
911事件發生以來,大多數媒體強力聚焦在美國要如何報復回應、多少人因此死亡,反而忽略了事發當地的景況。《紐約時報》在事件爆發那一刻後,幾乎可以說是不眠不休地進行馬拉松式的採訪。他們大量收集紐約市民9月11日早上的記憶,企圖從平凡巿民的眼睛去拼貼出這場浩劫的面貌,持續挖掘世貿大樓倒塌後紐約人內心揮之不去的陰影。

**分享彼此的網路論壇

**
一封nytimes.com發給會員的電子信上說到,事件發生以來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身處災難現場、周遭地區以及世界各地人們的龐大回應,有如決堤的潮水,在網路上形成一片汪洋。
nytimes.com的讀者論壇經過一定程度的把關,過濾掉沒有意義的謾罵攻訐,留在網頁上來自世界各地的留言,除了共同的惋惜、悲慟之外,也可以看到不同價值思考下的觀點。這些經過思考沉澱的文字不乏相當感人的故事和極具深度省思的意見。
留言者的國藉廣及世界各地,除了美國當地一片哀悼、悲悽的聲音,值得注意的是非美國籍的發言往往比較客觀,特別是在進攻阿富汗這議題上,一位住在倫敦的阿富汗裔表示,美國應該認真地檢視這項軍事行動能夠帶來多大的效益,是否正中賓拉登下懷,挑起西方與伊斯蘭世界全面開戰。巴基斯坦某位穆斯林說美國人為什麼不好好反省欺凌弱小的暴行。 正準備從巴黎返回波斯頓家的商務人士,坐在等待起飛的法航飛機上,事件發生後班機取消,當他從機場折返市區飯店的路上,載他的法國計程車司機聽到電台正在播這則新聞,結果兩人一起痛哭流淚。
太多的故事和想法在爆炸樓傾之後滿溢而出,傳統媒體只是告訴我們事情,網路讓所有人發表意見,讓所有人一起為罹難者哀悼,nytimes.com展現出一個報紙的網站能夠做的事絕對超過實體,在紐約人陷入哀傷的谷底時,他們有地方可以與其他人分享彼此,知道自己並不孤單。

**全新的互動溝通模式

**
一個重大新聞事件發生,是考驗媒體反應和功力的試金石,以往我們盯著電視、報紙,被動地接受訊息,網路則是建立全新的互動溝通模式,特別是像911事件,影響如此巨大、廣泛,網路納百川的特質滿足全方位的需求,綜合性媒體如《紐約時報》、CNN和《時代》雜誌,是全方位的新聞呈現。《財星》(Fortune)、《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美國《商業週刊》(BusinessWeek)等鎖定財經議題深度探索,許多個人新聞台網站呈現的觀點更是不同於主流媒體。雖然絕大多數美國人支持布希政府打擊恐怖份子的決心,多元化的聲音適度平衡漫天飛舞的以暴易暴論點,讓大家進一步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不僅是軍事行動而已。
nytimes.com在整理911事件的用心和編輯的手法,也值得所有傳統媒體重新評估網路媒體的力量,除了即時、搜尋、巨大容量之外,巧妙的運用多媒體來表現重大事件的多角度面貌,是傳統媒體難以企及的境界。
倘若只是轉貼平面的文字、圖片,如此扁平的網路新聞影響力當然是貧瘠得可憐。
在nytimes.com首頁就可看到互動影像區,這裡的影像不只是照片簿和視訊片段,而是由電腦動畫、插圖和衛星圖片構成的專區,比起純文字、照片和電視畫面費盡心力的解釋,nytimes.com充份利用數位視覺效果完整、清晰地將世貿中心(World Trade Center)遭飛機撞擊爆炸崩塌的過程和損毀的結果表現出來。這比起人云亦云、似是而非的報導的效果不知強多少倍。
911事件過後沒幾天,台灣納莉颱風災害讓半個台北泡在濁黃水中,造成重大財物損失,大家共同的疑問是為什麼會那麼嚴重,只見中央地方和政府口水噴來飛去,媒體也講得不清不楚,看不到nytimes.com如此一清二楚的作法,徒留一堆無謂的爭議。

**一封封報平安的電子郵件

**
當一般電話系統因為線路擁塞癱瘓,人們發現電子郵件更為穩定可靠。事件發生之後,大家急切地想要知道自己的親友是否安好,電話撥出去另一頭卻是嘟嘟嘟的繁忙聲或是一片死寂的空間噪音,那種無力的焦躁令人窒息。
恐怖時刻發生後,全世界形成無數由電子郵件串起來的循環鏈,許多紐約人接到許多認識或不認識人傳來問候的e-mali,有些在世貿工作的人甚至在一天之內收到1000封以上的郵件。
事件發生的是如此突然,整個紐約陷入莫名的恐懼和混亂當中,據估計世貿每天平均有數萬人進出,他們親朋好友不知有多擔心。非常時刻中再也沒有比一封報平安的電子信令人心安,令人溫暖。
平時用電話連絡是最方便的方式,很少有人會用e-mail通報緊急消息,一位辦公室在華爾街金融區的網路旅行社老闆,形容網路簡直像通風報信的天使。那天早上他從格林威治村的家出門上班,半路上得知世貿被攻擊,他趕緊打電話給公司的同事趕緊離開,接著電話就打不通了,他發e-mail給所有員工,幸運的是大家都平安無事,一封電子郵件讓他很快掌握所有人的情況,而不是提心吊膽不知所措。
當兩架飛機一前一後撞上世貿南北雙塔,冒出濃濃黑煙的摩天大樓可以看到許多人擠在窗邊求救,更多趕不及在倒塌前逃出來的人,面對死亡降臨拿起行動電話和至親至愛訣別,或是在瓦礫下打電話求救。好幾位在被挾持班機上的乘客也這樣做,他們透過手機瞭解到劫機客的目的是自殺式攻擊,因此決定和恐怖份子同歸於盡,避免更大的浩劫。這幾通從飛機上打出的電話,對於恐怖份子劫機時的情況了解有相當程度的幫助。
行動電話打破通訊的疆界,只要有收訊格數,天涯海角都能連絡。描寫聖母峰有史以來最嚴重山難的小說《巔峰》,資深登山家霍爾(Rob Hall)被暴風雪困在山上,他撥了通電話給遠在南半球紐西蘭的妻子:「我愛妳,請不要擔心我,好好睡吧!」無線通訊科技提供的生活便利,卻在生離死別派上用場,實在是令人唏噓不已。
短短1小時內世貿大樓消失在紐約天際線,激起的塵土數日不散,灰燼終究會沉澱落地,廢墟終究會清除重建,紐約也不再是紐約。災難之中我們看到數位科技和現代生活密切的關係,網路媒體、電子郵件和行動電話一點一滴滲入生活。
以前電影裡老喜歡拍滿街飛舞的號外報紙來表示重大事件發生,現在我們卻坐在電腦前,盯著螢幕注視事情發展的動態,和全世界的人一起討論,發一封e-mail給100、1000個人問候平安。這是E世代的特質,沒有國界、沒有時差,在911事件硝煙中見識到網路的龐大力量。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全球最佳!中國附醫積極打造安全智慧醫院,亮眼表現獲 HIMSS肯定
全球最佳!中國附醫積極打造安全智慧醫院,亮眼表現獲 HIMSS肯定

為提供以病患為核心的醫療照護服務,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以下簡稱中國附醫)早在數年前就展開智慧醫院布局,並獲得國內外獎項肯定、創下許多台灣第一。舉例來說,中國附醫不僅連續完成美國醫療資訊與管理系統學會(HIMSS)的 INFRAM Stage7認證、EMRAM Stage7認證、AMAM Stage6認證並獲得亞洲首座HIMSS Davies Award of Excellence大獎,更進一步獲得HIMSS「數位健康指標(Digital Health Indication,DHI)」全球最高成績殊榮。

中國附醫是如何辦到的?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資訊副院長陳俊良面帶微笑的說:「在蔡長海董事長以及周德陽院長高瞻遠矚領導下,我們早在2021年就擘劃清楚的智慧醫療藍圖,還有專職單位負責各項工作,此外,還可以彈性因應業務需求敏捷展開跨部門合作。」舉例來說,在數據管理與應用這個領域,資訊室負責臨床醫療數據資料的蒐集,大數據中心則肩負巨量數據挖掘與應用,至於人工智慧中心則是將人工智慧技術應用到智慧醫療各個領域的關鍵推手。「在實踐智慧醫院這個旅程中,資訊室肩負數據治理重責,必須從(醫護)需求面、(數據)來源面、(安全/隱私)技術面等構面進行規劃與啟動相關實務。」

自由系統
圖/ 自由系統

從身分驗證管理到內部通訊,自由系統助中國附醫深化安全防護力

為發揮醫療數據的最大價值,中國附醫尤其重視資訊安全防禦,陳俊良表示:「第一前提是合規、因應資安法優化系統、數據、裝置設備與人員的安全性。」具體作法有二:首先是因應資安法以縱深防禦的方式持續強化對私有雲環境與設備的安全管理;其次是加強整體資安可視性與自由系統合作,由其協助導入微軟各項的解決方案,並提供資安監測與即時異常通報等服務,讓中國附醫可以更具效率與效能的方式過濾與發現異常事件。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資訊室系統維護組組長李祥民進一步解釋:「資安威脅無所不在,過去幾年,勒索軟體威脅更是防不勝防,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光是保護數據資料還不夠,必須從身份、裝置、帳戶等多元角度切入,因此,微軟在2021年開始提供資安解決方案時,我們就開始評估有能力解決問題的廠商,決定合作廠商的原因有三:首先是原廠推薦,由原廠的角度評估廠商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其次是自由系統展現出的專業技術與符合客戶需求的服務;最後,同時也是最重要的是,他們可以提供即時監測並提供通報服務,極大程度緩解中國附醫在資安人力與能力的欠缺,讓我們可以更好的落實安全防護。」

因此,中國附醫順利在2022年導入微軟資安解決方案,而這,不僅提升了中國附醫的資安防護能力,例如分別在2022年跟2023年預先偵測異常事件並成功防堵來自外部的安全攻擊,也讓資訊同仁可以專注在核心業務上,極大化資訊與數據價值。良好的合作體驗也讓雙方合作關係進一步擴展到應用程式端的安全防護,例如,將地面郵件系統搬遷到微軟的雲端服務,藉此降低Email Server的維運成本與損壞風險,同時,優化帳戶登入管理等。

陳俊良表示:「過去幾年,資安威脅不減反增,但是,透過縱深防禦的強化並且經由合作廠商加強即時監控與協助行政通報等服務,我們可以逐步優化資訊安全防護能量,並成功讓異常事件的發生頻率下降,而這,也是中國附醫可以順利獲得HIMSS的INFRAM Stage7跟EMRAM Stage7等認證的關鍵原因之一,為此,後續將持續與合作夥伴共同努力、與時俱進的深化安全防護能力。」

自由系統
圖/ 自由系統

透過雲端身分驗證落實Single Sign On以提升縱深防禦能力

除了導入資安與雲端郵件之外,李祥民表示,中國附醫更於日前將雲端身分驗證跟院內簽核系統的登入機制彙整在一起,以優化登入安全。「接下來,我們會與自由系統合作,重新盤點、評估有哪些院級服務適合以Microsoft Azure AD進行單一登入與多因素驗證,藉此提升安全防護機制。」

自由系統業務經理許廷輔表示,資訊安全不可能一步到位,相反的,需要長期、動態的進行調整與優化,因此,需要組織上下齊心、一同落實安全防禦。「從2021年至今,我們發現,中國附醫不僅重視資訊安全,更身體力行、彈性敏捷的因應潛在威脅做出調整、改變,這是很難能可貴的地方,為進一步擴大成效,自由系統將針對中國附醫在(數據)資料安全與雲端服務等策略提供更多適合中國附醫的產品及服務。」

「智慧醫療、智慧醫院涉及的面向既廣且深,不可能單憑己力完成,需要專業的外部夥伴提供最佳支援與服務,我們很開心可以有自由系統這樣的夥伴,期待未來有更多合作火花,讓中國附醫可以一步一腳印的建構與完善安全智慧醫院布局。」關於中國附醫與自由系統的未來合作,陳俊良如是總結。

自由系統
圖/ 自由系統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台日半導體新局 全解讀
© 2024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