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碳定價」憑什麼讓企業努力減碳?碳稅、碳交易哪種更有用?利弊一次看
【觀點】「碳定價」憑什麼讓企業努力減碳?碳稅、碳交易哪種更有用?利弊一次看
2023.09.04 | 能源環保

根據英國NGO組織Christian Aid發布的報告,2022年的十大災害涵蓋森林大火,颶風侵襲,洪水與旱災等,每一個獨立事件,光是經濟損失就超過30億美元,可見環境議題需要立即的行動,讓各方利害關係人都能妥善地面對未來可能的氣候危機。

而討論這類議題的國際組與倡議團體很多,每年最為人關注的就屬聯合國氣候變遷高峰會,也就是俗稱的「COP」。去年在埃及舉辦的COP27就催生了「損失與損害」(Loss and Damage)的全球基金的決議,要求碳排多的富國為排碳少、卻飽受氣候災難的窮國提供財政援助。

COP27
COP27會議現場。
圖/ COP27

更早之前於英國的COP26會議上,也難得獲得各國共識拍板定案,讓跨國的碳權交易市場機制獲得依據:各國除了須盡力符合自主減碳貢獻(NDC)的比例分配之外,發展中國家也可進行碳權的買賣與移轉,根據6.2條中規範的「國家間抵消機制」,與6.4所規範、經聯合國認證的「國際碳權規則」等,讓某些減碳成本較高的地區或企業,能夠善用市場機制來履行淨零(net-zero)的目標。

但為何要把碳定價?

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在《如何避免氣候災難》一書中,提出「綠色溢價」的概念

比爾蓋茲
當我們要用更環保,更低碳的技術或綠色產品,取代舊有的高碳排技術時,必然會衍生出額外的成本,想讓企業更大規模使用乾淨能源、零排放技術,就必須想辦法把「綠色溢價」的成本降低。

而「碳定價」(Carbon pricing)就類似這樣的概念,希望透過市場經濟的方式,來促使全球主要排放源降低碳排放,進而讓「外部性」問題得以用自由市場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延伸閱讀:【圖解】碳權交易所掛牌!碳權是什麼?一次看懂交易機制

碳定價怎麼做?碳稅和碳交易差在哪?

所謂的碳定價,不外乎兩種主流的方式:碳稅(Carbon tax)與碳交易(Cap and trade),以及延伸出所謂碳權的應用。根據世界銀行所發佈的《2022年碳定價現狀與趨勢》中看到,全世界現有68個碳定價機制正在運行,另有3個計劃中,總共約覆蓋了全球23%的溫室氣體。

只不過在執行上,碳稅是由「政府」來制訂價格,讓稅收作為價格導向的政策工具; 而「碳交易」則是讓市場自由決定定價,只不過仍須主管機關訂定產業標準,完善市場機制不足之處。

碳交易
圖/ 環境資訊中心

優點:

兩者相似處顯而易見,想辦法透過成本與效益的衡量,增加企業減排的誘因,同時在不增加太多社會成本的情況下,為利害關係人帶來好處,例如政府可以透過課稅增加收入,並用於扶植低碳技術,而廠商自然也會評估減碳所需投入的資源與資金,進而促使低碳轉型,以及創造更多可能的綠色產品與服務商機。

缺點:

兩種策略也都有相似的缺點,那就是「碳洩漏」(Carbon leakage)與「漂綠」(Green Washing)的風險。

特別是有跨國營運能力的企業,總是有辦法找到碳稅更便宜(甚至沒有),或是碳交易機制較為差的地區,來設立生產基地或將營運的業績移轉至此。而在某些比較灰色的情境下,碳排大戶也比較有能力投入行銷資源,委託專業與具有經驗的第三方,撰寫漂亮的ESG報告,用於符合國家法規的要求,或是用於媒體與宣傳。

延伸閱讀:碳權交易5大必懂問題:種樹能換碳權嗎?可以轉賣嗎?綠碳、黃碳、藍碳是什麼?

讓碳排者本身,直接「承受」碳排成本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賦予碳排放量一個貨幣價格,有助於調節環境的外部性。環境外部性的根源在於私人成本與社會成本的不一致,私人的「最優」,導致社會的「非最優」,從而使整體的效益與效率下降。

以氣候變遷為例,所謂的外部性就是高碳排產生的氣候風險,讓少數產者獲得利潤,成本卻要由全民共同承擔。而透過碳定價,就可以增加燃燒化石燃料的成本,導致供給曲線向上移動。

這可能導致較高的價格和較低的交易量,促使企業和消費者尋找更節能和低碳的替代品。同時,透過碳交易,企業可以在市場上購買和出售碳排放配額,從而實現更靈活的碳排放管理。

碳排放、污染
圖/ pixabay

無論是碳稅還是碳交易,都須面臨不確定性和波動性,讓政府制定法規或企業做出決策時需要謹慎根據該國家或公司的實際情況,適時調整並符合需求。早在1974年,哈佛大學的經濟學家Weitzman就進行了一項經典研究,關注碳定價和碳交易這兩種政策,特別是在面臨成本不確定性時的應用。

研究指出,這兩種政策的適用性,取決於邊際成本(MC)和邊際損害(MD)的曲線如何交互作用。如果邊際成本的斜率高於邊際損害的斜率,則碳稅優於碳交易;反之亦然。

邊際成本:每新增一個單位的財貨或服務,增加「成本」的效果。
邊際效益:每新增一個單位的財貨或服務,增加「收益」的效果。

只不過在實務運作上,碳交易需要承擔較高的「信息成本」和「監管成本」,而碳稅需要承擔較高的政治成本(特別是在定期民主選舉的國家)。

「碳交易」相較之下更主流,避免政府過度干預

值得注意的是,碳定價和碳交易這兩種政策工具之間的差異並不大,但更多的實證研究仍然需要來進一步確定何時應該選擇哪種政策工具。目前國際主流的實施作法,以碳交易較受歡迎,也更符合市場經濟的靈活原則,避免政府的過度干預。

著名的科斯定理(Coase theorem)便給出相應的解釋:對於碳排放,科斯定理意味著如果確定了碳排放的產權歸屬,企業和個人可以自主地進行交易,以達到最優的碳排放水平。

雖然在現實中,碳排放的產權界定往往複雜,但至少碳交易有相對共通的計量單位與監管標準,比起各國自主推行的碳稅費,碳交易比較容易建構全球性的市場機制,這也是巴黎氣候協議第六條所強調的部分,希望聯合已開發與發展中國家的政府與企業,共同履行控制升溫不超過2度的承諾。

氣候議題與每個人息息相關,全球亦正處於一個彰顯氣候議題為中心的新世界秩序之中。然而,有關氣候治理的主導權角逐和政治博弈仍未見減緩。

每個角色,無論政府企業還是個人,都應該認知到氣候危機刻不容緩,只有立即採取行動,方能有機會避免不可逆的災難,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

延伸閱讀:碳費明年上路,初期至少徵收500家!氣候變遷因應法一文全解讀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責任編輯:蘇祐萱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不只守成,更下一城!看kure.fit、Fullicon、華夏玻璃如何用亞馬遜讓傳產翻轉成國際潮牌
不只守成,更下一城!看kure.fit、Fullicon、華夏玻璃如何用亞馬遜讓傳產翻轉成國際潮牌

台灣上市櫃公司高達七成為家族企業,其中,中小企業佔比高達95%,在二代傳承創新的過程中,不僅面臨信任、制度、認同等管理議題,還必須透過創新思維與數位平台工具打造與持續深化市場競爭優勢,方可在瞬息萬變的市場中生存、茁壯,甚至是成為產業變革者。事實上,這也是kure.fit、Fullicon與華夏玻璃積極透過品牌重塑、擁抱創新科技,以及透過跨境電商佈局全球市場的原因,並且成功在詭譎市場中屢屢創新突圍、締造佳績。

不只是傳承,更透過品牌經營讓家族企業酷起來!

成立於2019年的kure.fit是一間專注於女性健身器材與居家運動的品牌,透過亞馬遜美國站、英國站與中東站進行產品銷售,2025年上半年度,創下美國銷售年成長率358%好成績。kure.fit創辦人暨執行長黃永沅認為其中的關鍵是:「提供客戶高價值產品與服務,並透過亞馬遜全球開店快速拓展站點創新局。」

亞馬遜全球開店
kure.fit創辦人暨執行長黃永沅分享品牌打造經驗時,提到父親常說「服務」是家中工廠發展最關鍵的因素,這也是他創業以來一直銘記在心的價值。
圖/ 數位時代

黃永沅的創業故事——kure.fit 的成立——與家族企業息息相關。他說:「我父親黃泰翔擁有敏銳的市場嗅覺,幾乎你想像得到的消費性居家電子產品,我們家都生產製造過。為跳脫傳統製造思維、進一步擴展全球布局,2019 年回到家族公司後,我開始積極導入數位化與數據化手法以維持市場競爭力,同時也嘗試建立品牌,透過亞馬遜全球開店進軍海外市場,讓 kure.fit 在 2024 年憑藉可調式啞鈴組、壺鈴、加重手環等商品大幅提升營收獲利。」

他坦言,選擇亞馬遜全球開店,是綜合研究過市場及相關條件的必然之選。「台灣具有高度彈性的製造實力,卻苦無與全球用戶直接接觸的機會;而亞馬遜正好打開了這扇窗,讓我們能用最經濟、高效率的方式快速測試、修正與擴張,對新品牌來說,是極具價值的通路。」

他進一步補充:「上一代累積的資產讓我擁有比較多的機會探索與試錯,而亞馬遜全球開店則讓我可以用最具成本效益的方式布局全球市場。」例如,透過參與亞馬遜全球開店官方團隊為賣家提供的在地支持計畫與課程,kure.fit獲得一次性的帳號健檢、選品分析、營運問題排除,以及 1 對 1 經理輔導,大幅提升全球布局與品牌行銷的能力。

類似的二代傳承與創新旅程也發生在保健收納藥盒創新品牌–護立康(Fullicon)-身上。Fullicon副總經理李承樺認為:「二代不是只能接班,相反的,可以透過自有品牌創業、以亞馬遜全球開店將產品服務推向全球各地,創造嶄新的營收獲利。」

把時間回溯到2019年,為解決OEM與ODM客戶削價競爭亂象,李承樺在家人與客戶的支持下,啟動自有品牌–護立康(Fullicon)上架亞馬遜拓展業務,爾後,透過產品設計、功能強化、專利佈局與亞馬遜全球開店擴展國際市場業務,不僅成功將藥品收納盒打進日本站前三的成績、創下4.8/5的高消費者評價,更榮獲亞馬遜全球開店2024年度傑出賣家–「最速全球布局轉型獎」–的肯定。

亞馬遜全球開店
Fullicon副總經理李承樺分享,加入亞馬遜之後,透過世界級的品牌與市場資訊,他更了解專利的重要,經過多年努力,目前專利已經成為Fullicon營收來源一環。
圖/ 數位時代

對台灣百年玻璃製造商–華夏玻璃–來說,傳承固然重要,但是,唯有突破既有框架才能創造第二成長曲線,因此,成立自有品牌–SOUL ONE,透過亞馬遜全球開店銷售自有產品以深入了解北美消費者輪廓,例如對玻璃製品的需求與偏好,進而提供最佳產品服務,為前進北美零售商店市場做最佳準備。

華夏玻璃執行長廖冠傑進一步解釋會加入亞馬遜、以亞馬遜全球開店布局北美等國際市場的原因有三:「首先是品牌形象佳、是北美消費者喜愛的購物網站;其次是可取得消費者回饋聲音以及後台提供豐富的市場洞見,讓團隊成員可以快速調整產品、包裝與行銷等策略;最後是透過功能強大的亞馬遜物流(FBA)機制輕鬆擴展全球業務。」

從上述的kure.fit、Fullicon與華夏玻璃SOUL ONE的布局,可以清楚看到:二代不僅是傳承與守成,更是主動出擊與翻轉市場的關鍵推手,讓家族企業經營也可以很酷且創新。

亞馬遜全球開店
華夏玻璃執行長廖冠傑於專訪時指出,作為企業核心的決策者,在面對爆炸的資訊與選擇時,更應該專注而冷靜,謹慎為公司營運做出最適切的選擇。
圖/ 數位時代

亞馬遜全球開店助二代繼承者高效打造品牌與布局全球業務

亞馬遜全球開店不僅讓企業以自有品牌布局跨境電商,更有助於企業重整商業邏輯、發揮OEM、ODM與OBM的經營綜效。對此,Fullicon副總經理李承樺面帶微笑地解釋:「我們公司–益麟企業–的業務分成三塊,分別是負責台灣市場的業務部門、以官網與參展等方式經營的OEM與ODM外貿部門,以及由我負責的、透過亞馬遜全球開店布局的全球電商部門;其中,電商部門的營收雖然僅占公司整體營收的一小部分,但帶來的成效遠超乎預期。」

首先是產品開模與製造後即可直接(透過電商)銷售,不像過去必須花費1到2年的時間跑市場與找客戶;其次,可以直接傾聽客戶心聲以加速產品功能的迭代與優化,例如方便關節炎患者取用藥品的彈跳保健盒設計等;最後則是挹注外貿業務發展。李承樺表示:「我們有韓國客戶因為看到亞馬遜的Fullicon藥品收納盒而主動找上門、向外貿部門下單,開啟跨業務單位的合作綜效。」

kure.fit創辦人暨執行長黃永沅則直言:「做工廠最怕離消費者太遠。」需要像亞馬遜全球開店這樣的外部夥伴提供協助,讓kure.fit可以突破區域限制、深入了解各個市場脈動,為每一個產品找到新出路。例如,亞馬遜商機探測器與選品指南針等官方選品工具讓kure.fit可以同時掌握產品類別與市場資料以高效布局新市場,如將女性健身器材銷向中東等新市場,讓品牌營運穩健邁向全球市場。

「企業的創新轉型旅程是一個又一個關鍵決策交織而成,亞馬遜提供的數據資料讓我們可以更精準且有憑據的下達各項決策,以更有責任感與使用感的方式推進二代傳承與創新。」關於亞馬遜全球開店帶來的綜效,華夏玻璃執行長廖冠傑如是總結。

總的來說,二代接班不僅是傳承,更是品牌重塑、通路重組與文化再定位的新起點,在這個過程中,與亞馬遜全球開店這種世界級企業合作,不僅有益於簡化傳統外貿的繁雜談判流程,更讓台灣企業可以更精準且高效的方式布局全球、透過出口電商快速回應市場需求,進而加速創新步伐與鏈結業務績效,讓台灣企業走出新路、演變為令人驚豔的「酷」品牌關鍵。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