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底爆紅的ChatGPT,在全球掀起一股AI人工智慧熱潮,相關討論聲浪不斷,其中最引人關注的是,AI究竟是可能取代人類工作的巨大危機?還是可以拉開個人職場競爭力的重要轉機?本文特別走訪AI專家:生成式AI創新學院執行長李海碩與1111人力銀行高階獵才暨愛客獵公司總經理林奇葳,兩人的答案皆是後者,人們應該積極擁抱與學習AI,運用AI提昇工作效率及拓展自己原本沒有的技能領域,把握3大攻略才能成為AI時代的職場贏家。
《攻略1》以AI提高工作效率、更能專注發展關鍵技能
李海碩認為,一項工作的關鍵技能,是人類各項技能的濃縮,也是AI很難取代的技能,因此,人們不必對AI心懷恐懼,只要專注在發展關鍵技能就可以。
舉例來說,老師最關鍵的技能從來都不是單純的傳授知識,而是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協助學生解決問題或激勵學生成長,就像律師最重要的能力也不是背誦法條,而是在完整分析案件狀況後,用經驗與專業判斷出最好的辯護策略。
但是,專注發展關鍵技能,不代表不必學習AI,人們還是要把握HIME(High Impact, Minimal effort)原則,選擇最容易發生成效的地方,運用人工智慧進行改變,如此不只能幫自己節省工作心力、提高效率,將省下的時間聚焦在提昇關鍵技能,更能保有持續學習AI的動力。
「尤其工作中經常使用到的技能,如果已經與AI高度重疊,更要加快學習運用AI的方式,」李海碩形容與AI重疊度高的能力為AI Ready,如:翻譯、程式開發等,若是與AI Ready技能相關的職務,一定要趕快學習如何使用AI,才能保有職場競爭力。以翻譯工作為例,翻譯人員可以運用AI快速產生第一版內容,再據此編修調整,省下過往從0開始的時間,相對能夠提高效率和產能。
倘若工作中主要使用到的技能與AI重疊度不高,則可向外思考,尋找與AI應用結合的可能性。
《攻略2》以AI加速跨領域技能的學習
在學習運用AI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時,人們也可以思考如何運用人工智慧拓展自己原本沒有的技能領域,李海碩分享自身經驗,因為天生有色弱問題、無法清楚分辨某些顏色,導致過往在繪畫上的表現一直不是很出色,如今可以透過生成式AI產出各種圖畫、甚至還能集結成畫冊。「透過AI讓自己可以直接跨足原本沒有辦法處理的領域,就是技能提升最大的關鍵,」李海碩說。
「AI是由T型人才轉變為π型人才的最佳捷徑,」林奇葳亦認同用AI加速學習新技能的重要性。以前社會強調T型人才,人們只要專注在某一個專業領域就可以,現今則重視π型人才,要求人們應該發展跨領域專業技能,舉例來說,律師除了法律專業外,若能加強在半導體產業及智慧財產權上的知識,就是現今很搶手的π型人才,而透過AI可以加速跨領域技能的學習,幫助人們同時擁有2種以上的專業或能力。
至於該如何選擇第二項專業技能?林奇葳建議,從職涯規劃和個人興趣去發展,比較能發揮加乘效果,目前市場上有很多性向測驗或分析,可以幫助人們瞭解自身性向與人格特質,再去規劃適合發展的跨領域技能。
《攻略3》把握新的就業機會和職務要求
第3個攻略就是把握因應AI而生的新職務。很多主流國際報告都指出,AI可以創造30%左右的就業機會,比被AI取代掉的工作來得更多,「新的就業機會不只是新職缺,還包括新的職務內容,」林奇葳觀察企業在1111人力銀行刊登的職缺需求指出。
近年來,1111人力銀行出現很多職稱上有AI一詞的新職缺,例如:AI工具師、AI架構師等,不只如此,許多常見職缺的職位說明書(JD)也有所不同,很多企業要求需具備使用多種科技工具或進行策略規劃的能力,如:企業行銷不只要做廣告投放,更要具備數據分析能力。
為了幫助青年學子瞭解AI世代下的職務需求,正確選擇更符合自身志趣和人格特質的工作,1111人力銀行深入各個大專院校,向系所老師瞭解學子在未來職涯規劃上遇到的問題和困難,並積極促成學校和企業的交流,例如:舉辦企業參訪活動、邀請企業主管到校介紹自家公司等,讓大學生在畢業前就能瞭解產業狀況及職務內容,再據此規劃職涯發展,甚至還向下耕耘,協助高中學子及早分析和判斷自身興趣,並思考該補強哪些知識和技能,未來進入大學就讀時,才能選填符合個人志趣的科系。
「我們希望大學生或社會新鮮人是因為瞭解職務內容才做出選擇,而不是到職後才發現自己不適合這份工作,平白浪費學生與企業的時間,」林奇葳說。
企業管理學中經常提到一句名言「危機就是轉機」,強調企業主應該以正面態度來因應目前所面臨的經營危機,其實,在個人職場環境中,同樣適用這個道理,尤其在面對日益蓬勃發展的人工智慧技術,越來越多人擔心工作被機器取代的風險,但恐懼無法解決問題,科技發展的腳步也不會因此而停下來,與其一味恐懼不如正面應對,在持續強化個人軟技能的同時,亦要加強瞭解並學習AI,將其化為提升工作效率與個人競爭力的工具,以開放積極的態度迎接AI時代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