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後,中國會有全球最強的網路公司!
3年後,中國會有全球最強的網路公司!
2001.09.01 | 人物

台灣過去40年來的經濟發展,主要是把產品出口到美國,由美國的經濟成長,把台灣從一個幾百塊美元國民所得的國家,帶到一萬多塊美元所得。接下來,台灣要繼續維持成長,要借助中國的經濟成長來帶動。這是台灣的第二次機會。
中國會像吸鐵石一樣,把台灣吸過去。不管台灣把中國視為機會,還是威脅,重要的是:台灣的優勢是什麼?如果是忘得掉的,都不算優勢,真正的優勢是在血液裡頭流的。
我認為,台灣的優勢在人才和學習能力這上面,這是累積40年的,中國一下子追不上來。台灣當年有許多人出國留學,這幾年陸續回流,就像用線拉風箏回來一樣。這些人又懂美國、又懂台灣,加上台灣本地人到中國去發展所累積的經驗,使得台灣能善用本身加上美國和中國的資源,創造機會。
今年7月底,我來台北參加亞太經合會的電子商務議程,這是我第一次到台北拜訪。我覺得台北很像廣州,整個都市結構是1960到1970年代的東西,裡頭的人很有活力,但空間卻受到侷限顯得不易伸展。
電子商務是中小企業的好機會,特別是針對海峽兩岸,因為中小企業主很有活力,但受到的侷限也多。我到美國,談到中小企業,他們不太知道我在說什麼,但到台灣就不一樣。阿里巴巴在台灣有3萬個會員,包含玩具業和電子業等。他們把資料放在阿里巴巴網站上,我們再負責幫他們找買主。
我是支持全球化的人,阿里巴巴在1998年成立時,就是為了中國加入WTO做準備。但是台灣的100萬家中小企業,和中國的45萬家中小企業,要怎麼全球化?透過互聯網(Internet),是最便宜而容易的管道。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賣給會員什麼?基本上,我們不賣軟體,而是賣3件事:經驗、時間和這3年來犯的錯誤。美國搞電子商務,是整個社會原本就有基礎,它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但中國的網路環境是被催生起來的,它原本沒有根基。在中國發展電子商務,不能copy(模仿)美國那一套。
也因此,很多國外搞B2B電子商務的公司,是以促成買賣雙方在線上交易,再從中賺手續費或會員費,但是阿里巴巴不這麼想,起碼現階段不是。我認為現在要在亞太地區做B2B電子商務,根本impossible(不可能)。這不是技術或交易安全的問題,而是business sense(商業概念)和trust(信任)的問題。
我們曾對會員做過調查,發現他們在互聯網上,只要超過5000美元的交易,99%的中小企業都會說NO!為什麼?因為我不認識你,根本不會付錢給你。這牽涉會員和會員間的信任、以及會員和阿里巴巴間的信任,需要時間。目前實際進行的方式,是買方透過互聯網找到賣方資料,再用電話、傳真或把對方約出來談,用傳統方式完成後面的商業行為。
別看這件事這麼傳統,正因為交易過程中的信任關係不容易建立,這當中光是提供information flow(資訊流),就有太多錢好賺。最簡單的,就是廠商把基本資料登錄上來,一筆收10塊美元。如果廠商要登錄更詳細的產品和價格資料,再多收一些費用,等於是按資訊量來分級收費。甚至有一些廠商是經過我們認証沒問題的,我們還主動推荐,讓買方可以很快就找到他們。這就是從information flow來賺錢。
今年9月,阿里巴巴要推出一套信用稽核的機制,對廠商資料進行認證,對上來查詢資訊的業者也是一種價值,同樣是information。
要賺交易的錢,那是3至5年後的事。很多人說,電子商務的目的是消滅中間商,消滅佣金,那你們還留著中間商幹嘛?這個概念沒錯。但是再仔細想想,在消滅中間商的過程,除非你提供了新的價值,否則你消滅誰,對客戶都沒有意義。就交易來看,目前銀行還是交易雙方最能信得過的,也因此價值在它身上,不在網路公司。我們只能做今天能做的,想明天能想的。
在電子商務中,C2C和B2B還是看好,至於B2C仍然很辛苦,因為它的本質是取代性的,像亞馬遜(Amazon.com)是要取代邦諾書店(Barnes&Noble)。
eBay的商業模式就很棒,它的出現不取代任何企業,卻一開始就獲利,而且它的獲利方式也是靠information flow,而非交易,甚至這些information還是別人上來提供的。這很值得阿里巴巴參考。
最近很多人問我,對於網易、新浪和搜狐3家上市網路公司的看法。網路產業在中國沒有根基,跑得快的,一定得付出代價,80%的錯誤是躲不掉的。過去3年,阿里巴巴也被批評得要死,還好小錯不斷,大錯不犯。真正的英雄不在衝鋒,而在撤退,機會一定在危難中產生的。
我比他們幸運的,是阿里巴巴沒有上市,沒有栽進去。其實,網路沒出問題,是人出了問題,太年輕,跑太快了。壞就壞在當年天時、地利、人和都太好,讓大家太樂觀。不過話說回來,光靠講一個故事,就能拿到幾千萬美元,以前是不可能的。我們躬逢其盛,就是希望能創造一段歷史。
互聯網產業再回來,大概是2至3年後的事了,難也就難在這一段時間,誰能撐下來。其實,我比誰都樂觀。你想想看,現在放眼全球的.com公司,誰還有能力養300人的團隊,可以活3年?只有中國才行。因為這裡的人事和營運成本都低,你不可能在美國、歐洲或香港做這件事。
我已經在中國屯兵3年,這300位員工平均27歲,再過3年,他們30歲,平均有6年互聯網產業經驗,你說全世界到哪找一群年輕而有豐富經驗的團隊?雖然目前外在環境惡劣,但對我們來說,面臨的不是生存問題,而是發展問題。我們繼續維持每週招募10位新員工。別人收縮,我們正好搶佔市場。
我們手上的現金,足以撐過這3年。現在主要股東之一的孫正義,還是每3個月和我們碰面一次,但是見面已不談目前營運狀況,而是談未來趨勢,以及幾年後產業復甦時,我們該做好那些事情。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