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少時間賺最多錢,買下香港、紐約和巴黎……
最少時間賺最多錢,買下香港、紐約和巴黎……
2001.09.01 |

31歲的劉憶如,是新近竄起的理財專家,靠著清楚的理財觀念,不但賺進了大把鈔票,此刻則在趕寫她的第三本書。每天超過20小時的寫作時間,讓她在半年不到的時間內出了兩本書,而且本本暢銷。
從國中起,劉憶如就開始打工的生涯,剛考上景美女中的那年暑假,她就到身為工程師哥哥的公司打工,焊接音樂鈴卡片的零件,也曾連續幾年,到中央印製廠當暑期工讀生(只是過路財神),幫忙數鈔票,上了大學,更身兼很多家教,努力搶錢。

**受華爾街震撼教育

**
畢業之後,跟一般大學生一樣,劉憶如懷著「異國留學夢」。雖然只存了7000塊美金,劉憶如還是勇敢飛往異國追尋她的夢想。最慘的時候,手邊的錢連買二手車都不夠,只能買輛腳踏車代步。由於人生地不熟,劉憶如上學的第一天就迷路,在沿路按門鈴求救後,才找到同學會會長幫忙。
因為這樣的慘痛經驗,劉憶如向家裡求助,後來在家裡的贊助下,勉強買了一輛二手車,也從此奠下買賣二手商品的經驗。她說:「買二手商品可以為消費者省下大筆的費用,」一輛汽車一經使用價格就下跌30%左右,因此買一輛駕駛不到一年的新車,可以省下十多萬,相當划算。一直到現在,劉憶如都身體力行買古董家具(可以增值)、買二手車(可以省錢)、買成屋(可看到實物、降低風險)的原則。
MBA畢業之後,劉憶如考進紐約傳訊電視擔任駐美特派員,就在華爾街的震撼教育下,培養出國際宏觀的理財視野,沒多久,碰到中共飛彈演習,很多台灣人把保命錢匯入美國。當時,劉憶如的家人匯了10萬美金到美國,並聲明只可多不可少。有了這筆母錢,劉憶如開始練習理財,她保留6萬元定存,3萬元買共同基金,一萬元買股票。
當時駐外記者壓力大,但是待遇很不錯,平均每個月扣掉房租、養車、生活費,至少還能存300美元,1996至1998年,美國股市穩定成長,共同基金獲利每年有20%,股票方面更因為劉憶如經常在華爾街報新聞,容易清楚脈絡,1996年開始,她投資微軟一萬美元,結果從100塊漲到160左右,等股票分割(split),再漲再賣,兩年內劉憶如就賺進她人生中第一個100萬。

**要用最少時間賺最多錢

**
回到台灣後,劉憶如看到身邊很多朋友,每天早上6、7點起床,早餐還沒吃完就塞車直奔辦公室上班,中午隨隨便便扒了個便當,精神緊張了一天,5點鐘一到,老闆還沒走,誰也沒敢走開半步。好不容易拖著疲累的身體回到家,抬起頭看看時鐘,已經是9點鐘了。但是這樣整天超過10個小時的工作時間,並沒有為他們帶來「豐衣足食」的生活,反而是每月月初「手頭闊綽」,月尾「捉襟見肘」的惡性循環,活脫脫是「月光族」,因此,當時在非凡主持「生活網站」的劉憶如,決定轉換跑道,做自己的老闆,當個自由作家,那是2000年11月的下旬,當時她立志,要用最少的時間賺最多的錢。
轉換跑道的念頭醞釀了一段時間,劉憶如在離職後的一星期內,就立刻準備好一份出版企劃書,找了3家出版社洽談,最後選了她覺得合作默契最好的一家出版商,就此開始她的寫作生涯。
回過頭來看,短短半年時間,出了兩本暢銷書,目前正準備出第三本書的劉憶如,可以說是走對了方向。在各方邀約下,劉憶如開始建立起在理財方面的權威形象,甚至被視為年輕一代的理財專家。她目前在桃園有一棟房子,布置得非常溫馨,屋內陳設了許多古董家具,有一部不錯的車子,同時在美國擁有價值數百萬的共同基金和股票,在國內也涉獵未上市股票和房地產投資。31歲赤手空拳能有這樣的資產,是不是也令上班族「窮爸爸」的你同樣羨慕呢?
劉憶如說:「我覺得每一個人都有這樣的機會,只是看你用不用心。因為每個人的家庭環境不同,理財個性也不同,別人的經驗可以做為參考,但不是通則。」問她接下來有什麼願望,劉憶如說:「我希望在40歲以前,要在巴黎、香港、紐約、台北都有房地產,」但先決條件是,這些不動產有其他賺錢投資的運用,她才會購買。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