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我之前完全沒想過這個海外市場,畢竟我們這個年代的人哈日不哈韓啊!」在這次的企畫製作過程中,不少台灣創業者提出這樣的想法,帶有一絲絲揶揄的成分,同時也想表達對這個鄰近國家相當陌生。但如今,面對這樣的「新」新創帝國,台灣人是否有機會從中找到商機?以及對方的企業文化有哪些地方可以學習?這些都值得台灣創業者進一步思考。
「沒有永遠的敵人!台、韓新創各有優勢」
SparkLabs Taiwan共同創辦人暨管理合夥人 邱彥錡
台灣一直把韓國當成「對手」,一部分來自體育賽事,也有部分原因是我們太相像了,都是民主化社會、製造業占經濟體大宗。但是,當台灣公司想要往海外市場發展時,很少會有人想到韓國,我想最大的阻礙是語言,以及我們對當地文化不了解,不得其門而入。雖然說是「對手」,但我們足夠了解韓國市場嗎?大家不都說,知己知彼才可能百戰百勝。
我認為韓國市場非常有機會,他們對於創新、科技的接受度很高,大企業例如三星、現代也很積極與各地的新創團隊合作,以此確保企業內部不斷有新能量流入。
台灣新創厲害的地方,就是自主研發能力很強,但台灣人性格怕犯錯、怕占用別人的時間,我們很重視拉高技術強度與競爭門檻,但我們害怕直面市場,就這樣時間愈拉愈長,等到同質性的服務都跑出來了,我們於是失去競爭優勢;韓國人的技術不見得比我們強,提出的產品解決方案通常不會比我們完善,但是他們敢衝、敢秀、敢講,禮拜六早上9點在群組內拋出工作想法,5分鐘內就可以得到夥伴回應,30分鐘內討論出一個新的策略,然後隔周一馬上執行,這在韓國是一個很普遍的工作氛圍。韓國人的求勝意志非常強,他們出來做生意就是一定要贏,不擇手段想要贏,然後想辦法在很短的時間內博取市場關注,他們是用這種態度打國際市場。
所以我開始去思考有沒有一個可能性,是台灣的新創與韓國市場合作,我們身上有好技術,而他們有資金與市場敏銳度,我們一起狙擊更大的歐美市場。
「韓國市場確實難攻,關鍵是製造雙贏的可能」
凱鈿創辦人 蘇柏州
Google Map的導航功能在韓國很難用,在那邊要點外賣的時候,也看不太到foodpanda或Uber Eats;在韓國,你就是被在地的Kakao跟NAVER服務包圍。
坦白說,海外品牌要打進韓國市場真的很難,跟日本比起來,韓國的環境更封閉一些。所以如果你想要在韓國做生意的話,建議找到很強的當地夥伴帶領會比較好,然後思考如何跟對方創造共同利益。
凱鈿之所以有機會把技術帶進韓國,正是因為獲得Hancom跟NAVER的投資基金。目前,我們是透過他們來經營當地市場,類似技術授權,將產品包裝在他們的品牌之下,交由他們在各通路銷售。獲利模式就是授權金跟分潤,他們賣多少,我們就抽多少。也因為有Hancom跟NAVER的關係,我們的產品比較機會對接當地的大企業,比如前陣子才跟三星集團的子公司SDS談合作。
即便到現在,身邊確實沒有什麼人說要去韓國發展,我當初也覺得,怎麼會有韓國人想要來跟我談合作?但後來發現韓國人很有企圖心做全球市場,他們從不吝嗇提供資源給團隊夥伴,也非常積極促成每一次的策略性合作。
「讓韓國人跟韓國人做生意,緊跟『快』節奏」
KKday韓國分公司總經理 慕馨
我過去一直都是在韓國當地生活、工作,然後在去年3月加入KKday團隊,確實在語言溝通、文化差異上沒有太多需要克服的地方。
回到產業觀察,我覺得韓國會是一個值得新創團隊切入的市場。一方面是韓國的電商發展與支付服務非常成熟,領先亞太地區的其他市場,這是因為政府規定每個類別的產業都必須接受信用卡消費,包含路邊年糕攤;另一方面,當地消費者對創新技術、產品的接受度很高,也正因如此,所以汰換速度非常快,導致內部競爭激烈,如何一直保持競爭力會是很大的考驗。
KKday的生存秘訣,首先就是學習韓國的文化「빨리!빨리!빨리!」(快點!快點!快點),步調緊湊地調整經營策略;然後不斷改善平台的UI/UX設計來符合用戶需求,韓國消費者對於UI/UX的敏感度偏高,他們非常重視產品細節。
「韓國充滿未知,先用最低成本下賭注」
gogoout共同創辦人 吳政勳
我們大概是從去年Q1就開始研究海外市場了。日本不用說,日本是台灣人出境第一的國家,所以會是gogoout出海的首選;但接下來選擇進軍韓國,有一部分契機是台、韓之間簽屬「國際駕照相互承認瞭解備忘錄」,意思是台灣人終於可以持有效國際駕照在韓國開車,還有就是台灣人非常喜歡去韓國(出境國排名第3),無論是商務或出遊。
歸根結柢,我們希望把日本沖繩的經驗,再複製到韓國濟州島。但比起日本,在韓國當地的市場顧問公司、代理商、合作資源都非常難找,需要靠自己慢慢摸索。所以建議前往韓國市場打仗的時候,必須確定其他市場的營收穩定。
我們目前在韓國仍然是試營運階段,採MVP(以最低成本來驗證概念是否可行)的模式打仗,以及清楚設定停損點。
責任編輯:蘇柔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