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準你「腦波最弱」的幾分鐘!廁所廣告成為新潮流,腸胃藥、肥皂都賣超好?
瞄準你「腦波最弱」的幾分鐘!廁所廣告成為新潮流,腸胃藥、肥皂都賣超好?

不少現代人在上廁所時,都需要手機隨伺在旁才有辦法順利如廁,而這樣的現象,有機會成為品牌向消費者傳遞影音廣告的新「破口」?

日本行銷公司「VACAN」近期全力推廣廁所數位廣告業務,現已在辦公大樓、百貨公司設置 9,000 台廁所廣告機台,並完成一支廣告在 3 週內達成 89 萬次觀看的創舉。

把握如廁時間放廣告,安裝數量已突破 9,000 台

「廁所廣告」其實並非新鮮事,海報式廁所廣告已行之有年,透過「數位螢幕」就能讓它更活潑且具彈性。與車站內、戶外大型街頭的數位廣告相比,廁所內整體視聽環境的私密性更強,受外界干擾的訊息量較少,讓消費者更容易吸收廣告內容。

VACAN 從 2020 年開始進軍廁所廣告業務,起初,根據廣告代理商和潛在客戶的回饋,多半覺得該服務是一款有趣的行銷工具。然而在安裝數量突破 5,000 台後,VACAN 東京千代田區媒體事業部部長鈴木慎介先生分享:「大家開始將其視為一個新的廣告媒介,認可其有商業價值。」

截至今年(2023 年)7 月,VACAN 在全日本的安裝數已達 9,000 台,並計劃年底達到 1 萬台。廁所廣告的設置地點佔比,有 75% 在辦公大樓內,另外 25% 在百貨公司、購物中心等。現從惠比壽的辦公大樓,到澀谷 、新宿、京都的百貨公司,都已出現它的蹤跡。

AirKnock Ads
圖/ バカン

廣告兼具廣度和深度,有效提升銷量、客單

廁所廣告相較戶外廣告有不少好處,包含性別分眾明確,如女廁內就能播放針對女性的廣告。廁所內高度集中的觀看體驗,有助傳達廣告訊息且更容易被消費者記住,增加品牌和消費者的情感連結。另外,入廁數和觀眾數量可幾乎劃上等號,因此在計算觀看人數上的數據能更精準。

根據 VACAN 的統計,廁所廣告與健康、心理壓力、美容、衛生等領域商品結合,能呈現最大的投放效果。鈴木分析,例如便秘藥、腸胃調理劑、發酵飲料等腸胃健康相關商品表現亮眼。另外在辦公大樓中,B2B 商品的廣告投放也獲不錯反饋。

雖然廁所廣告分眾明確,但品牌也都能從中兼具深度和廣度。如辦公大樓的廁所,使用者多為該棟公司的員工,重複度高,有能讓使用者多次看同一廣告的優點,因此想增加黏著度相當合適;百貨公司內客人組成多元,即適合想提升廣度的品牌,並可進一步針對該區 TA 的年齡層、年收入做分眾貼標,藉廣告差異化達加乘效果。

不久前 VACAN 曾在福岡的北九州市操作「沐浴泡泡香皂」的廣告投放,除了廁所內的影片,並直接在洗手台放上一顆香皂,希望從認知到體驗推動購買過程。30 秒的廣告影片,VACAN 原本預計在 3 週內會有約 63 萬次的播放次數,但實際上突破了 89 萬次。根據調查結果,VACAN 取得消費者「購買意願上升」﹐「實際購買」的反饋,最終該地區的該款香皂銷量上升,跟去年比成長約 10%。

廁所廣告也成為小餐廳的收入來源之一。當消費者進入位於東京「銀座木邑」餐廳的廁所內,由 Toibee 公司安裝在牆上的電子廣告就會開始播放,每 15 秒內會進行內容切換。內容除了介紹新 App 和求職服務等一般廣告,也會穿插餐廳的推薦菜色。老闆木村貴久驚喜地說:「真的有不少客人在使用廁所後加點菜色!」替餐廳提升客單。

Toibee 在東京餐廳內的廁所設置 150 個小型電子廣告,並由 Toibee 承擔設置費用,對小餐廳來說不需額外成本。每個螢幕每月可帶來 35 萬至 45 萬日圓的廣告收入,其中餐廳可賺取 20%,對人事成本攀升的餐廳不無小補。

廁所廣告具潛力,繼續往各面向突破

廁所廣告雖無打擾消費者的意圖,但也有些消費者認為廁所是私人空間,不希望被廣告干擾,如果用戶因此對產生負面評價,可能產生反效果。因此 VACAN 近期也嘗試另一種模式,即在廁所內放置 QR code,供有興趣的消費者拿手機掃描,雖然這樣的操作普遍認為有些麻煩,但再沒其他事做的廁所內,有超過 9 成用戶給予正向反饋。

大部分品牌目前的操作上,還是會先嘗試在高價計程車廣告上投放,之後才會想到廁所。鈴木先生分析:「以數量相比,日本計程車數量約為 24.3 萬輛,但公共廁所有 2,500 萬個隔間。即使僅有 10% 的安裝率,也有 250 萬間廁所,潛力巨大。」因此 VACAN 對自家品牌的發展相當樂觀,並做出在要 2 至 3 年內,設置 3 萬台的目標。

廁所廣告不只在個室空間內,現也進一步拓展到洗手台的鏡子。在多摩單軌鐵路上的廁所內的鏡子,也被設置了數位看板廣告。當人站在鏡子前時,廣告會出現在鏡子的一角,還是有一部分鏡子供旅客使用,目前多摩用它來傳遞沿線的活動訊息。

另外,廁所廣告也能進階解決社會問題。在 Urban Dock LaLaport Toyosu 內的廁所廣告,當消費者看完後,就能憑掃描手機領取衛生棉,減輕經濟負擔重、無法購買衛生用品女性的壓力。

猶如歐陽修所說最適合構思事情的地方是「馬上、枕上、廁上」,上廁所是每天每個人都需要,且會花上不少時間獨處思考的活動,誰能將這短短幾分鐘的時間好好把握,就能成功搶得商機。

資料來源:ITmediaNikkei

本文授權轉載自:FC未來商務

責任編輯:錢玉紘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國泰人壽App」全新改版,打造一站式陪伴的保險體驗
「國泰人壽App」全新改版,打造一站式陪伴的保險體驗

保險 App 過去只是數位轉型的基本門檻,如今已成為決勝使用者體驗的關鍵媒介。擁有 800 萬保戶的國泰人壽,其「國泰人壽App」 歷經多次版本演進,2024 年底再次迎來全新改版上線,不只聚焦在提供完整的售後服務流程,更進一步連結家庭保障與健康管理,成為保戶日常中不可或缺的夥伴。

「國泰人壽App」大改版,重新定義保險關係

回顧「國泰人壽 App 」的幾次重大改版,從 2017 年推出「1.0」版本、擁有 20 萬用戶起步,到 2021 年「2.0」突破百萬用戶里程碑,再到 2024 年底正式邁入「3.0」時,用戶數已突破 330 萬——隨著 App 持續演進,不變的是始終對齊一個核心命題:App 對保戶有何實質幫助?

國泰人壽數位發展部數位客戶經營科經理陳儀綸回憶:「1.0 的首要目標就是把保險售後服務做扎實,包括查詢保單、繳費、送理賠等核心功能。到了2.0,我們進一步從客戶的保險旅程去思考,保戶最關心的是什麼?如何深化體驗?」

「2.0 對團隊來說也是一個關鍵轉折點,若要真正打造以用戶為中心的數位服務,設計就不該只是畫畫畫面,而是應該成為產品思考的一部分。因此,我們開始從設計外包支援轉向長期合作的設計夥伴關係,在國泰金控「數位數據暨科技發展中心 」的集團資源協助下,國泰人壽 App團隊不僅擁有更緊密的夥伴,也具備將保險專業深度整合進產品設計的能力。」陳儀綸說明。

隨著接近一半保戶成為 App 用戶,顯見 App 已累積廣大保戶的信任與依賴。2024 年底,團隊遂啟動 App 3.0 的全新改版。陳儀綸表示:「這次,我們從個人保險出發,走向全家人的體驗。畢竟保險從來不只是自己的事,更是守護家人的責任。」開發團隊的角色也從單純的數位工具打造者,轉變為陪伴保戶的數位保險夥伴,主動在保戶之前更早一步思考使用情境、潛在困惑與期待。

三大升級一次到位:家庭保單整合、健康外溢結合、整體風格轉換

新版「國泰人壽 App」 3.0 的設計目標,是讓用戶在幾秒內完成真正想做的事。2024 年初啟動改版時,團隊從用戶 NPS 回饋與客服進線紀錄出發,系統性分析常見問題,歸納出一項關鍵洞察——保戶需要從「家庭視角」掌握保單與保障結構。

「這是很顛覆的,以往看保單都是以個人為單位,沒有家庭視角。」陳儀綸指出,「其實很多人是為家人保險,也會查詢子女、配偶的保障狀況。」因此,改版聚焦兩大目標:其一是整合分散資訊,讓用戶能快速掌握全家的保障結構,其二是進而協助保戶更清楚地「看得懂保障」,而不只是「擁有保障」。 三大關鍵升級也應運而生:

一、家庭保單管理: 作為此次改版最具突破性的亮點,用戶可切換「我的視角/家庭視角」,一站掌握全家人的保單資訊,減少逐筆整理保單的時間。國泰金控數位數據科技發展中心用戶科技發展部體驗設計科產品設計師林易蓁表示:「多數保戶其實是『為家人投保的人』。我們把視角從個人擴大到家庭,讓『誰有什麼、缺什麼』一眼就明白,並透過透過圖像化呈現類型與數量,讓資訊更直觀。」

二、健康外溢結合: 隨著保險價值從「事後補償」走向「事前預防」,此次改版特別強化外溢保單與 FitBack 健康資料的整合度,清楚呈現健康任務達標行為與保費折扣的關聯。「過去保戶搞不懂健走數據和保單有什麼關聯,現在我們清楚呈現聯動機制,幫助保戶理解自己的行動帶來什麼實際回饋。」林易蓁說明。

三、整體風格轉換: 這次改版另一個很大的重點就是整體風格的全面翻新,在國壽品牌的穩重信任感基礎上,融合互動回饋、玻璃模糊的質感、漸層與空間感,讓整體的介面看起來不只專業,也更友善、更貼近生活 。同時導入 Design Token 系統,促進設計與工程團隊的協作,讓新視覺設計落地。

「國泰人壽App」 3.0 透過家庭視角定義保險使用情境,協助用戶快速掌握自己與家人保障全貌,讓資訊一目瞭然、直觀易懂。
「國泰人壽App」 3.0 透過家庭視角定義保險使用情境,協助用戶快速掌握自己與家人保障全貌,讓資訊一目瞭然、直觀易懂。
圖/ 國泰人壽

用減法思維,打造清晰易懂的使用體驗

然而,App 改頭換面的過程中,也面臨不少挑戰,尤其是首頁設計。「每個部門都希望自己的功能能放在首頁,所以一定要先釐清:保戶真正需要的是什麼?」陳儀綸強調,首頁不能流於功能捷徑的堆疊,而應是協助用戶快速完成任務的第一站。

對此,設計團隊也從使用者旅程出發,重新架構導覽邏輯。原本五個底部功能鍵被精簡為四個,保單資訊也首次搬上首頁。陳儀綸說,「這代表我們不再一味累加功能,而是回到使用情境,設計真正好用的動線,讓使用者更直覺地完成該做的事。」林易蓁強調:「清楚、簡潔,不只是一種風格口號,而是透過減法設計思維,讓設計不只是讓資訊變得好看,而是要幫使用者減少認知負擔,讓他們在對的時機看到對的東西。」

語言上,也全面朝向「看得懂」靠攏。「我們把艱澀的保險名詞,以更貼近使用者情境方式,轉譯成使用者熟悉的語言。例如將癌症的保障項目分類成「第一次罹癌」、「因癌症需要住院時」、「因癌症需要手術時」 等,用情境的方式告訴用戶是什麼情境下的保障,整體體驗更直覺,也更容易上手。」林易蓁說明。

數位轉型思維成為基因,提升服務新價值

App 3.0 上線後,用戶數突破 330 萬、每月活躍用戶達 65 萬,相較改版前更帶動新戶成長 30%,NPS (淨推薦值) 62分、用戶滿意度達 97%。陳儀綸指出:「服務走在客戶前面,滿意度自然會上來,也有助於客服人員引導使用 App 查詢、申辦,提升處理問題的效率。」

「橫跨多部門的夥伴一起完成這次改版,對我們來說是長期思維內化的結果」。陳儀綸說,「我們不只是在技術或產品上持續精進,而是讓整個團隊—從人才培養、協作模式、思考方式都持續進化,這樣的內化改變,才是讓數位轉型能長久走下去的關鍵。技術可以解問題,但“文化”決定團隊能走多遠。」數位轉型不只是一次專案或一次改版,它是一種長期內化的文化與思維模式,更是一種「讓服務永遠走在客戶前面」的能力。

林易蓁則補充,作為隸屬國泰金控數數發中心的設計師,一直都是以集團層級支援子公司的數位產品。「我們能從更綜觀的角度思考,不只是介面設計,也包含跨產品的體驗、功能邏輯與視覺語言,打造統一的品質與風格。」而與人壽產品團隊合作這幾年下來,彼此真的培養出很深的默契,設計師已經不再只是規劃 UIUX ,轉變成參與產品方向制定的共創夥伴,讓設計團隊能以使用者為核心,提出更貼近需求的解法,進而在產品中創造實質價值。

展望未來,團隊將持續優化核心功能,關注 AI 等新技術應用潛力,透過用戶回饋與內部創意提案推動產品持續進化。正如這次改版,讓保戶真切感受到操作更直覺、資訊更清晰,國泰人壽也正持續以具體行動落實「BETTER TOGETHER」,在每一次細節中重塑保險服務的日常價值。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