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順利取得2008年奧運主辦權,不談中美軍機擦撞、不談兩岸合辦與否等政治議題,從美國暗中支持,到中國各地熱情支持申奧,最根本的原因——還是經濟。 美國企業期望北京主辦的原因,美國《商業週刊》(Business Week)形容:這是一項不需用大腦(no-brainer)的決定。
一位奧運主要贊助商的執行長說道:「以主辦權呼聲較高的北京、多倫多及巴黎來看,當然,中國的市場規模及成長幅度,比加拿大及法國大多了。」若以奧運最大贊助商可口可樂為例,在中國的投資將因奧運而加大,13億人口的市場,可口可樂實在沒有理由不心動。
**中國地方政府各自為政
**
中國積極申請奧運主辦權,除了帳面上的經濟效益外,希望改善自經濟改革後的地方政府各自為政才是主因。
自1988年開始主跑中國產業新聞,現為《投資中國》雜誌社社長兼總編輯的李孟洲表示:「在計畫經濟及地區平衡主義下,中國將重點國營企業平均分布在各地方,結果造成『牆內飛機導彈,牆外刀耕火種』,將科技公司建在沙漠中的怪現象。」
演變到後來,造成各地方政府擁有很大的權力,變成如今「藩鎮割據」的局面。李孟洲舉例,為了保護武漢當地的汽車工業,湖北省政府曾對全國第一汽車品牌上海大眾的「桑塔納」車系,每輛課征8萬元的燃料稅,而隨後上海市政府也以同樣手段,「回報」來自武漢的富康神龍汽車。
「打破中國國內區域壁壘,是中國申請加入WTO及舉辦奧運的主要目的,」美商月涵投顧總經理谷月涵分析,「各自為政的地方政府,是中國經濟發展上最大的阻礙。」
他認為,中國各地方壁壘分明,導致無法貨暢其流,同時缺乏統籌一致的資源分配規劃,地方政府完全只以本身利益出發。「中國需要用民族主義的巨大力量,衝擊開各小區域間的人為屏障,」谷月涵強調。
7年後才舉辦的奧運,現在就引起全球輿論討論,中國市場的發展規模及潛力,不僅歐美各大企業不敢小看,中國本身也不敢妄自菲薄,戰戰兢兢走著經濟改革之路。 不論結局如何,7年後中國的經濟發展,鐵定比在北京奧運上,身為地主國能拿幾面奧運金牌,更讓人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