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勢拓展金融版圖的悍將
強勢拓展金融版圖的悍將
2001.06.01 | 科技

陰晴不定的五月天,誰是台海兩岸引起話題最多、動作最多的銀行?放眼望去,似乎非中華開發工業銀行莫屬。
5月4日,中華開發作東在北京舉辦了「創業投資國際論壇」,和中國官方分享在台灣的創投經驗,作為彼岸制定創投法令的參考;5月10日,儘管先前市場與媒體均預測中華開發恐難收購成功,但當日下午,中華開發卻宣布已成功收購國內承銷第一把交椅大華證券,峰迴路轉地精采演出,還被一些媒體形容為「戲劇性大逆轉結局」;5月16日,晚報頭條透露中華開發以每股83.4元,出售國內規模最大的中華投信股權,對象是在中國有許多據點的香港匯豐集團,這是目前5宗外資入主國內投信案件中,成交價格最高的一樁。更別提從去年的中聯信託託管事件,以及與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合資成立資產管理公司(AMC)等一連串策略大動作,都讓中華開發連續出了好幾個月鋒頭。

**眼光快狠準:
旺盛企圖總是做對的事

**
雖然中華開發一直以來總被視為是老牌國民黨黨營事業,但在民營化之後,透過兩位財經大將──董事長劉泰英與總經理胡定吾──快狠準的眼光,目前的一些作為,的確讓一家42歲的銀行,展現出24歲小夥子的旺盛企圖心,「總是做對的行動(All the right moves),」荷銀證券發表的研究報告中,如此形容著這家台灣去年獲利最高的銀行。
見微知著,一樁樁小行動,其實蘊含了中華開發旺盛的企圖心。幾個月來中華開發的一連串行動,起碼可以透露出三層意義:
一是中華開發「公開收購」大華證券事件,這是國內第一宗強力介入金融機構經營權的公開收購,不但可將在台灣財經史中記上一筆,同時大華證券的承銷業務和中華開發的既有直接投資業務也可以產生互補綜效;二是中華開發從去年底就不斷宣布要朝金融控股公司轉型,甚至在4月底董監事會議時就搶先通過,希望政府正式通過金融控股公司法時,能搶在第一時間內完成,這是中華開發搶市場先機的暖身動作;第三是從中華開發內部調查研究處成員不時深入中國研究考察,以及身為5月初舉辦創業投資論壇主人的身分,並將中華開發的創投經驗分享到北京等腳步觀察,中華開發對大中國市場的企圖心強烈,所以業內人士對於中華開發未來的大中華區域佈局,總是睜大眼睛密切注意。

**獲利能力佳:
潛力可擋「半個電子股」

**
堂堂跨入而立之年的中華開發,與一般商業銀行相較,有其得天獨厚之處。
台灣的銀行家數太多,過度競爭的結果造成銀行利潤銳減,然而一般商業銀行的艱困宿命,對中華開發來說並不是大問題,因為它是國內少數幾家有創投、承銷與背景的工業銀行,根據台灣工銀投顧的研究報告指出,中華開發目前海內外轉投資事業將近350家,海外投資金額為220億元,國內長期股權投資金額為600億元,投資組合目前以半導體、電腦通訊行業、零組件、金融與運輸五大行業為主,而這些「從小養起」的科技公司,目前已上市櫃者超過70家,「其實我們可以算是半個電子股,」在一次記者會裡,眼看電子類股總是匯聚最多資金,中華開發總經理胡定吾當時忍不住為中華開發的股價抱屈。
翻開中華開發的財務表現,的確也遠較多數的商業銀行出色。以投資為本業,待被投資公司成長到一定規模或上市櫃後,出售股票以賺取資本利得的中華開發,在去年台大教授黃達業的銀行評比中,在「獲利能力」上中華開發的資產報酬率與股東權益報酬率皆為最高,去年更打破成立42年來記錄,獲利高達140億,反映出中華開發工業銀行在高風險性之直接投資市場上佔有優勢地位。雖然,工業銀行無法吸收一般個人存款,但穩定的公司法人存款、金融債券等豐厚資本,仍為中華開發工銀提供了充沛資金。
黃達業也指出,中華開發因擅長投資銀行業務,與商業銀行的專業互補,在現今激烈的銀行競爭態勢下,具有生存利基,他甚至風趣地頒了個「最佳人緣獎」給中華開發,來說明商業銀行由於彼此同質性過高,在併購洽談過程中,反倒不如具投資專長的工業銀行來得吃香。

**企圖心超強:
朝金融百貨之路邁進

**
台灣的金融業者,面對熟稔全球資本市場運作的跨國金融集團,無不希望透過各式策略聯盟或併購行為,朝區域或全球化鋪路。如中華開發早已率先啟動,在董事會中正式通過轉型為控股公司,資本額2000億,計畫跨足商銀、票券、證券、期貨、創投、保險、信託、資產管理等主要領域,朝作金融業的百貨公司方向邁進。「其中最大目的是要做金融產品的Cross-Selling(交叉行銷)」,胡定吾曾在一次媒體餐敘中,說明中華開發想成立金融控股公司的原因。而與目前檯面上隱然成形的金融控股公司相比(包含了霖園、中信銀、富邦、台新、統一與中華開發),中華開發或許不是資源最豐富的,但卻是企圖心最明顯的一家。
以成立資產管理公司為例,中華開發與摩根的組合,可以說是現今提出較完整規劃的一對組合。他們研議導入「債權基金化」概念,以基金控管方式,設立鋼鐵、旅館、商業中心等多種基金,直接向國內外法人募集資金,再分門別類交由專業經理人把關。
台工銀投顧研究員楊曜維也分析,其實各金融集團早已針對旗下資源整合做準備,目前版圖最完整者就數富邦、新光與統一集團,其中富邦集團各公司間配合度最高,預期在成立控股公司後能發揮最大綜效;霖園集團旗下有壽險界龍頭國泰人壽,擁有資本規模最大的優勢;而中華開發則是規劃最早,也是態度最積極的一家,如在內部成立金融購併小組,積極尋找體質良好的併購對象達到互補功能,透過收購大華證券強化證券版圖是目前看來的第一步,而中華開發強烈的企圖心,也可從這次採「公開收購」方式向大華證券股東收購股權的行動明顯感受。
所謂「公開收購股權」,是指在公開市場以外,以公告方式向不特定股東收購股份,而不是透過雙方高層先行磋商,再行進駐經營權的收購模式。在美、歐與日本等國家,由於這種公開收購方式具有簡便迅速、結果確定,以及能壓迫股東儘早下決定等優點,因此不少企業樂於採取這項策略。中華開發的公開收購行動,可說把美國華爾街股市中耳熟能詳的購併模式,首度搬上台灣證券市場舞台上演,也難怪中華開發總經理胡定吾自己也說,中華開發能公開收購大華證券成功,將會是「國內財經界的創舉」。
企圖心強烈的中華開發,雖不是目前檯面上最龐大的金融巨人,但從「惦惦吃三碗公」的「默默耕耘,一舉成擒」式風格來看,絕對是目前逐步成形的諸多金融集團中,不容忽視的角色。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