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天堂跌落地獄,不過一年時間,對32歲的楊致遠來說,這種經歷一生難得一回。
多數投資人和華爾街分析師,包含許多.com的退役員工,都不看好雅虎前景。4月5日,雷曼兄弟一位分析師才剛發表「雅虎利空出盡」的看法,馬上引來其他分析師圍剿,「雅虎利空出盡?別開玩笑了,最糟的還沒到呢。」
對一家去年營收10億美元、淨利超過3億美元的網路公司來說,分析師的刻薄態度,有點一竿子打翻.com公司。特別是在2000年4月之前,這些人多是把雅虎捧上股價250美元的推手,後來又在股價掉到15元時落井下石。反倒是先前一直質疑網路經濟的英國《經濟學人》看不下去,在今年2月以一篇中性帶樂觀的文章,肯定網路產業前景,以及雅虎在其中的地位。
楊致遠與雅虎,正在進行一場重建工作,暫時看來沒有悲觀的理由。
**第一堂課:以廣告為實質營收
**
1995年,楊致遠與在拖車中一起生活一年的同學大衛.費羅(David Filo),共同放棄將到手的博士學位,將他們努力一年多的心血結晶雅虎網站,正式登記成為公司。告別學術生涯投入工作,這是楊致遠創業的第一堂課。在這一堂課裡,他學到經營公司需要專業,所以從公司成立第一天,他和費羅就虛位以待,把實權交給專業經理人。
另外,他也學到公司必須要有實質營收,才能維持。雖然他極不願意雅虎有太濃的商業色彩,最後還是同意雅虎要賣廣告,而這也是雅虎到目前為止最主要的收入來源。去年,雅虎10億美元營收中,有85%來自廣告,而美國網路廣告市場一年有60億美元,雅虎一家就佔近1/6,突顯雅虎的實力。「這是市場領導者具有的優勢,」摩根添惠的研究報告分析。
在去年一項企業知名度調查中,雅虎高居全球第38名(美國線上47名、亞馬遜48名),在所有網路公司中排名最高。從1998年初到2001年初,雅虎的使用人口成長更高達6倍,這些都說明雅虎的產業地位。而雅虎以入口網站模式成功,帶動了過去3年全球的入口網站風,包含中國在Nasdaq上市的搜狐。
但是,太依賴單一收入管道,也曝露經營的風險。另一方面,雅虎本身所提供的服務,如電子信箱、資料查詢和社群活動等,原本在網站上都是免費服務。雅虎本身不生產內容,缺乏直接向網友收費的理由。雅虎內部也一直在討論,是否該轉型成媒體,但動作顯然太慢。
結果,去年底景氣下滑的速度,比大多數人預期的快,雅虎也趕緊提出今年第一季營收警訊。之後,有關雅虎的謠言滿天飛,包含業績將大幅衰退、即將出售給迪士尼或其他媒體集團等,幾乎每天都有新消息。
偏偏華爾街也來湊熱鬧。所羅門美邦一位分析師大膽建議,雅虎乾脆和另一家知名網路公司eBay合併算了,以兩家的名氣勢必能創造新局。3月7日那天一大早,雅虎又爆出一堆八卦,使得開盤15分鐘後,雅虎股票被宣佈暫停交易。
**第二堂課:把公司變成媒體
**
由於業績未達預期,前任執行長提姆.庫格(Tim Koogle)為此負責下台,連帶一票雅虎高階主管,包含亞洲區副總裁周勝南、歐洲區負責人等十多位高階主管,也在最近相繼離職。而公司更在4月初宣佈,將裁掉全球3510位員工中的12%。「情況很明顯,雅虎需要進行一次巨大的轉型,」知名網路經濟雜誌《Business2.0》觀察。
解決當下困境,讓雅虎順利轉型到下一階段,是楊致遠的第二堂課。這堂課的主題是:找到適任的新執行長、以及找到把雅虎變成媒體的方法。《Business2.0》分析,雅虎的經營模式是媒體(主要收入是廣告,就像電視),但雅虎本身只算網路公司,並不是媒體。
楊致遠從小數學成績就出類拔萃,他心中算得很清楚,一石兩鳥的手段,就是找一位有媒體經驗的老手來雅虎,這也是前任華納兄弟(Warner Bros)執行長泰瑞.西摩(Terry Semel)中選的原因。
**新執行長媒體經驗豐富
**
西摩在華納兄弟的20年間,將華納兄弟從單純的電影製片公司,發展成為橫跨唱片和電視影集的媒體集團,並且延伸到週邊的錄影帶和DVD等事業,使得華納兄弟從一個10億美元規模的公司,壯大為年營收110億美元的企業。
出身媒體業的西摩,連加盟雅虎的過程也很戲劇化。雅虎徵求執行長的消息,直接公告在網站上,並且把條件都列出來,包含「熱情、能建立團隊、有領導能力、富媒體經驗......等」,歡迎網友主動報名。不到3周,接受雅虎委託找尋執行長的公關公司網站,總計湧進超過2萬人次點選,實際送出報名表的有50多位。
西摩有豐富的媒體經驗,對傳統廣告業又熟,正符合雅虎需求。西摩在娛樂圈的人脈充沛,能把電影、電視和唱片等內容帶進雅虎,增加網站的多元性。雅虎原先的廣告客戶中,許多是網路公司,隨著網路熱退燒,這部份廣告也會明顯減少。西摩已訂下目標,要調整廣告客戶組合,「拉攏全球前200大廣告公司。」
美國知名網路媒體C/net分析,西摩可以幫雅虎帶進實體公司廣告,把消費者的注意力從實體世界帶進網站,而藉由在雅虎上推行銷活動,又可以把網站上的眼球帶到實體世界,發揮虛實之間互相拉抬的作用。
不過,西摩的網路業經驗不足,給了多話的華爾街分析師作文章的機會。「這傢伙到底來雅虎幹嘛?他之前投資的網路公司都收掉了。」「一個不懂網路的人,能來經營網路公司嗎?」甚至有分析師傳出,西摩進來雅虎的目的,是要幫雅虎找到合適的買家。西摩加入後,雅虎股價沒什麼反應,表明了華爾街的態度。好在雅虎股價離最高點已跌掉94%,再下跌的空間有限,而西摩也不是靠華爾街臉色吃飯。
「除了他的媒體和娛樂業經驗,我們看上的,是他的個性和特質。他沒有太強的自我,能夠建立起工作團隊,並且把榮耀歸於隊員。更別提當年他在華納兄弟的超猛表現(overachievement)了......」楊致遠談到選擇西摩的原因。
**從企業和網友身上挖錢
**
除了增加廣告營收,西摩給自己另外二項任務。第一件,是發展雅虎在一般企業端的商機,比方說利用雅虎經營入口網站的know-how,幫企業建立他們的企業入口網站,以及利用雅虎本身做為一個平台,讓企業可以透過它進行網路會議。事實上,雅虎從去年下半年已經開始進行。「我覺得這會是一個很棒的生意,」西摩接受C/net訪問時強調。
第二件,是想辦法從現有的網友身上賺到錢,這就有賴將現有服務轉成收費服務。根據統計,雅虎從每一位使用者身上,一年可以賺到22塊美元,主要都是廣告收入,沒有一塊錢是來自網友所支付。同樣地,雅虎也在去年下半年開始向網友收取費用,包括付費購買更大的郵件空間,以及拍賣產品的手續費,不過這一部份營收目前還不多。
「雅虎其實努力過,但腳步還不夠快,」美國另一家網路媒體《Redherring》指出。西摩接下來的挑戰,就是把雅虎的動作從平板調成快板。而雅虎本身所具有的位置,有助於它完成這些任務。
**用新服務把客戶牢牢黏住
**
行銷大師菲利浦.科特勒(Philip Kotler)指出,市場領導者具有帶動市場的力量,也從中獲取最多利益。然而,要維持領導者地位,就必須做好3件事:
1. 持續開發新客戶(new users)
2. 持續開發新商品/服務(new uses),擴大客戶使用你的商品/服務的範圍
3. 持續累積客戶的使用量(new usage)
以雅虎來看,一向在開發新客戶上做得出色,接下來必須要開發新(收費)服務,並引誘客戶經常使用這些服務,累積使用量(營收)。
摩根添惠的研究報告指出,網路產業正走出過去以吸引眼球為主的開發新客戶(user)模式,走向開發新服務(use)的模式,並朝累積使用量(usage)的方向走,能及早調整過來的公司,就會是下一階段成功者。
這份報告同時預測,在媒體及B2C電子商務領域,雅虎、美國線上、亞馬遜和eBay等4家公司,會是進入最後決賽的候選人。摩根添惠大膽建議,現階段投資這4家公司,很有機會像在1984年投資個人電腦業的戴爾和微軟一樣,獲取百倍投資利潤。當然,華爾街的看法少有一致。高盛在給客戶的建議名單中,已經把雅虎除名。
楊致遠會不會成為下一個麥可.戴爾或比爾.蓋茲,幫投資人賺回百倍利潤,沒有人敢打包票。但是雅虎勇於認錯、快速回應環境變化的作法,也示範出網路時代的企業經營觀念。上這一堂課的學生不只是楊致遠。所有關注網路產業前景的人,都跟著一起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