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AI紅了一年多,有多少企業擁抱了?調查:近4成至今還在觀望
生成式AI紅了一年多,有多少企業擁抱了?調查:近4成至今還在觀望

生成式AI轟轟烈烈點燃全球產業投入AI一年多後,究竟對台灣產業帶來哪些變化?

財團法人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AIF)於3月19日公布「2023 台灣產業AI化大調查」。結果顯示,雖有過半企業已開始使用AI,但僅3成接續開啟新AI專案規劃;同時,台灣企業AI化指數的差異正在逐步加大, 可能落入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兩極化狀態。

台灣產業AI化
ICT產業仍運用AI的意識較高,但其他產業則有進步空間。
圖/ 財團法人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

台灣「產業AI化大調查」的4大關鍵重點

1.企業數位化程度緩慢,且未能進一步應用資料

雖然超過8成企業已將營運相關資料電子化,但只有3成企業能再進一步整合不同資訊系統;若要再串流內外部資料分析,以加速商業決策判斷的企業也僅約1成。

生成式AI工具的出現,雖然加速企業使用AI,看似增加企業內部資料整理動機,但對數位化程度並無產生明顯影響。

2.近4成企業仍在觀望如何使用人工智慧

相較2022年,不了解或尚在評估AI技術的企業比例稍低,但近4成企業仍在觀望,又以製造業/政府/其他產業的AI導入程度最低,6成仍未採用AI技術。

生成式AI工具的出現,使得企業更願意嘗試使用AI。但後續是否能對企業經營或是決策流程帶來改變,仍需觀察。

3.企業員工對AI的理解程度仍偏低

2023年整體企業員工對AI的理解程度仍然偏低,其中以ICT產業指數較高,其餘產業認為「低於25%員工具備足夠AI基本知識」的企業比例略下降,較上年度更為樂觀。

但有7成以上的製造業/政府機關/其他企業認為,內部具備足夠AI基本知識的員工不到25%。

4.AI導入3大挑戰:數據、AI 認知與組織文化

統計曾應用AI技術的204家企業(約佔總數62.7%),執行團隊在AI導入過程中,主要遇到的3大挑戰為「數據資料不足或散落在各部門難以整合」,其次則是「領導階層對於AI認知不足」與「公司內部資源調用權限有限」。

超過半數企業已使用生成式AI工具,但強者恆強、弱者恆弱?

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指出,比較歷年調查可以看出,生成式AI工具降低了AI的使用門檻,已有超過半數企業(54.2%)內部已開始導入公司營運流程或個人/部門內使用。

其中,企業多半使用現成工具(如ChatGPT、Midjourney、Bing),而有些企業也會串連生成式AI服務商所提供的API,開發自家專屬服務;或開發自己的生成式AI模型。

整體而言,2023年整體產業AI化指數表現仍然偏低,甚至略低於2022年。還有另外一個重點發現,根據本份調查,台灣企業AI化指數的差異正在逐步加大,是否會強者愈強、弱者愈弱,是明年度調查值得關注的重點。

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執行長溫怡玲表示,AI導入與應用是台灣產業轉型勢必面對的課題,2022年底生成式AI面世之後,或可稱為第二波「產業AI化」,在技術與應用上有極大的改變。

這一波AI熱潮也讓全球對於AI的思考從「成本」、「投資」延伸到「風險」,也就是說,AI絕不能只停留在技術採用的考慮,必須從營運策略與企業治理的高度重新定義及定位。對於企業、產業與政府而言,無一例外。

延伸閱讀:AI之戰殺出程咬金!蘋果傳結盟Google,20億台iPhone碰上Gemini能怎麼玩?

責任編輯:錢玉紘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台日半導體新局 全解讀
© 2024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