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吃「碰不到你」商機!原見精機幫機器人穿觸覺皮膚,吸德日工業大廠合作
搶吃「碰不到你」商機!原見精機幫機器人穿觸覺皮膚,吸德日工業大廠合作

Touché,新創團隊「原見精機」的別稱,源自於擊劍運動的常用術語:擊中對方要害。
原見精機的2位共同創辦人以此為公司命名,除了貼近他們擅長的感測技術(sensing technology),更呼應創業的終極目標:要在人機協作的製造環境中,提供一種解決方案來保護人員免受機器人攻擊。

公司旗下產品——表面感測器「T-Skin安全皮膚」就是在這樣的情境誕生,機器人只要裝上T-Skin,彷彿身披一襲戰衣,瞬間多了觸覺。

董事長蘇瑞堯表示,這套技術適用在人機協作且動態的工廠生產線上,萬一技術人員與機器人之間不小心產生碰撞,T-Skin能立即啟動急停保護系統,「機器人擁有觸覺感測,才能更好地消除工安問題、提高產線生產力。」

目前,原見精機已經製造超過20種不同規格的T-Skin安全皮膚,並且與全球工業機器人4大家族品牌合作,包含瑞士ABB、德國KUKA、日本發那科(FANUC)與安川電機(YASKAWA),團隊預估每年的營業額可穩定成長1.5至2倍。

看似熬過創業必經的死亡之谷,「但不能否認,我們在技術商轉的過程中,碰到很多挫折。」執行長劉昌和坦言。

原見精機
原見精機會根據不同客戶大廠的機器手臂規格,產出客製化的T-Skin安全皮膚產品(藍色部分),力求高達95%的包覆度且零死角。
圖/ 攝影蔡仁譯

摸黑自研供應鏈,ISO認證拚商轉好感度

從工研院出身的蘇瑞堯與劉昌和,創業時遇到的第1個瓶頸,是觸覺產品的供應鏈不成熟。
「我們對於觸覺感測技術的未來極具信心。」蘇瑞堯分享,他的研究領域涵蓋機械與機器人控制;劉昌和專攻電子與光電,2人在工研院內的創新前瞻計畫認識彼此,期待優勢互補,「從工業技術的角度發想,如果能為一種機器設備、甚至是整個應用場域導入一項全新的感測技術,將會創造巨大的產業加值效益與競爭優勢。」

但是,光有技術還不夠。「業界並沒有觸覺產品供應鏈,等於完全找不到需要的材料、電路處理器與演算軟體。」蘇瑞堯坦言早期狀況:「我們自己並沒有十足把握,最終產品能不能做出來。」

所有相關的資源都只能由團隊自己摸索、建立,直到成功研發T-Skin安全皮膚解決方案後,團隊再撞上第2個瓶頸:產品推廣不順利。

「當時候(約2016、2017年)的調研報告幾乎都很樂觀,認為機器人應用會在幾年內快速成長,想像1年內約有30萬隻機器手臂流通,只要拿下10%市占,我們就有3萬套T-Skin的出貨量,加上產品單價高,公司很快就能達到一定的營業規模。」劉昌和回憶。現實情況是,誰要埋單?「沒有任何關於協作型機器手臂的安全規範與法令,怎麼說服客戶花錢?」

為了突破商轉困境,蘇瑞堯爭取成為國際標準組織ISO/TC299一員,率領制定工業機器人的安全標準,進而提升T-Skin的市場競爭力。

「就像汽車的胎壓法規上路,現在每一輛新車都必須強制安裝胎壓偵測輔助系統。」蘇瑞堯比喻:「機器人也是同樣道理,它一定會走進人群中、出現在工廠與餐廳環境,而我們的目標是讓T-Skin成為機器手臂的本質安全剛性需求,避免碰撞傷害發生。」

原見精機
穿戴T-Skin的機器人可以走出柵欄,與作業人員近距離協作。
圖/ 原見精機

找到日本伯樂,下一步挺進東南亞製造業

與此同時,還要找到對的客戶。「新創的第一位伯樂,通常會是相同產業內的人士,最能夠明白技術的潛在價值。」蘇瑞堯花了很多時間滿世界跑,在矽谷、歐洲、新加坡、日本各地介紹產品,兜兜轉轉終於找到第一個支持者——日本工業機器人製造大廠,「他們有一定的(機器手臂)量產規模,而且非常清楚感測技術在機器人應用場域的重要性。」

找到有效的攻擊位置後,公司的營收才終於穩步成長,「全球的工業型機器人有4大家族、8大品牌,我們已與其中的10多家廠商合作。」

台杉投資總經理翁嘉盛表達認可:「團隊雖然只有20幾個人,但是lean and mean(隨時準備好接受挑戰),能夠做出符合全球市場需求的產品,也有能力與國際廠商合作,真正做到go global(全球市場),這是很吸引我們早期投資的條件。」根據資料顯示,台杉投資在2019年投資原見精機新台幣7,800萬元資金,「因看好團隊及市場發展,持續加碼挹注。」

蘇瑞堯_原見精機董事長_劉昌和_原見精機總經理_2020_02_24_蔡仁譯攝
原見精機董事長蘇瑞堯(左)和原見精機總經理劉昌和(左)。
圖/ 攝影蔡仁譯

劉昌和分享,原見精機目前的年營收接近新台幣5,000萬元,可以分成前裝市場與後裝市場:「例如川崎重工、電裝(Denso)就是我們的前裝市場客戶,意思是在機器人出廠前就已搭載好T-Skin,報價因廠商而異;其他合作夥伴都屬於後裝市場客戶,機器人出廠後才根據客戶需求進行安裝,每套T-Skin平均為3,500至4,000美元,實際價格隨著機器人型式、負載大小、皮膚防護包裹範圍有所差異。」

人力資源與市場布局方面,原見精機將所有人力集中在台灣,針對海外市場則建立代理經銷體系,現階段除了瞄準日本、歐洲和美國,於去年底也開始關注東南亞地區。

「泰國、越南、馬來西亞、印尼等地區
都是新興製造業國家,製造業轉型的氛圍非常濃厚,比台灣還要強勢,再加上當地的勞動力成本逐漸增加,工廠開始導入半自動化、甚至是全自動化技術,對於機器人與機械手臂的需求有所提升。」劉昌和表示:「這會是我們下一個營收成長的機會點。」

展望2024年,原見精機的目標是順利進軍東南亞,以及提高後裝市場的銷售量,「後裝市場很考驗行銷能力,這會是我們比較能夠施力的地方。」此外,繼2022年完成B輪募資,不排除近期啟動新一輪募資計畫。

責任編輯:蘇柔瑋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從「破浪者」到「心理韌性」的生存:新北市政府青年局以AI為題,帶領青年鍛鍊面對未知的勇氣
從「破浪者」到「心理韌性」的生存:新北市政府青年局以AI為題,帶領青年鍛鍊面對未知的勇氣

生成式 AI 掀起的浪潮,正在重塑全球職場規則。當自動化與智慧工具成為日常,企業對人才的期待也正快速轉變,不只要會用AI更要能與AI協作。新北市政府青年局看見了這股正在變化的趨勢,將「AI」視為青年職涯培力的核心議題,從課程設計到論壇活動全面升級。近期,更辦理「AI破浪者論壇」,邀集產業專家帶領青年從 AI 工具應用到心理韌性心法,全面探索 AI 時代的職涯解方,希望能陪伴青年不僅追上技術,更在快速變動的時代中培養學習力與行動力,學會駕馭浪潮而非被浪潮推著走。

從教育補位到心態進化,新北市政府青年局的AI世代行動課

「我們要做的就是補上教育與職場之間的缺口,」新北市政府青年局局長邱兆梅指出。她表示,新北市政府青年局雖僅成立3年,但始終以「接軌社會、接軌職場、接軌市場」為核心任務,不只是從開設課程賦能青年,更要讓青年加快速度以多樣化的姿態進入場景實戰,而「新北有課 UKO」正是這個「接軌職場」的實踐平台。

邱兆梅局長說,它是專為 18 至 40 歲青年而打造設計,串連了培力課程、職涯諮詢與實習體驗的完整職涯成長路徑,希望成為新北青年的「實戰培力基地」。因此,從AI 工具應用、數據分析到自媒體行銷,課程設計結合專案實作與專業證照,如NVIDIA DLI AI深度學習課程等,讓學習成果能直接成為履歷亮點。邱兆梅局長認為,青年需要的不只有學習知識,而是「能立即上場的實戰力」。「學校教的是知識,但我們希望青年學會行動、會嘗試,跌倒之後也能有再站起來的韌性。」這樣的精神,也成為今年「AI破浪者論壇」設計的出發點。

相較過去曾以「藝術變現」為主題,今年的新北市政府青年論壇轉向時下最熱的 AI話題,是順應趨勢,更是教育思維的延伸。「AI讓未來變得更快、更不確定。」邱兆梅局長深刻描繪了時代的變革,「在我父母親的年代,職涯像是在爬樓梯,大家都有明確的路徑。但現在年輕人面對的世界不要說樓梯,連堅固的地板都不見了。」

她坦言,現在的職涯模式更像是「衝浪」充滿高度未知性,也因此,AI 帶來的不僅是技術挑戰,更是心理挑戰。許多青年面對變化感到焦慮,擔心被取代或落後。於是,今年論壇特別以「上半場談技術、下半場談心理」的設計,將生成式 AI 的應用學習與心理韌性課題並列。

DSC01039.jpg
邱兆梅局長強調「我們要教的不只是技能,更是面對未知的能力。」
圖/ 新北市政府青年局

從技術到人性:AI時代青年行動力的三種樣貌

在論壇現場,來自不同領域的三位講者從各別角度,展現出對AI時代下青年可能的行動路徑的不同洞察與分析。

在AI實務應用的層面上,AI 創作者林上哲與 FansNetwork AI 分身平台創辦人李婷婷兩位講者皆指出,「協作」與「標準化」是進入AI時代的關鍵。李婷婷認為,與AI互動的能力就像訓練一位國中生,指令越明確、語境越精準,AI的回應品質就越高。她強調,唯有長時間餵養資料、反覆調整,AI才能成為真正理解使用者的工作夥伴。而林上哲則從企業角度指出,AI自動化若無法落地,多半是因為組織缺乏標準流程。唯有先完成SOP與工作鏈結的明確定義,AI串接與任務優化才有基礎可循。

DSC01106.jpg
AI 創作者林上哲在論壇中分享:AI 要真正落地,關鍵不在技術,而在組織能否建立明確的標準流程與工作鏈結。
圖/ 新北市政府青年局

至於在企業導入 AI 的實務層面上,DataDecision.ai 人工智慧科學家尹相志指出,大型語言模型(LLM)的最大挑戰在於「不可控」。AI 無法產生完全一致的答案,對企業而言意味著風險與難以驗證的結果,因此實際上線的多為 AI 所生成、可被測試的程式,而非 LLM 本體。他進一步提醒,AI 並非萬能代理(Agent),真正的關鍵在於理解每個工具的能力邊界,並以「工作流」的概念設計系統,讓人類的品質管理與決策判斷成為 AI 發揮效能的保障。

在面對 AI 時代的個人修煉上,三位講者不約而同指出,真正的競爭力仍來自「人性深度」。尹相志提醒青年,要勇於挑戰超越自身能力的目標,因為這是機器無法模仿的勇氣與創造力;林上哲則強調閱讀與專注的重要,他認為在速食資訊的時代,願意深入思考、專注於單一主題的人,才具備「匠人精神」。李婷婷則以自身經驗呼應此觀點,指出與 AI 協作需要長期投入與耐心反覆調整。當你真正開始讓AI回覆訊息、處理日常事務時,才會發現需要調整與優化的地方,才能學習如何把腦中的 SOP 清楚轉達給它。唯有經過不斷試錯與磨練,AI 才能真正為你代勞並成為人類創意的延伸。

三位講者的分享,體現了青年局設計這場論壇的初衷:AI不只是技術趨勢,更是場人與心智的革命。從自學者、創業者到產業實踐者,這群「破浪者」讓人看見AI時代下多元的成長路徑:學習力、行動力與韌性。

DSC01384.jpg
FansNetwork AI 分身平台創辦人李婷婷指出:AI 就像一位需要引導的學習者。唯有持續餵養資料、反覆對話,AI 才能真正理解你的思考。
圖/ 新北市政府青年局

在AI解放之後,重新定義「人」的價值

邱兆梅局長分享,AI 的普及正迫使人重新思考「人」的價值。她認為,科技的進步本質上是一種解放,AI 取代的不是人,而是那 90% 重複、機械、缺乏意義的工作,讓人有機會回到核心問題:「什麼才是人類的獨特性與貢獻?」

「當這些被AI取代的事都被解放後,我們就該探索人能為這個世界帶來什麼?」她說,而那才是人類真正的價值。邱兆梅局長鼓勵所有「AI破浪者」們,要誠實地面對跌倒與挫折,並專注在那 10% 無法被取代的價值上,因為那才是青年在這個時代中最關鍵的競爭力。「現在值得敬佩的,不是一路順利的人,而是一直跌倒還能再站起來的人。」她強調,「新北有課 UKO」不僅幫助青年學會寫履歷,更陪伴他們走進產業現場,從技能到心態提供完整支持。最終,能真正駕馭浪潮的,不是掌握多少技術的人,而是那顆願意持續學習、面對挑戰、勇敢破浪的心。

[由就業安定基金補助廣告]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