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2025年碳費開徵,163萬家中小企如何備戰? 綠色通膨緩衝攻略一次看
【圖解】2025年碳費開徵,163萬家中小企如何備戰? 綠色通膨緩衝攻略一次看

碳費,離你的距離比想像中更近。

根據環境部《氣候變遷因應法》,2024年起,年排碳量逾2.5萬噸的排碳大戶,隔年將繳交碳費,預估超過500家企業成為第一波收費對象,鋼鐵、水泥、石化、半導體業首當其衝。

「碳有價」的時代最快在2025年發生,雖然環境部尚未敲定碳費費率,但民間已出現「綠色通膨」(greenflation)的焦慮。用最簡白的方式解釋,就是企業被徵收碳費,轉嫁費用到終端產品,讓價格上漲。

依照環境部過去委外報告建議每噸300元的碳費估算,排碳大戶每年恐增加百萬元到十億元不等的碳費支出。消費者憂心,未來住的房子、汽車、電子產品都可能因此漲價。

對企業來說,若不把排碳控制好,不僅可能失去供應鏈訂單,還可能因為產品變貴失去市場競爭力。加上未來碳費起徵門檻會逐年降低,將擴大影響範圍,尤其台灣98%都是中小企業,超過163萬家企業早晚都要面對碳費成本,須儘早擬定對策。

綠色通膨的影響有多大?待2025年課徵碳費後,2%的通膨警戒線大響,儘管通膨數字因應不同的時空環境,警戒線並沒有統一的說法,但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吳大任預估,消費者物價指數CPI──衡量通貨膨脹率的主要指標──年增率維持在2%將成為常態。

吳大任分析,淨零所帶動的綠色通膨、為合理反映能源成本的電價調漲,以及基本工資調升所帶動人事成本增加,都是未來牽動通膨的因素。

「不收碳費未來問題更嚴重,現在我們要付出的代價就是綠色通膨,很多跟碳排相關的產品,它的物價都準備上升。」吳大任直言。最直接聯想到的是房價,像水泥、鋼鐵都是碳排大戶,未來房屋的建造成本可能因為碳費持續走高,讓房價維持在相對高點。

至於下游產品如汽車、電子產品,碳費會造成零組件價格上揚,但最終是否反應到終端產品的售價,還牽涉到市場競爭。加上目前全球經濟低迷,許多國家仍有產能過剩的問題,進而降低原物料成本。吳大任認為,「在碳費和原物料成本一增、一減的情況下,綠色通膨是否反映到終端產品售價,變數仍不少。」

綠色成本轉嫁物價?專家:初期影響不大

另一派專家認為,初期課徵碳費的企業較少,短期對台灣的物價影響不大。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張建一分析:「我認為那是綠色成本,而非綠色通膨。」

因為排碳要付費,確實會墊高企業本身的營運成本,這些為了減碳而投入被稱為「綠色成本」。但是否會轉嫁到下游產品漲價,進而引發物價通膨,專家認為初期碳費課徵的家數少,加上環境部為鼓勵企業減碳,還有優惠費率的設計,影響層面沒有想像的大。

根據2020年環境部委託研究機構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SE)評估碳費影響,以碳費每噸300元推估,會造成物價上漲0.62%,影響不到1%。

不過,對企業本身,碳費上路所造成的衝擊,必須及早展開減碳行動。碳費首波開徵對象為排碳大戶,年碳排量超過2.5萬噸,涵蓋電力業、鋼鐵業、煉油業、水泥業、半導體業等。同樣以每噸300元計算,中鋼2022年碳排量約1,966萬噸,1年碳費高達58億元,但中鋼去年稅後淨利才16.82億元,等於碳費幾乎吃掉獲利。

可是台灣不做不行,徵收碳費是為維持出口競爭力,國內若不收碳費來降低碳排,未來就是把錢繳給別國。尤其歐美相繼推出碳稅法案,試圖管制高碳排的產品,未來產品賣到國外會依產品的碳排量來課稅,碳排量愈高,要課的稅也愈重。

尤其台灣以外銷市場為主,出口占GDP(國內生產毛額)達7成,因此國內徵收碳費,迫使企業採取有效的減碳策略,以維持國際貿易競爭力,接軌國際。

因此在正式開徵碳費前,企業必須想方設法來減少碳排,一來避免未來負擔過高的碳成本壓力;二來降低綠色通膨的衝擊,企業若不把減碳處理好,產品價格上漲也恐會失去市場競爭力。

雖然排碳大戶站在國內碳費海嘯第一排,但環境部曾公開談及,未來碳費起徵門檻將逐步降低,從年排放量2.5萬噸降至1.5萬噸、1萬噸,預計受碳費衝擊的企業家數也會擴大。

特別是台灣以中小企業居多,「在碳費的議題上,台灣中小企業面對的還不是碳費成本增加,而是影響接單競爭力。」輔導多家中小企業減碳的資誠創新諮詢公司董事陳世祥點出中小企業面對的壓力。

來自台中塑膠射出廠商創維塑膠,主要提供塑膠品一站式製造服務,產品涵蓋醫療、汽車、自行車、機械零件等,年碳排量約2,330噸,雖然不是直接被碳費課徵的對象,卻也被碳費風暴掃到,創維塑膠總經理林毅桓說,「客戶因碳費面臨成本增加的壓力,會把成本壓力轉嫁到供應鏈,要求供應商降低成本。」

短期供應鏈除了被要求降價外,長期客戶會提出要有明確的碳管理目標、取得一定比例的綠電,反映供應鏈朝向低碳、綠色的趨勢。

為超前部署,創維已把節能減碳納入公司的日常營運,自2021年到2023年陸續通過ISO 50001能源管理系統與ISO 14064溫室氣體排放盤查,讓內部管理符合標準流程。

去年創維透過裝設智慧電表即時監控能源發現,導入變頻式塑膠射出機相當省電費,其耗能只有傳統塑膠射出機的10%,「公司的能耗來源有80%來自製程,未來透過把射出機全面換成變頻,就有機會降至8%,改善效果非常高!」透過數據化管理,讓林毅桓找到降低能耗、節省電費的策略。

減碳別當孤勇者,加入公協會「打群架」

不過,對多數缺乏資源的中小企業來說,減碳須花錢出力,該怎麼跨出第一步?

KPMG安侯永續發展顧問公司執行副總經理林泉興建議,主動跟客戶溝通轉型痛點,「假設客戶要求改成碳中和產線,雙方可以先講好給予穩定的訂單,這樣企業才敢做減碳投資。」

第二種方式,加入產業公協會,藉由打群架的概念,即時掌握最新法令規範的要求,或跟上下游供應鏈攜手合作,降低產品的碳足跡,也能減輕碳費的壓力,林泉興提醒:「中小企業千萬不要孤軍奮戰,否則只有被夾殺的份。」

當碳有價時代來臨,既充滿機遇,也具有挑戰,端看企業是否做好準備。無論如何,先做好減碳的人,不僅少繳碳費,降低綠色通膨的影響,提升自身競爭力,才能在這場淨零馬拉松下成為最後的贏家。

責任編輯:蘇柔瑋

關鍵字: #淨零碳排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資本市場迎來新氣象!簡立峰:從「臺灣人的亞洲」轉向「世界的亞洲」,主動招募國際互補性新創
資本市場迎來新氣象!簡立峰:從「臺灣人的亞洲」轉向「世界的亞洲」,主動招募國際互補性新創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聯手臺灣證券交易所、證券櫃檯買賣中心共同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象徵臺灣資本市場邁向新局面。此平臺鎖定重點產業、法規鬆綁及強化推動策略等重點項目,面對此布局,擁有產業導師、獨立董事及投資者等多元角色的簡立峰,分享他的觀點與建議。

簡立峰開門見山直言,現在是臺灣資本市場加速前進的「好時機」。從量化角度來看,臺灣上市櫃公司總市值規模達94.9兆元,國家別排名全球第8名;特別是資通訊與半導體產業,目前已有四家企業(台積電、鴻海、台達電、聯發科)進入世界市值500大。受惠科技群山加持的優勢,讓打造「亞洲NASDAQ」的願景有厚實的底氣。

此外,簡立峰相當肯定本次針對創新版的制度優化,提供更鬆綁、具有創意的做法,大幅提高了國際團隊來臺上市的便利性。不過,除了擴大投資規模與流通性,簡立峰也提出三個策略觀點,鼓勵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多家善用制度優勢,設定更宏大的發展目標。

觀點一:深化內部資本市場創新動能,鼓勵「小金雞」早期上市

這幾年臺灣的新創趨勢,簡立峰指出一個現象:現今成功的上市櫃案例,多半是大型集團的「小金雞」(子公司或孫公司),但集團通常傾向在小金雞獲利穩定並能確保控股後,才會在市場上釋出少數股份(25%)允許其上市。此情況容易造成臺灣的資本市場動能不足,甚至讓國際以為臺灣缺乏新創的誤解。

對此,簡立峰認為創新板的價值,即是鼓勵小金雞能提早登板的腳步,一來展現創新能量、翻轉產業典範;二來邁向資本市場不只是需要募資,更重要是上市後的經營策略,知道自身優勢所在,將營運方向隨時調整更貼近資本市場的需求。

因應簡立峰的觀察,本次創新板的新制,即是讓本國公司的股票集保期間從二年縮短為一年,並免除三年的承銷商保薦。此舉有助於降低集團小金雞提早進入市場的法規門檻,讓企業能更快速、更早實現「面對市場」的目標。

觀點二:強化產業聚落思維,主動招募國際上與臺灣互補的新創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成立的重要訴求之一,便是要成為亞洲NASDAQ。簡立峰直言,「如果是以此為願景,那它就不應該只是『臺灣人的亞洲』,而是成為『世界的亞洲』,也就是主動吸引更多國家的創新企業來臺上市,那麼招商策略必須從被動等待,轉為主動積極洽談。」

至於招商的目標該如何鎖定?簡立峰認為臺灣資本市場最重要的價值,在於其聚落現象,因此建議可瞄準能與臺灣產業有高度互補的區域國家或技術領域。讓臺灣的供應鏈業者與他們成為戰略夥伴關係,共同分享這些國外企業來臺上市後所創造的利潤。

如果是區域國家,簡立峰拿「以色列」為例,該國新創擁有強大的創意和軟硬整合能力,但缺乏生產製造基地,若考慮來臺灣上市或募資,將有利於他們與臺灣的製造商建立關係,增加其信賴度,並容易找到供應商。至於前瞻技術方面,簡立峰認為矽光子、3D封裝/先進封裝、AI資料中心冷卻等,與臺灣半導體產業有緊密合作關係,可借助資本市場吸引這些企業來臺投資、上市,不僅是實體的產業聚落,更有助於形成虛擬的資本市場聚落。

簡立峰的論述,也呼應亞洲創新籌資平臺鎖定的重點產業,涵蓋半導體、人工智慧、智慧製造、數位雲端、機器人、次世代通訊等前瞻新經濟領域。另外國際企業來臺上市的門檻,證交所也優化了既有制度,針對主要營運地或股東結構均未涉及陸港澳地區之外國企業,調整臺籍董事席次過半規範,僅須設置臺籍獨立董事至少二席。

觀點三:吸引國際分析師、產業媒體,成為亞洲NASDAQ絕佳觀測站

最後,簡立峰認為一個能持續有活水挹注的國際籌資平臺,成功上市是手段,但真正關鍵的目的,是能持續獲得投資並取得市場關注的聲譽。要獲得聲量,具體的執行策略是提高國際能見度,吸引國際級分析師的關注。

簡立峰以當時Appier在日本上市為例,他提到上市對Appier的最大益處並非來自本益比,而是被國際金融機構的分析師看到,並獲得他們的分析與報導。「這些報導對於B2B企業來說,是最紮實的行銷加分,能極大化取得業界客戶的信賴。」

簡立峰認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下一步,可主動規劃一些登板的亮點案例,形成「標竿」進而產生群聚效應。對此,證交所回應未來將以多元行銷策略,配套措施包括加強外國公司資訊揭露,提高法人說明會的召開頻率,藉此提升企業國際知名度,為國際分析師提供更充足的資訊來源,助力更多指標的企業打響全球名氣。

國家發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詹方冠在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啟動典禮上提到,臺灣經濟發展已從勞動密集、資本密集階段,進入到創新驅動的全新里程。最後簡立峰肯定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成立後,期待它的角色能槓桿資本市場的力量,讓『臺灣人的產業』轉變為『臺灣人主導的產業』,仰賴國際企業壯大臺灣的人才庫,同時也為臺灣創造新的經濟發展動能。」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